美中有“术”,术中有“道”——参观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园感悟

知道我喜欢看大学校园,几年前好友罗海鸥书记就向我推荐,一定要去四川美院的新校园虎溪校区看看。借赴重庆高教学会讲学的机会,今天下午终于成行。校办的小宗主任先带我参观学校美术馆,然后参观校园。学校美术馆二万多平方米,面向社会免费开放,该馆据说是国内最大的高校美术馆。庆祝建校八十周年的展览刚刚结束,馆员们正在重新布置新的展览,最想看的油画《父亲》早已经以400元的价格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上个世纪60年代风靡一时的泥塑群雕《收租院》,放在了大邑县的刘文彩故居,这里展出的是复制品铜塑群雕,占了一个很大展厅,据说是易于永久保存。作为一个外行,无法欣赏和评论这些美术作品,只是记住了这是一所源于“六合工艺社”的美术殿堂。

川美校园,虽然是重庆大学城里最小的校园,但却是世界上最大的专业类美术学院校园,占地1000亩。该校园应该是我看过的几百所大学校园里的“异类”,川美人则把自己的校园称之为“十面埋伏“,因为新校园启用之时,恰逢张艺谋的电影《十面埋伏》上映。师生们之所以选用这个比喻,是因为整个校园掩映在山包背后或树林之中,一眼望去,无法把整个校园尽收眼底,只有走到跟前,才会给你带来新的惊喜。漫步在虎溪校园,听小宗主任讲述修建校园的历程,无不为之震撼。小宗说,整个校园规划都是老院长罗中立的杰作。老校长的设计理念是:不铲一个山头,不种一棵草,不贴一块瓷砖,保持大自然的“原生态”。老校长的最初设计理念并不完全被教师认可,可罗校长“力排众议”,坚持自己的设计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被罗校长的校园设计折服。似乎有点像儿画家开始构思时画的作品“小样”,人们还无法理解一位大家的完整构思。

整个虎溪校园,就是一幅国画,是一幅山水画,是一幅具有“蜀风”的山水画,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着天府之国的田园风光,体现着艺术家的审美,体现着历史与现代的时代变迁,既有历史的痕迹,又有现代的色彩;既有中国式的浓墨色彩,又有艺术家们喜欢的留白……一幅“中国风”的写意国画呈现在眼前,就像是一幅四川美院的清明上河图:呈现的是一种说不出来的美术学院的味道,自然的美,纯粹的美,真实的美!

现举几例:第一,校园内的矮墙中,镶嵌着许多泡菜坛子。原来当年的校区附近有一个泡菜厂,在倒闭之际,罗校长把泡菜坛子都收过来,垒成校园的挡土墙,再给泡菜坛子涂上颜色,一面墙就成了一幅画。

第二,校园里有11座从四川乡下收来的“龙桥”,有10个从全国各地收来的古宅,有众多从长江里拉来的巨大江石,有动迁时刻意保留下来农民老屋,楼与楼之间全部是用四川风格的长廊链接……遍布在学校园里,无论刮风下雨,师生不必带任何雨具。

第三,学校的主校门(东门)道路是凹凸不平的,意味着读书的艰辛;一进主校门,就是校友名录墙,从附中到大学部,乃至于进修一个月以上的,名字都历历在目。行政楼没有任何装修,就是裸露的水泥。校园里有一个连接教学区与家属区的隧道,很像厦大的芙蓉隧道,墙上竟然是光秃秃的。小宗说:“当时有许多老师和学生都想在上面涂鸦,可学校最后的决定是:别人想到的,我们不做。

第四,校园的“原点”不是行政楼,而是行政楼旁边的一座川式老房子,当年刻意保存下来的农民房子。平时不开门,今天特意让我们进去参观,竟然是校园保洁工、人称“大姐”的老宅,大姐依然住在这里。院子里有一口老井,经过简单修整,有露天茶室,有露天会议桌,还种了许多蔬菜。小宗说,到了夏天,经常有小型会议在此举行。在我看来,简约而不简单,有点儿像国外大学的校长官邸。

第五,当年不愿意动迁的农民,如今都成了校园的花工和保洁员,可以在校园继续放羊、种菜和种花。前面说的“大姐”就是其中一员。在我们参观结束的时候,恰好一个农民赶着几只羊回来,好一派田园风光。

第六,学校把市内老校园有代表性的几栋老房子移到了新校区,为的是让毕业的校友来到虎溪校区,能够找回当年的记忆。尤其令人想不到的是,川美虎溪校园最让同行羡慕的是画家工作室建筑群,由四栋楼组成,起的名字是“虎溪公社”,原来这里是虎溪公社的土地。老校长想的可真是周全!

走马观花参观之后,我问小宗主任,校园建设用了多少钱?他说只有4个亿,其中还包括一亿用来建学校美术馆。因为大部分建筑材料都是从农村“捡来”的,即使是买的也非常便宜。以至于附近的农民发现学校收集各种民俗工具时,就有农民把家里的磨盘无偿送到学校。我看着这个由罗中立老校长(掌门川美17年)亲自设计的校园,不由想到了罗中立校长的油画作品《父亲》,罗中立的《父亲》,在我心里,是一座美术界的历史丰碑,即使当年我还年轻,但使我看到的是触动心魄的人性。把罗校长的《父亲》与虎溪校园联系起来,我感觉罗校长不仅仅留下了《父亲》这幅惊世之作,而且留下了一个不亚于《父亲》的大学校园。

也许是有过“知青”的经历,也许是所谓的“现代大学”校园看的太多,故对“异类”的川美校园十分喜爱。这是个能产生灵感的校园,适合美术创作这样需要发散性思维的校园。即使你不是一个画家,参观完校园之后,也会忍不住写下几段文字。正在参加年终中层干部述职会的庞茂琨校长抽出十分钟见我这个“不速之客”,临别的时候,庞校长说了一句话:“有人说川美校园与厦大校园有一比!”我回答说“看来厦大遇到挑战者了”!

有人看了我当天晒的微信之后,留下了一句话:“判断一所大学校园好与美的标准是什么?是体现校长的独辟蹊径,还是有利于美术人才的培养?”还真是很难说得清楚。美本来就具有多样性,这是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但当人们追求美的统一性时,美就变得单一了、单调了、也就不那么美了。川美校园之所以是“异类”,就在于她不装,崇尚自然。自然对于追求统一性的人们看来,就成了“异类”。“异类”是现代性导致的结果,也可称之为“异化”。这种“异化”是好还是不好,值得人们深思。

其实,厦大与川美的渊源很深,厦大在1984年创办艺术学院之初,首先从四川美院引进了资深教授魏传义,魏老曾担任四川美院教务处长和油画系主任,来厦大组建艺术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为了筹办厦大艺术学院油画专业,老院长魏先生在1985—1986年间,先后从四川调入文革前川美油画系毕业生陈腾光、唐绍云、于世绪,以及恢复高考后川美油画专业毕业生袁敏、莫也、周鸣祥,这些教师调入厦大的川籍教师都是魏传义教授的学生,他们的名字都在川美的校友墙上。他们带来了具有川美特色的教学培养方案,丰富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绘画艺术人才,使得福建现代油画艺术的发展有了坚实基础,有了新的起点,有了现今在全国乃至世界画坛的高度。魏老曾是罗中立的老师,罗中立的著名油画作品《父亲》就是在魏老指导下完成的毕业创作。

魏传义教授作品

袁敏教授作品

杨寒松教授作品

参观完川美校园,似乎对“美术”二字有了新的理解,即美中有“术”,术中有“道”。因为,川美的校园设计,首先展示的就是美的“艺术”,那是一位老画家罗校长对美的独特理解,对美术学院校园设计的独有之“术”。再联想到厦门大学的校园,展示的也是一种美的“艺术”,那是一位只读了九年私塾的“渔民”对大学校园的理解。两个不同的大学校园的设计者,两个不同的人生经历,留下两个不同时代的大学校园,之所以能够让人喜欢,其实在大学校园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大学之“道”。不是吗?

莫也教授作品

初稿于2021年1月7日

定稿于2021年1月15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