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5陈何芳:教育学硕士生眼中的“金课”是什么样

关键词:教育学硕士生;“金课”

摘 要:教育学硕士生眼中的“金课”,在课程的内容、过程和师资方面体现出高质量。首先是课程内容因教师引领和答疑而“有意思”;其次是学习过程因自身参与和努力而“有收获”;最后是任课教师因学识和人格俱佳而“有智慧”。

教育学硕士生的专业课程一般会集中在研究生一年级和二年级,课程内容相对本科阶段更加注重专业性,期末考核形式以论文写作为主。研究生作为具有一定独立思想的群体,多样化的课程体验能反映出他们对大学作为教育资源服务供给者的满意程度。教育学硕士生眼中的“金课”,往往是那些在内容、过程和师资方面有突出表现的课程。

一、课程内容因教师引领和答疑而“有意思”

硕士生对于“有意思“的理解往往不是本科生那样的“感官猎奇”,而是更注重课程内容的深度和趣味。相对于传统的讲授而言,研讨课似乎更加“有意思”。研究生阶段的研讨课,一般都主张教师讲授和学生阅读及讨论相结合。教师讲授能够发挥其涉猎广泛的优势,体现出高超的学术素养,对艰涩深奥的教育专业理论进行转化,达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效果。而学生的阅读与讨论,能够体现学生的参与,一方面从课后阅读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从课堂讨论和教师答疑中获得启示。课程内容的“有意思”,通常需要适当的学生参与,需要教师及时的点拨,从而将课后自学与课堂答疑结合起来,提高授课的实际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领非常重要,讲授内容要有良好的清晰度,对于学生的指导与反馈要体现出实效性和针对性,这样才能赢得同学们对于课程的热爱。

二、学习过程因自身参与和努力而“有收获”

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建立在“参与”和“努力”之上。好的课程必须激励学生的参与,如果学生能够出于对所学知识的热爱,积极地投入到课程当中,就能收获积极的学习体验。不仅课程如此,大学也是如此,大学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可以通过学生的参与程度来体现。学生参与度越高,获得的收获越多,成长越快。研究生课程作为研究生与教师和同伴群体进行学习交往的重要载体,在研究生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意义。师生能否积极地参与课程,是高校课程能否发挥有效性的关键。另外,硕士生对于学习的努力程度也影响着课程的效果。佩斯曾经提出“学生努力质量”的概念,强调了学生参与活动时的努力程度对于学习质量的影响。如果一名硕士生在上课之前对老师要求看的书籍毫无兴趣,不能按照要求进行专业阅读;或者在老师的课堂上不积极参与,那么就算老师再怎么优秀,该硕士生也不能获得相应的专业成长。但学生对于课程的“参与”和“努力”并不是天然的,而是受到授课教师的直接影响。因此,能够激励硕士生“参与”和“努力”的课程,才算是好的课程。

三、任课教师因学识和人格俱佳而“有智慧”

研究生们最为向往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有价值的知识为主,但又有适当的学生参与的部分,确保课程内容丰富充实,使学生享受到知识和智慧的收获,以及自身思维和表达的成长。实现这种课程效果的主导因素在于高校教师,他们的学识才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有才华的教师引领下,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当个体完全投入某种活动时,能够被自己所做的事情深深吸引,进而保持心情愉快,这种积极的内部体验被称为“流体验”。那些在课程中获得“流体验”的同学,往往得益于对学术的挚爱,以及对授课教师个人魅力的崇拜。

首先,优秀教师往往掌握渊博学识。他们具备丰富的学识,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理论,同时也对与学科相关的其他知识有较广阔的视野。在心智发展较普通人更胜一筹的硕士生眼里,高校教师理应是人类知识的智慧化身,而非简单的知识搬运工。研究生对大学教师的知识水平有较高的期待,因而也会有更严格的评判标准。

其次,优秀教师通常具有人格魅力。比如醉心于学问、淡泊名利、爱生如子、自强不息等,在为学和为人两个方面都能为学生树立典范。这样就能展现高尚的师德与师爱,以此净化并感染学生,并引领学生不断追求真理。

最后,优秀教师一般富有教学智慧。他们能在高校课堂上侃侃而谈,做到言之有物、旁征博引;而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带去充满智慧和幽默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堂参与,充分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激发出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很好地实现“教学相长”。高校教师只有具备智慧和人格的双重魅力,并掌握一定的教学艺术,才能使广大硕士生“亲其师、信其道”。

总之,教育学硕士生看重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师水平。学生视野的“金课”常常表现为课程内容“有意思”、学习过程“有收获”、任课教师“有智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