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团时代”来临,然而拼多多那一套恐怕行不通了

上个月拼多多的上市让舆论再度集中在这个“新电商开创者”的身上,且不论拼多多目前所受到的争议,这种拼团“砍价”的模式确实让广大消费者感受到了价格上的大幅优惠,也让拼多多成为了“3亿人都在用的App”。

其实,当拼多多以病毒式的营销崭露头角的时候,其他的电商平台们也纷纷开始了自己的拼团之路。2017年,网易就曾推出“网易一起拼”“严选一起拼”等平台,其中商品包括日用居家、数码等;在今年6月,京东上线了一款名为“京东拼购”的小程序,主打“低价不低质”的概念;在8月7日,支付宝首页悄然上线了拼团窗口,其中商品全部来自淘宝平台,覆盖十多种品类;接着,苏宁也宣布在今年的8月8日被定为“拼购日”,单天的订单销量已经突破500万单。

电商的“团购时代”俨然已经降临。

  • 团购卖点:廉价乎?社交乎?

叫X多多的App在应用商店里有无数个,但是没有一个像拼多多这样在短短三年内取得如此成绩。9块32斤的洗衣液,530元的32寸液晶服务器,12元的iPhone8plus……对于消费者来说,关注拼多多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平台上极低的价格的商品的刺激。不过对于业内同行其他电商平台来说,如果照着拼多多的价目单走2元店模式,恐怕只能是越卖越亏本。

相比之下,其他的电商平台们更多地是注意到了拼多多背后蕴藏的社交电商的发展潜力。

社交电商,需要消费者将关注、分享、沟通、讨论、互动等社交化的元素应用于电子商务交易过程。在几年前阿里系曾耗费大量资源和精力希望进行社交电商转型,但最后不了了之。可以说,在拼多多之前,人们的沟通、讨论、分享、互动等行为是独立于购买行为之外的,消费者在进入“种草”模式后,才有可能参与到消费过程中来。

而拼多多则是在腾讯资源和流量的倾斜下,通过低价团购形式,吸引用户自发在微信拉人拼团,完成了小程序+朋友圈+公众号+微信群的完整生态——这时候,其实是用户的购买意愿促使了社交活动的产生,电商手上握有更明显的主动性。

  • 社交电商的好处不止如此

对于平台来说,实现更为主动的社交电商即意味着能进一步打破社交和电商两大场景隔阂的模式,这为现有的电商行业扩宽了新的获客渠道。而凭借着社交拼团模式,能在朋友圈产生裂变式的传播行为,社交电商又得以进一步降低了平台的获客成本。

此前我们有文章曾经分析过,在不同的品台有着几元到上万不等的获客成本,今年年初火爆一时的问答活动中,我们简单的计算,每次开展活动的获客成本保持在0.4元左右,而在拼多多上,这个获客成本被进一步压缩到不可思议的程度——还记得你第一次帮别人拼团砍掉了多少钱吗?对大多数人点进链接“砍”掉的一分、两分钱,其实就是拼多多获得新客的大致成本。

另一个优势就是,社交属性能为电商平台带来更为稳定的流量增长。这点对于任何一个与互联网相关的平台来说都极为重要。一旦没有用户增长,意味着平台面对的人群从增量走向存量,收入下滑,活性下降。而有了社交属性加成,将有利于平台进行定制化、深度化开发,创建个性化的交易环境,以实现社交电商平台的资源投入与用户需求的平衡。

  • 学习拼团模板,还需扬长避短

拼多多的拼团模式为其他电商平台实现社交电商带来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拼多多走过的弯路其他人也要跟着跳进坑里去。现如今拼多多最受广大用户诟病的就是平台商品假货的问题,尤其是当拼多多宣告上市之后,这些舆论风波进一步发酵。这也证明了如果只关注低价优惠,而忽视了平台商品质量,最终会降低平台的定位和口碑,影响平台的后续发展。

前面提到的苏宁易购,在7月底的818发烧购物节发布会上,其总裁侯恩龙在宣布“苏宁乐拼购”更名“苏宁拼购”后,就发出质疑,“拼可以,但没有品质的拼,没有建立起消费者信任机制,拼的模式可以走多远?”

对于刚发展3年的拼多多来说,或许它还没来得及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商家审核机制、平台监管机制。不过对于前面提到的其他的电商平台而言,这些恰恰是他们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而形成的优势,无论是自营的苏宁,还是售后声誉良好的京东,又或者主打良品销售的网易,都是目前较为让消费者放心的平台。

而在这些平台上开展的拼团活动中,几乎都是“实惠”,“品质”,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样一来,虽然在具体商品上,这些平台不可能给出拼多多那般让人瞠目结舌的“拼团价”,但是至少在商品质量上有所保证,能让消费者买得更放心。从这一层面上看,扬长避短地学习拼团经验的后来者们,可能会在不久的未来赶超上拼多多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把一块智能手表做到续航一周,有多难?

智能手表如今最大的痛点,你认为是什么?

勇者变恶龙,谷歌的目光永远注视着你

谷歌为何要关注你的位置信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