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类划下了与自然的新界线
■解放日报记者 王 一
读书周刊:《城市:重新发现市中心》最早出版于1988年,随着城市的不断更新,如今我们再来看这本书,里面的观念已经过时了吗?
汤惟杰(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对于这个问题,我更愿意从一个城市居民的生活本能,以及平时对城市的自发的观察角度来加以揣度。
就从我们身边的现象来看,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城市的部分区域,在近一二十年里被迅速地刷新,旧屋拆除,新的楼宇筑起,但这样的街区却并未如我们设想的那样变得更为繁荣,甚至连往日那样的热闹都没有恢复,街头空空如也,人流稀少,白日里街两边的玻璃幕墙互相反射着来自对面的阳光,仿佛某部科幻片里的场景。
往往要到这样的时刻,我们才会停下手中的拆或建,来认真想一想,之前的想法是不是出了问题。
怀特的这本书,也是反思的一种,正因如此,它值得我们当下来阅读和参照。
读书周刊:书中的大部分例子都来自美国的大城市,如果将这些治理的理念搬到中国的城市中,同样合适吗?
汤惟杰:一方面讲,美国和中国的大城市,有各自的历史、机理和细节,两国城市治理的机制也不尽相同,甚而有原则性的差异,对他们的城市学者的结论,当然不能随意地搬用;而在另一个意义上,我们近二三十年的都市发展,有一部分确实也是以美国城市作为模板的,而且在急速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的模仿显得异常仓促,因而,许多负面经验,可能倒有共通之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反思意见,值得我们去思考。
在之前对大城市的批评意见中,普遍认为它是非人性的,因而也为城市中的人们设置了一个作为对立面的“郊区”的乌托邦,这个理念一度被广泛接受。怀特的贡献在于对这样一个构想的质疑与反思,他挖掘了市中心跟我们日常生活的关联性,最起码让我们对大都市的复杂性,它的正面价值,它的友善性,有了更多的认识。
读书周刊:书中也存在很多威廉·怀特对于未来大城市的构想,比如公共空间如何再利用,街头巷尾的社会功能等,如今再看,您觉得他的构想实现了吗?
汤惟杰:我认为他的构想首先值得我们去再度考量。在我看来,他对城市公共空间,特别是广场的重视,可以上溯到古代希腊的城邦政治的理想,在这个意义上,他谈市中心,谈广场,有一种重建当代生活-政治公共性的意向。
如果这么看,在事实的层面上,当然怀特的构想远未实现,正如他的评论者所指出的,怀特的论著对美国当代城市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即都市居民的身份政治,较少论及,你可以把这当作他的盲点。但他对城市公共性本身的关注,还是值得我们欣赏的。
读书周刊:威廉·怀特的一个最重要的观点,就是他觉得城市应该是人的居住地,而不应简单地把它看作经济机器、交通设施或巨大的建筑展示平台,他的观点结合了城市生态和可持续的发展观,简言之,就是人与自然的共生。在城市中,人与自然可以如何共生?
汤惟杰:许多人谈到这点,往往喜欢直接引用我们古老的“天人合一”观,这固然在大方向上不错,但又往往显得大而无当。
在我看来,当代人类面对的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在人化的意义上,在南极的海水中都可以检测出塑料碎屑的今天,甚至可以说整个地球都未必能找出一片纯自然的环境来。我们面对的是“人工”的自然,在城市的环境中这点更为突出。我这么说,是想指出,当代城市理论应该勾画出更为复杂的“人-自然”图谱,而不是简单地认为添加一块草坪、种上两排树,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跟自然的相处关系。
当然,我一点也没有贬低自然的意思。在这方面,人类的自信很大程度上是可笑的,刚刚拆除的一片街区,只要工程不马上继续,没有多久就会被杂草覆盖,就是例证。况且,持续了一年之久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在另一个维度上重新为人类划下了与自然关系的新界线。
读书周刊:威廉·怀特很喜欢街头巷尾中的人的气息,但随着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车水马龙的大街或一座座大厦的出现,往往让我们失去了这种街头巷尾的日常生活环境,发展与文化之间应该如何平衡?
汤惟杰:我们知道怀特喜欢纽约,对这个问题我也不太习惯用一二三四的若干原则性条目来回应。
我也曾有机会在纽约生活过近两个月,被那里的朋友带着东游西逛,毋庸讳言,那座城市有不少“脏乱差”的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同样,在那里你能感受到一种特别的吸引力。我特别推荐大家去了解一下“高线公园”这个很别致的景观。纽约曼哈顿西岸曾经有过一片加工业聚集区,当年为了原料和货品的运输方便,这里架设了一二十公里长的轻轨高架铁路线,但后来随着产业结构更新,轨道废弃了,也被拆毁了不少,但经过纽约市民的努力,保留下来的高架铁路如今成了空中公园,连同周边街区也有了让人亮眼的变化,这个案例可以给我们若干启发。
我还去参观过曼哈顿上东区的纽约城市博物馆,那次他们在做一个“Saving Place”(姑且可译作“拯救之地”)的特展,梳理了纽约如何在1965年迎来了它的《地标建筑保护法》,以及立法之后纽约市民如何保护他们的老房子和街区的历史。
读书周刊:您觉得什么样的状态才是一个城市理想的市中心?
汤惟杰:我想要有带点弯势(沪语,“曲折”之谓)的马路,不太宽;夏日里马路能被行道树荫遮没;沿途不超过两条公交线路;有家电影院,附带卖冷饮的小烟纸店一两爿,有老头老太坐在玻璃柜台后面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