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未来启程 ——2015上海车展重卡展台观后感(下)

(接上篇)

差距与缺憾

尽管这届车展展示了卡车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但仍能见到企业间的差距。一家出山入展的较有资历的企业带来一款新推出的重卡,这辆重卡的驾驶室与展场中的重卡驾驶室比起来,不仅造型乏善可陈,内饰布置也显然壅塞、简陋,使人觉得仍然活在当年引进的先进技术的那个年代。意识差之一步,产品落后半里。

卡车一直堪称汽车业自主品牌的风范,但从展品上可以看出,一方面,自主品牌正在加速与国际大品牌融合,这当然可以为中国带来利益,也并非无风险;另一方面,装在自主品牌产品上的零部件正在迅速洋品牌化,也就是说,自主品牌的零部件没有随自主品牌整车一起成长,反而步步退缩,这种头重脚轻的现象可能导致自主品牌的空心化。出现这种现象不是用一句“国际化”就能解释得过去的,如果德国有梅赛德斯- 奔驰、有大众、有宝马、有曼恩,却没有博世、采埃孚、大陆、威伯科、克诺尔等,德国还能完整地掌握着汽车的关键技术吗?它的汽车强国地位还那么稳固吗?并不是只装自主品牌部件的整车才能称“自主品牌”,但听任这种失衡继续发展,自主品牌就可能达不到应到的目的,当国家和民族需要完全自主地开发和制造汽车的时候,就会因“无米下锅”而受制于人。

在展场中也能看到设计师不注意细节而留有的缺憾。一款驾驶室前脸上的塑料装饰板正好有手握的空间,所在的位置又很容易让人手握着力爬上踏步擦拭挡风玻璃,偏偏这块装饰板菲薄,强度不足以承受人爬高的引力。或许这块板的设计者要以误操作解释这种风险,这种把脚放在明白人的鞋里的思维方式恰恰是比一个含有风险的设计更失败的思维。设计师的任务之一就是消除误操作的可能,它们存在的理由不是让人处处谨慎,时时小心,而是使生活、工作更方便,更随性。这块装饰板的正确设计应该是,要么不让手有伸入的可能,要么使其结实到足以承受人攀附爬高的引力。

展览方式需要改革振兴

上海车展刚走过30 年,卡车企业的参展热情就跌落到欧洲品牌集体缺席的地步,使人有理由质疑卡车展场的国际性仍否存在,国内企业的参展热情也大不如前。本届车展将卡车请进了室内,给予了与乘用车同等的地位,又取消了模特儿,使得卡车展场中的观众有所回升。但从展车周围稀落的观众仍可显见同一屋顶下,卡车和乘用车展场中的人气阴晴两重天。几年来,卡车在国内以汽车为主题的展览中持续式微,参展和参观的人气反倒不如以工程机械为主题的宝马展。是任其式微,还是改革振兴?作为在国内举行的最有影响力的国际车展之一,到了思考卡车展览该怎么继续办下去的时候了。

与乘用车相比,卡车展览原本就是专业性强、观赏性较弱的展示,它主要面对专业人士、用户和卡车爱好者。观展卡车的目的以专业性为主,观赏游览性辅之,这是卡车展览与乘用车展览的区别。所以,振兴卡车展览的一个思路就是如何办成为交流和学习卡车信息及知识的聚会,像汉诺威车展那样,吸引全球的专业人士、用户和爱好者前来赴会。如果继续按现行的卡车和乘用车联展的形式办下去,展览的主办方就需要思考怎样通过改革来调动国内外卡车厂商参展的热情。抑或学德国车展的方式,乘用车和商用车隔年分别展出,或者上海车展分春、秋两季展出,春展乘用车,秋展商用车,届时组织专题研讨会、发布会,让关心卡车的观众专心饕餮专业信息,腾出的展场可吸纳更多的乘用车参展。商用车展可注意吸引特种车、专用车和卡车部件参展,也可与汽车维修、检测设备联袂展出,展名可定为“商用车暨部件、设备展”。客车既可参加商用车展,也可参加乘用车展。商用车展可选择比国家会展中心小的展场举行,展出的时间可较乘用车缩短。

参展方已经有了一些有利于专业展示和交流的做法,如集团参展,集中展示重、中、轻型产品和客车产品,便于用户了解、比较产品的整合性能,又如一汽派出JH6 的总设计师到展场,做出了直接与观众交流的姿态。展场是各类专业人士集中的场合,在这里可以听到专业人士的不同声音,不要说企业需要倾听对自家产品的评析,一个敬职爱业的设计师也会珍惜这样的机会,主动与观众交流。设计师在现场交流、收集评析信息的同时,也能吸引专业人士关注自己的产品。参展方也要思考如何改进展示的形式,开拓交流互动的渠道,让参展能收获订单、人缘、信息。

作为人俯仰的空间,内饰功能又是展现差异化竞技的场所,卡车驾驶室内饰因而越来越受到关注。有的企业虽然搭起了踏入车门的台架,却紧锁车门,拒观众于门外,有的干脆不搭台架,让观众仰首望窗兴叹。这种拒绝亲密接触的做法太不明智,据说是担心观众把室内弄脏。既然兴师动众来展示,目的就是要让公众了解你的产品,卡车在展场中能够亲身体验的就是驾驶室内工作和生活的姿态,不入室,怎能感知你设计的精彩?那边厢的奔驰轿车都让人自由进入,让无钱购买的观众过把驾驶奔驰的瘾,即使弄脏了就不能清洁吗?是担心专业人士在室内拍照吧。对知识产权最有效的保护莫过于申请专利,这些见而可鉴的结构,在展场中接触不到,在其他地方就接触不到吗?与其躲躲闪闪,莫如大大方方,像有的参展企业那样,大开车门,让内饰成为学习交流的场地。今天受你的启发明天创造出新功能、新结构,他日又启发你的思路,这不也是收获吗?而且一个有影响力的创新一定能衍生众多改进创新,什么叫引领?这才叫引领。形成互动创新氛围的最大得益者不是别人,正是引领型企业。担心观众逗留其中好奇闲玩吗?今天对你的设计好奇,没准今后就爱这车。观众能在驾驶室内停留,说明内饰还有魅力,一旦失去魅力,展出还有什意义。所以参展方要动的脑筋是怎样让观众有序进出,而不是拒人门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