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冬卷•散文篇】《感受经典》||杨光明
《当代文学家·2020·瑞冬卷》(当代文学出版社)火热征稿中!
知名·专业·权威
2020.10 第16期,总第228期
··喜爱经典··
阅读《经典音乐如是说》,缘于我对经典音乐的喜爱。《经典音乐如是说》系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会员、厘米上海古典音乐演出季评委任海杰的作品。作者出这本文集的初衷,就是要让更多的人接触音乐,热爱音乐,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经典音乐如是说》收录的是任海杰有关音乐的部分随笔,涉及经典作品欣赏、爱乐感悟、现场乐评、人物故事,谈西洋歌剧占本文集的一半。它是音乐的集大成者,是音乐中的美味大餐。
通过阅读,我知道了世界顶尖的柏林爱乐乐团,以及他们的两个终身指挥福特文格勒和卡拉扬。他们也有怕被超越的自私,“为人看不惯”的为人。西方人对古典音乐的朝圣,使卡拉扬的地位和声誉甚至超过了一些欧洲国家的元首。作者对卡拉扬的心理描写更是捕捉得细致入微。卡拉扬凛然霸气地指挥完莫扎特的歌剧《唐璜》后,像往常一样到后台接受朋友熟人的祝贺。面对夫人温馨拥抱祝贺时,卡拉扬喃喃自语地脱口而出,福特文格勒又要不满意了。卡拉扬无意中泄露出几十年耿耿于怀的心事,显得是那样的直白和孩子气。
CLASSICAL MUSIC,中文翻译成“古典音乐”。有人认为“古典”给人的感觉有古董、古板的味道,故改称“经典音乐”。如果细究古典一词,本意可以理解为古代留传下来堪称经典的音乐作品。但是一般来说,古典音乐是具有规则性本质的音乐,具有平衡、明晰的特点,注重形式的美感,被认为具有持久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在一个特定的时代流行。这也体现于“古典”(classical)与“经典”(classic)的不同,让我理解了卡拉扬要求或者命令乐队发出自己所想象的音乐,追求整齐统一,步调一致。
古典音乐能震撼人的灵魂。在阿巴多的复活里,作者大篇幅地描写了任柏林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常任指挥13年之久的阿巴多,在2003年的琉森音乐节上演出的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的场面。演出结束后,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长时间的雷鸣般的掌声,观众中有人在掩面擦泪,舞台上已空无一人,但全场热烈的掌声依旧。
通过阅读《经典音乐如是说》,我更加深了对巴赫和莫扎特的了解。
巴赫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只是位管风琴手,做礼拜时的音乐指导、指挥、教师,作品难以出版的作曲家。近80年后,一位出生富家,有自己的乐队,如莫扎特般的音乐神童门德尔松,多次指挥巴赫的作品,在乐坛竭力推广巴赫,使巴赫“重返”世间,被尊为音乐领域的第一巨人。
莫扎特3岁开始弹钢琴,5岁作曲,8岁写下第一首交响曲,11岁写下第一首清唱剧,12岁写下第一部歌剧。有人说,如果让一个健全的人每天抄写莫扎特的曲谱,也许要用相同于莫扎特一生的时间。钢琴诗人傅聪说,贝多芬奋斗了一生所达到的境界,在莫扎特那里一开始就有了。
莫扎特只活了35岁。2006年,莫扎特诞辰250周年。世界乐坛开展纪念莫扎特音乐会,仅莫扎特的故乡萨尔斯堡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就达一万多次。
莫扎特的音乐和谐、愉悦、明快、爽朗、温煦,如温暖的阳光沐浴,和煦的春风拂面,是抚慰人心的灵丹妙药。德国《世界报》报道,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莫扎特的音乐非常均衡,它在快慢和强弱章间的切换,显然同大部分人的生物节奏极为相似。在国外兴起的音乐养生疗法中,用得最多的就是莫扎特音乐。爱因斯坦说,死亡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莫扎特音乐是人类的福音,喜爱、欣赏并为之陶醉,乃人生一大福分。
因为经典,我常常在音乐中沉醉。
为方便投稿者投稿,现改为微信+邮箱方式投稿。
——加总编微信(SCJL003),声明所投稿件为“原创首发”。
——微信直接粘贴:内容(题目+文/作者名+正文)+个人简介+风采照。
——中长篇连载(内容提要+正文)投至邮箱2455478558@qq.com
——留下联系地址、微信号及手机号。
1
文学顾问:
孔灏先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相裕亭先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法律顾问:
吕庆根先生
2
书法顾问:
侍少华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
李敬伟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摄影顾问:
王红军先生(江苏摄协会员、《江苏摄影》采编)
3
特约主播:
水.寒傲似冰女士
宁静女士
清山先生
愚人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