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春联,我儿时的记忆
正值三九,出来透透气,眼看又要到新年了。现在市面上就能看到卖春联了。虽然此时天气还很冷,但每当看着红彤彤的春联,就能感觉到春节的热呼的气氛,那种儿时的期盼过年的、幸福的、高兴的心情就会涌上心头,身体也顿时暖和起来。
小的时候,每到快过年前,我父亲都要请一位在我们小镇上很有名气的先生来家里写春联。家里早早买好了红纸,好的是洒金的大红纸,同时还备好了酒菜。父亲按家里门的大小、多少,把纸裁好,有双扇门的,有单扇门的,一副一副的裁好。我记得家里的门很多,加上过道,要写的春联就更多了。
通常先生下午到,父亲给泡上一杯茶,整理好桌子,铺好纸,砚台里倒上墨,就等先生写了。先生和父亲喝了一会茶,聊了一会天,便开始拿起笔挥将起来。我呢,自大有桌面高一点的时候起,每当到这个时候,就会站在桌边,默默观看,有时也会递上要写的红纸。
经过一个下午的书写,满屋地面,床上,凳子上已铺盖上春联,整个房子都被红色笼罩,散发出浓重的墨香味。休息片刻,父亲端上温好的酒菜,他们便开始喝了起来。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便开始喜欢了写毛笔字,对写毛笔字产生了浓浓的兴趣,那时还不懂什么叫书法。
相关推荐
-
掸了蓬壅,家家户户贴春联
□台州节俗 掸了蓬壅,家家户户贴春联 赵佩蓉 一进入腊月,台州卖春联的店铺亮堂起来.各种大小的红灯笼.红绸布.中国结.辣椒挂件,被拾掇得端庄光洁,好像待嫁的喜娘,这是视觉上的年味. 以前,掸了蓬壅,谢 ...
-
写 春 联
写 春 联 文/王为民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过年家家都要杀猪.熬糖.蒸年馍,还有一样是万万不能少的,那就是要在门上贴红红火火.热气腾腾的春联. 从我记事起,就清楚地记得每到过年,父亲就早早买来 ...
-
父亲的“有料”春联
来源:解放日报 文: 周云龙 贴春联,在我生长的盐城东台乡村,要算是春节最有仪式感的一道程序了. 有钱没钱,人们都把门前.屋里.猪圈.羊圈乃至树上贴得红彤彤的,图个吉利.喜庆--千门万户曈曈日 ...
-
何宝康·写春联
我家门上贴了一副对联,那是一位大学同学三年前从厦门快递给我的.同学情谊,自当珍惜,于是,一向不贴对联的我,认认真真把它贴在门上.三年来,回家时总要看上一眼.因而想及,而今虽然生活条件好多了,但写春联. ...
-
文学原创 ·《写门对子》作者 程广群(安徽)
写门对子 作者 程广群(安徽) 下班回来,一眼看见桌上一匝红纸,写门对子的红纸,尽管是白底在外,我还是一眼便知是对联纸.久违了,这大红的门对纸!年少在家时,年年看父亲折纸裁纸,熟悉那纯纯的中国红的! ...
-
咱们村‖又见春联映雪红/闫德刚
编辑宋磊 过了腊月就是年.在东北老家,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张罗着杀年猪,做黏饽饽,蒸豆包,炸年嚼货,尤其是过了小年,大家都趁赶集购买春联,到年三十儿上午张贴在院门.屋门两侧,预示着日子红红火火,吉 ...
-
爷爷写春联的记忆
写春联 文/一米阳光 小时候最盼望过年,过了腊八年味就越来越浓了. 穿新衣.戴新帽.买年画.放鞭炮贴春联.炒花生.熬白芋糖,这些都是我儿时记忆里过大年不可缺少的元素,而写春联印象最为深刻!我爷爷是一位 ...
-
强国征文|春联记
淮南学习平台2021-03-14订阅作者:高峰春联,吾乡俗呼"门对子".春节临近,父亲从集上买回红纸.毛笔和墨汁.那卷着的红纸放在装杂物的箩筐里,被压得皱皱巴巴,展将开来,上面有一 ...
-
过年:贴春联
文华不如简素,读今不如述古,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老羊铲史. 2月3号上午,南营子大街中心广场, 承德市十几位书法家又来给百姓写春联,这是承德广播电视报.承德新闻网和承德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共同发起的新春活 ...
-
一个80后的手写春联记忆
一个80后的手写春联记忆
-
【征文162号作品】刘青松:写春联的记忆
. 原文链接 写春联的记忆 刘青松 以往过年,农村家家户户都贴上喜庆的"红对子",成为春节期间的一道亮丽风景. 对子,就是春联,我们老家一带都俗称"对子".那时 ...
-
老广儿时的记忆 门前的黄皮树
老广儿时的记忆 门前的黄皮树
-
越南人废止汉字后,过年还得乖乖写春联,但看到成品国人都笑喷了
谈到语言,我们都知道它是人类用来沟通交流的表达方式,事实上,大部分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它是民族的一天个重要特征之一,世界上查明的语言目前共有5651种语言,共同塑造了我们世界文化的精彩.但和语言不同, ...
-
美食故事(音频)丨汪会芝:儿时的记忆-摊煎饼(山东平邑话)
后来, 吃过很多美食, 可记忆中的味道, 总是无可替代的 提起山东的特色吃食,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煎饼卷大葱.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山东人都爱吃煎饼,也不是山东所有的地方都爱吃煎饼.但是,巧了,俺们就是那部 ...
-
康熙让他写春联100副,他只交了这一副…
.....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虚岁五岁就开始读书,刻苦程度在历代帝王之中无人能比.康熙要求自己对师傅教习的汉文古籍每天必须背诵一百二十遍,所以康熙本人也是文武全才,对对联也十分 ...
-
“儿时的记忆”:瓦罐子怕拍
瓦罐子怕拍 在过去的东北乡村中,瓦罐子是干什么用的? 在那时,老百姓家里的坛坛罐罐中,瓦罐子并不多,多用来煨汤.熬药和野外装水,方便生活之用. 瓦罐子,一种用泥土烧制的罐子,挺粗糙的,价钱也不贵,属于 ...
-
“儿时的记忆”:泥草房怕烧
泥草房怕烧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北乡村里,老百姓住的房子多为泥草房.山墙是用黑土加麦秸秆打成的,而房盖上铺的是高粱秸秆.巴帘子和草苫子等易燃物品. 屋里搭有南北火炕,火炕中间有烟道,直通屋外的烟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