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胶东的野外常见的各种野蘑菇(图)

2011-11-24【转】

下完雨了,咱上山拾“窝儿”去吧?

每年的夏秋季节,山上的各种“窝儿”都是老百姓餐桌上的一道美味的菜肴。“窝儿”,是胶东人对山上的各种野蘑菇的称呼,因为蘑菇的盖子多是一个“窝儿”的形状嘛。

我整理的这些“窝儿”的名字基本都是土名,因而在各县、各区域之间可能都存在差异。土名嘛,有些拾窝的人是根据它的颜色、形状来命名的,比如“红盖”、“紫盖”、“青盖”、“喇叭张”、“马包”;有的是根据味道,比如粉红色的“辣窝”。

⒈栗窝

这是胶东最富盛名的一种窝儿,像绝大多数人一样我也没品尝过,但我见过莱阳有人采到的,有一回在河洛镇沐浴村赶集的时候看到有人卖过一丛,在栖霞好象没有,其他县市不清楚。这种蘑菇只生长在栗树底下,因名“栗窝儿”。学名叫什么不清楚。
      以其罕见、幼嫩(老百姓的土话叫做“葱嫩葱嫩的”)而价格不菲,在本地蘑菇中价格最贵,大约200块钱一斤。

上边这只是我们村的谭鸿志的母亲2009年夏天采到的一棵较大的栗窝。下图就是沐浴村赶集的时候看到的一个老大妈采到的较小的一棵栗窝

⒉老虎座盘(牛肝菌)

这是一种世界性著名食用菌。因为个大腿粗我们本地人形象的称之为“老虎座盘”。
       这种蘑菇多生长于柞树底下,栖霞方山山顶平原广阔的柞树林是他们生长的沃土。
       该菌治疗腰腿疼痛、手足麻木,具有清热解烦、养血和中、追风散寒、舒筋和血、补虚提神等功效,是中成药“舒筋丸”的原料之一;又是妇科良药,可治妇女白带症。

收购价格:8元/斤

⒊辣窝、红盖

这应该是胶东地区最为常见的一种蘑菇,因为菌盖的上表面粉红色而得名。雨后的树林里到处可见。用舌头舔一下这种蘑菇的鲜品,有淡淡的辣味。适合凉拌、做汤、炒着吃。
       因为很常见,农村村民经常采来吃不完,晒干的干品很多。价格也比较便宜,4块钱一斤。

有的“红盖”长的个头很大,甚至刚冒出土的时候就非常粗大,让人看了非常欢喜:

⒋脆窝、松脆

“脆窝”这个名字很多人都听说过,村里的人根据采自的树种而把“脆窝”分作两大类:松脆、柞脆。“松脆”顾名思义是生长在松树下的,吃起来比较脆。“松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菌盖的窝陷很深——本地人把蘑菇称为“窝儿”就因为蘑菇的菌盖普遍是下陷的,但都没有“松脆”的窝儿深。适合做汤、炒着吃。

⒌黏窝儿
       黏窝儿的味道也是上品,主要特征就是菌盖的正面黏乎乎的。过去农村的房子多是石头的,村民在山上采来的鲇窝儿都可以直接粘贴到石墙上晒干,然后可以用针线穿起来。适合凉拌。黏窝儿的两个重要特征是:①菌柄也比其他蘑菇稍微硬一些;②上表面黏乎乎的,下表面是很多小孔,跟海绵一样:

价格六七块钱。

⒍鸡腿
       被叫做“鸡腿”,是因为这类蘑菇的“腿”比较修长——这是一个大的群组的蘑菇的俗称, 根据它们的颜色、菌盖的特征等又分作很多种。味道很不错,但易碎,一般做汤用。

其中不乏漂亮的金黄色的鸡腿窝儿~~~

⒎香窝儿
这种蘑菇放到鼻子跟前闻起来香味浓郁,因而取名“香窝儿”。炖鸡、排骨什么的 那叫一个美啊

⒏乌米窝儿

这种恐怖的窝儿叫做“乌米窝儿”,样子不太好看,但味道好极了(我还没吃过)。好多人因为它的样子难看,误把它当作有毒的,有一回跟着我们村的李凤国在我们村北山拾窝,看到这个黑色的带鱼鳞斑点的这么吓人窝儿,以为有毒,李凤国也说有毒,回头被人家拾走了,人家说这个最好吃,人们都吃不到这个。
        鱼鳞状的上表盖,跟墨画过的一样。

⒐针蘑

这种窝儿多见于柳树、杨树的树桩子,或者根部,比东北的金针菇好吃。这是在杨础南边的公路旁遇到的一团针蘑:

⒑草窝儿

从里边的小草蘑(蘑菇分两类:木头生的、草生的。木头生的绝对无毒,草生的有的有毒有的无毒)

刚上大学的时候买到一本书《生存手册》,是英国特种兵教官教大家认识各种野外求生的知识的一本书。看完这本书,非常喜欢里边介绍的各种蘑菇的章节,又以怎样识别有毒蘑菇的一句话印象最为深刻——树生的蘑菇都是无毒的,草生的蘑菇有的有毒、有的无毒。

这是前边夏天在我们村的河边一个杨树桩子上遇到的一大簇蘑菇,味道非常不错:

胶东其实也有木耳的,夏天涝雨时,你可以看看一些上了年纪的老柳树、老杏树上就有生长的,我还听别人说花椒树上也有长的呢,只是没有亲见!

这种是什么窝不认识;

本帖中的图片全部是本人原创拍摄,多数是拍摄自栖霞方山。再传几张09年夏天在方山上跟着别人学习识别蘑菇的照片吧:

方山南边的乔家村的公路边上很多刚从山上采下来的蘑菇放在路边卖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