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眼里最致命狙击手,上甘岭狙神张桃芳,32天毙敌214人创纪录
01-王牌对决
这不是在拍电影,而是在1953年朝鲜战场上真实上演的一幕。
他手持一把苏制M1944式步骑枪保持着一个姿势,静静地等待了十多分钟。对手向他所在的狙击台右侧来了一个点射,正将视线和枪口转移到狙击台左侧时,时机终于到了!
枪托抵肩,即可击发;几乎与此同时,对手也扣动了扳机。“砰”的一声,胜负就在一瞬间。对手的子弹贴着他的头皮飞了过去,而在零点几秒之前,他的子弹穿过对手的头颅。
对手应声倒下,结束了这场王牌狙击手之间的较量。
刚刚被打死的,是美军顶尖狙击手艾克上校。上校在中国相当于副师长级别,艾克上校做梦也想不到:他才是那个被狙杀“猎物”!艾克上校就这样死在了朝鲜战场上,打死他的人叫张桃芳,是一名22岁普通的中国志愿军战士。
张桃芳是隶属于入朝作战的志愿军214团8连的一名狙击战士。在打死艾克上校之前,他已经在朝鲜战场上狙杀了超过100名美国士兵,成为整个朝鲜战场上首屈一指的“神枪手”。
虽然美军不知道张桃芳是何许人也,但是597.9高地有位志愿军狙击手,枪法如神,对面阵地上的美国兵们却一清二楚,也恨之入骨。
张桃芳成了美军眼里最致命的狙击手,为了对付他,美军专门调来了“王牌狙击手”艾克上校,决意要拔掉张桃芳这个眼中钉、肉中刺。
1953年6月的一天,张桃芳照例一早就上了阵地。他刚沿着交通沟走进三号狙击台,就有一串机枪子弹贴着头皮飞过来。张桃芳脑袋一缩,趴在了交通沟里,神经紧张,感觉到了一种异样的气氛。
“今天苗头不对,看来对面有人在等着我!”
张桃芳顺手拾起一顶钢盔,用步枪将它顶起露出交通沟。晃了半天,他的对手却一枪未发,显然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射手。
遇到高手了,张桃芳不敢掉以轻心。他在交通沟里匍匐前进,几个箭步穿过一段小空地。他刚要进狙击台,对面的机枪又是一个点射,子弹打得地面尘土飞扬。
张桃芳顺势倒进了左边的掩体里。这个假动作显然蒙骗了对面的射手,他暂时停止了射击。张桃芳慢慢地从掩体里探出头,开始搜索对面阵地。
终于在对面山头上两块紧挨着的岩石缝隙,发现了一块瞄准镜,对手肯定隐藏在那里。张桃芳立即架好了枪,瞄准了对手的脑袋。
然而正要扣动扳机的一刹那,对手就开枪了,张桃芳再次被压制在掩体内。只要张桃芳稍微露头,立即就会引来一个长点射。
张桃芳没有着急,坐在掩体后面,静静地观察着对手的弹着点。对手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狙击台左侧,也就是他现在所呆的位置。
张桃芳慢慢地爬到了狙击台右侧,架好了手里的“莫辛纳甘”。对手没有发现他变换了位置,张桃芳足足等了十多分钟,终于扣动了扳机。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张桃芳并不知道打死的美军士兵身份。后来,从媒体的报道中他才知道,自己射杀的竟是大名鼎鼎的美军王牌狙击手艾克上校。
02-少年从军
张桃芳使用的那把枪,在世界上的通用名叫M1944式莫辛纳甘,而在中国解放军战士喜欢叫它“水连珠”。如今,这把枪躺在中国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战争馆内,一排注释说明了它曾经的辉煌。
“抗美援朝战争中,它的主人使用它曾在32天内以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创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
这样的单兵作战取得的战绩,放到世界上的任何一场战争内,都是一个奇迹。就是这样一把连光学瞄准镜都没有的莫辛纳甘,成了张桃芳手里的狙击神器,在朝鲜战场上打得美军抬不起头来。
1931年7月日,张桃芳出生在江苏兴化县陈堡乡一户贫穷的农家。家里靠租种地主家的几亩田地养活一家老小。张桃芳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他在家中排行老三。因为是秋天出生,又是家中老幺,家里人都叫他“秋小”。
村子里面,有一所私塾。私塾只招收有钱人家的孩子,10岁的张桃芳只能趴在窗户外面偷听先生讲课。几个月时间,他也能背诵《百家姓》、《三字经》中的一些内容。就连教书先生都说,这孩子聪明,脑袋好使。
但是偷听毕竟还是学不到什么,在长大参军之前,他只认识三个字——张桃芳。
1943年秋天,12岁的张桃芳参加陈堡乡抗日儿童团,还当了团长。每逢鬼子进村,张桃芳就组织孩子们偷偷给乡亲们报信。
张桃芳18岁这一年,他当上了民兵排长。他第一次听说在中国东北的边界,有一个叫朝鲜的地方。
1951年2月的一天,陈堡乡村子里的空地上一大早就围满了人。这是临时设立的招兵办事处,解放军宣传干事正在讲话,号召青年参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由于前线志愿军减员严重,需要组织大批内陆部队赶赴朝鲜轮换作战。
张桃芳虽然不识字,但是他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中国人再不能被欺负!张桃芳挤过人群冲上前去,在登记册上一笔一画写上了自己的名字。他成了陈堡乡第一个报名志愿军的人。
几天之后,报名入伍的青年们胸戴大红花,在鞭炮声中被送到了兴化县城。张桃芳第一次离开家乡,穿上军装的他,自觉威武高大了许多。
更让张桃芳高兴的是,他平生第一次摸到了真枪。虽然也经历过战争,经历过枪炮,但那只是在大后方,真枪实弹的射击,他从未体会过。
1952年10月,驻守浙江一带的陆军第24军开赴朝鲜战场,新兵张桃芳就是其中一员。一个星期之后,队伍乘火车抵达了东北的辽宁安东。鸭绿江出现在张桃芳的眼前,而在江的对岸,就是朝鲜。
刚刚踏上朝鲜战场的张桃芳,他的下一站是上甘岭。
03-枪王养成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这场空前惨烈的战斗,持续了整整43天。敌军先后投入兵力6万人,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大炮300多门,向我军阵地投掷炸弹5000多枚,发射炮弹190多万发。
密集的火力,把山头削低了2米多。山上的土石被炸成了一米厚的粉末,整个高地不要说树木,连一根草都找不到。上甘岭的惨烈,更是被美国媒体称之为“伤心岭”。美军死了2.5万人,却没能从上甘岭得到一寸土地。
1953年1月11日深夜,第24军匆匆开赴上甘岭,接替第15军。来到前线阵地的第二天,第24军军长皮定均用望远镜观察着敌人的一举一动。
敌军正在大摇大摆地修筑工事,按部就班地送饭,甚至还有人三五成群地躺在地上晒太阳。皮定均啪的一声关掉望远镜,愤怒地甩出一句话:“老子要关他禁闭!”怎么关禁闭?下令每个阵地选出4名狙击手,给敌人一个教训。
张桃芳所在连队据守的阵地,就是上甘岭战役中英雄黄继光牺牲的597.9高地。他所在的9班一共有17个人,其中有3个狙击手,还差一位狙击手。
剩下的一名狙击手应该选谁呢?张桃芳暗下决心,要争取这个机会。但是他的枪法实在太差,前不久的打靶比赛,他竟然得了“三个烧饼”。什么意思呢?就是3颗子弹一枪未中,连靶子都没打到。
想要成为狙击手,只能提升射击技术。那时没有专业的狙击训练,班长把新兵带到阵地上,现场指点怎么测距离,怎么瞄准之后就指着一个目标说“你练练”。
狙击枪没有瞄准镜,更不能使用望远镜,只能手动测距。将右眼视线、拇指、目标连成一线,像炮兵一样测算距离。怎么才能做到纹丝不动,炼就火眼金睛,成为摆在张桃芳面前的两道难题。
为了提高射击稳定性,张桃芳自己做了两个沙袋绑在手臂上,然后再举枪做瞄准练习。他在72岁时回忆:吊沙袋这个土法子,让他练到了极致。两臂带着十几斤重的沙袋,依然能做到目标一举到位,不差分毫。
进入上甘岭阵地的第 18天,张桃芳第一次趴到了射击台上。两个敌人在距离他100米远的地方走动。不等观察员发令,他就开火了。连打12枪,一枪没中,敌人早就跑了。原来慌乱之下,张桃芳连测距都忘了。
第二天,阵地上又出现了3个敌人,张桃芳终于打中了。但是他并不开心,瞄准的是第一个敌人,倒下的却是第二个敌人。还没来得及补枪,敌人就逃走了。
这又出了什么差错呢?原来朝鲜战场多山的地形,让测距估算出现了误差。狙击手不仅要考虑敌人运动的方向和速度,还要观察地形。所有这一切必须经过多次的磨合训练,才能达到人枪合一,百发百中的境界。
张桃芳堪称是位天生的狙击手,不到两个星期,他进步神速。2月10日,他用9颗子弹射杀敌军7名,成绩超过了所有老狙击手。曾经的狙击菜鸟,终于成了9班的第四位狙击手。
在接下来的18天时间里,张桃芳用250发子弹歼灭了71个敌人。这么短的时间,就能取得如此战果,除非他是天才。连队里面有人质疑他的战绩,射击队长对他说:“有种你把树上的鸟儿揍下来!”
张桃芳一听,哗啦一声拉上枪栓,举枪就打。连瞄准都不用,砰的一声小鸟应声落地。他所在的214团团长恽前程曾说:“就是拿十门迫击炮来换他张桃芳,我也不答应。”
04-狙击之神
前线宣传刊物《火线报》登载了一篇《狙击英雄张桃芳》的文章,号召全军狙击手向他学习。这个新兵战士,一下子就成了全军的风云人物。
军长皮定均看到了报纸,有些不太相信。一个月之前还是吃“三个烧饼”的狙击菜鸟,怎么就成了百发百中的神枪手?他立刻给214团团长恽前程打电话,确认真假。
然后,皮定均从床底下拿出一双高级皮靴,对身边的肖参谋说:“你把它带上,去72师214团看看那个张桃芳。要亲眼看他消灭3个敌人,要是真的,把靴子送给他,要是假的就拿回来,处分他的连长、营长、团长。”
肖参谋带着摄影记者王纪荣来到前线,张桃芳还不知道他们是来考验自己的。肖参谋说,只是来学习学习,小张同志好好表现。
他们来到阵地上,在肖参谋用望远镜才能看清的400米开外,出现了3个敌人的身影。只听一声枪响,张桃芳扣动了扳机,一个敌人应声倒下;又是一声枪响,第二个敌人也倒下了。
敌人阵地上一片骚乱,纷纷开枪向张桃芳他们潜伏的方向射击。张桃芳打完两枪,迅速转移到另一个狙击位置。他瞄准一个换岗往回走的哨兵,一声枪响,将这个哨兵撂倒在路边。
前后不过半小时,张桃芳用3 发子弹消灭了3个敌人。奉命前来考察的肖参谋和记者王纪荣来不及叫好,猫着腰,抓拍到好几个珍贵镜头。
下了阵地,肖参谋说:“这次真让我见识到你的本事了,走,该吃午饭了,我们回连队去。”吃过午饭,肖参谋向八连连长说明来意,传达了军长的指示。
肖参谋从挎包里掏出了那双皮暖靴,他要给张桃芳搞一个授靴仪式。他将皮靴子挂在张桃芳的脖子上,搞得张桃芳面红耳赤,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这双皮暖靴,张桃芳一直没有舍得穿过。他把它当成了珍贵的纪念品,当成了继续杀敌立功的动力。
从1952年4月到1953年7月,是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狙击手活跃最频繁的一段时间。在冷枪、冷炮运动中,歼灭敌人5.2万余人。这一辉煌的战绩,足以让志愿军的狙击手们载入世界战争史册。
张桃芳从1953年1月29日开始当狙击手,到5月25日下战场。持续三个月零26天,除开集训、开会等活动时间,张桃芳在战场上的实际射击时间是32天,消耗子弹442发,毙敌214名。
张桃芳狙杀了214个敌人,他所在的团是214团。这样的巧合是冥冥之中注定,还是人为的数字呢?
1953年的春天,共青团中央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24军分到了一个代表名额。皮定均对72师师长康林讲,这个名额就给你们师214团的张桃芳,这个年轻人是块好料,将来还会有发展的。
临去北京前,皮定均让肖参谋去通知张桃芳到他的指挥室去一趟,他很想找这个年轻人谈一谈。
军长要找谈话,接到通知后张桃芳很紧张。他还不知道要谈什么呢,会不会问又消灭了多少敌人?张桃芳从床底下拿出那双珍藏的皮暖靴,背在肩上就去了。
到了军长指挥室,他把皮暖靴往桌子上一放,里面发出弹壳的响声。皮定均好奇地问:“里面装的什么?”张桃芳答:“子弹壳。”
肖参谋连忙从旁解释,原来张桃芳每消灭一个敌人,就会把弹壳保存下来。现在已经收集了211颗弹壳,代表他在战场上消灭了211个敌人。
皮定均说:“你打死了211个敌人,打得很不错,但是不没打出名堂来。你们团的番号是多少?214团,你要打214个敌人。再打3个,一个也不要多,一个也不要少。”
在军长的命令下,张桃芳终于换上了那双皮暖靴,回到了八连的狙击阵地。不久,张桃芳在战场上又击毙了3个敌人,完成了军长交给的任务。他的收集的子弹壳,定格在214颗。
05-老兵长存
据统计,二战时期平均每杀死一名士兵需要2.5万发子弹。越战时平均每杀死一名士兵,需要20万发子弹。然而同一时期的狙击手,平均只需要1.3发子弹。
张桃芳仅凭一支不带任何光学瞄准设备的老式苏制步骑枪,打了3个月的狙击,歼敌214人。神奇的是,他自己却毫发无伤。张桃芳经常调侃美国兵:“别信上帝了,你们的上帝尽保佑我了。”
张桃芳从北京开会回来后,上级选调优秀干部到军官学校深造,他被列在被选调对象之中。让张桃芳去军校,这对他一生的进步是个大转折,前途会更加开阔。尽管舍不得,皮定均还是批准了。
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结束。狙击手张桃芳,最终没有机会突破他毙敌214人的记录。但是这样的战绩,已经足以让他成为朝鲜战场上封神的狙击手。
他单兵作战32天,436发子弹毙敌214人,创下了朝鲜战场冷枪狙击射杀最高记录。他也因此而荣获志愿军特等功臣、二级英雄称号,并被朝鲜授予一级国旗勋章。
1954年,志愿军选拔战斗机飞行员,24军有198名战士通过初选,最后仅张桃芳一人入选,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歼击战斗机飞行员。
从此,他再也没有上过战场,也再也没有拿起狙击枪。
1976年7月,在原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的追悼会上,伴随着沉痛的哀乐,一位年近半百的老兵带着他的儿子,在老军长的遗像前长跪不起,一边磕头一边嚎啕痛哭。
这个老兵,就是张桃芳。离开24军之后,他与军长皮定均再也没有见过。皮定均后来找了他很多次,始终没有消息。没想到最终再见面,已经是阴阳两界。
2007年10月29日,“狙击之王”张桃芳因病医治无效,在山东潍坊逝世,享年77岁。他的墓碑上镌刻着生前最喜欢的诗句:
“痛苦如此持久,像蜗牛充满耐心地移动;快乐如此短暂,像兔子的尾巴掠过秋天的草原。”
END.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评论转发三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