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万17岁以下青少年有心理问题,作为家长,你重视了吗?
《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
3000万17岁以下青少年陷“情绪难题”
日前,国家卫健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一组数据,全世界青少年健康心理疾病发病率在20%左右,我们国家低一点,但也在逐年增加。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曾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而根据广州市卫生计生委日前公布的数据,目前广州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中,起病年龄小于18岁的占4成。
专家特别指出,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容易被忽视,即使被诊断,也有许多家长不愿面对病情,导致孩子不能得到及时、规范治疗。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潘集阳分享了多个有代表性的案例——
案例1
13岁少女称,活着是累赘
13 岁的小雯原本天真活泼,一年前某次参加正式活动时,小雯莫名地出现了紧张、呼吸困难的症状,老师和同学对此难以理解。
她将这件事与父母诉说后,父母对此也不能理解,认为是小雯内心不够强大。自此,小雯开始与周边人疏远,喜欢一人独处。或许是内心过于痛苦,小雯会偷偷划伤自己来宣泄,并出现体重减轻,难以入睡的症状,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
接诊到小雯后,发现她存在“重性抑郁障碍”。重性抑郁障碍,也被称为临床抑郁症、单相抑郁,是一种精神疾病。重性抑郁障碍的核心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快感缺乏、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下降和睡眠障碍”。
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发布的报告中指出,抑郁症在“青少年疾病及残障”中排行首位,抑郁症在儿童及青少年中的流行率约有5%~12%。
潘集阳说,很多抑郁症孩子来就诊时,家长都不愿意陪他们进诊室,是孩子单独进来的。很多家长的观念是,孩子没病,就是学习压力太大了。
案例2
9岁“熊孩子”根本静不下来
9 岁男孩小林是家长和老师眼里的“熊孩子”。3年前,他开始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在吃饭、上课和做作业时经常发呆或者不自觉去做其他事情。孩子平时静不下来,总爱骚扰别人,脾气也不好,玩游戏时不遵守游戏规则,和同龄孩子相处存在问题,争吵是家常便饭。
潘集阳说,孩子应该是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在就诊过程中,孩子走神以及“坐立不安”的表现证实了他的诊断。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多动症,是最常见的儿童时期神经和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部分患儿成年后仍有症状,影响患者学业、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ADHD在学龄儿童中总患病率为3%~10%,男孩患病率是女孩的3~4倍。
像小林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广州市惠爱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副主任医师程道猛的门诊病人中,20%左右的是多动症患者。“这些孩子三四岁时就已出现症状,但家长没有及时带去治疗,等到四五年级面临升学压力时才来看病,已经相当吃力。”
案例3
小王跟不上学习辍学在家
14岁的小王从小内向安静,自幼学习成绩较同龄人差,两年前,因无法跟上学习进度辍学在家,平时寡言的他言语变得更少,且对以前喜欢的事情不再感兴趣。
数月前,小王开始自言自语,经常一个人看电视至凌晨两点,早晨不愿起床。而且,情绪变得不稳定,容易发脾气,与家人交流时反应迟钝。家有客来,小王也不见外人。
精神医学科医师在询问中发现,小王计算力、注意力欠佳,只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
经过综合评价,潘集阳诊断:该少年为智力障碍,即精神发育迟滞诊断。智力障碍是儿童常见的致残性疾病,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发育过程中(18岁以前)出现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同龄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障碍。
ID 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 1%~3%,发病原因有很多,主要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一般来讲,这类患儿在发病期不容易识别,因为他们也能够学习、生活、交流;大多时候家长都会把小孩子的这种跟不上学习进度,反应慢的情况,当作是孩子在耍小性子。
潘集阳表示,小王目前的情况需要通过对症治疗、适当的行为治疗及教育培训帮助他减少不适应行为,让他能够适应一般的生活、简单的社会交往和工作等。潘集阳特别指出,治疗精神发育迟滞这类疾病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预防工作,比如婚前检查、孕期保健、遗传咨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