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糖还是砒霜,曾经的黑马房企员工“跟投”落空了?

艳姐说

对于很多中小房企来说,如何实现高增长的情况下,又能保持低债务控制水平是一道难题。
这几天正是开发商做总结发年报的时候,只是有些开发商喜极歌起,有些开发商却一地鸡毛。
近日,曾经的某黑马房企员工向地产人言爆料称:之前该公司内部跟投,而如今该房企被并购,之前的钱款面临无法拿回的窘境。

曾经也是业内热议的热门企业,这家房企只用了一年成为行业黑马;到如今马失前蹄,也只用了两年。
繁华散尽,几多感慨。我们也曾听闻这家房企老板人很不错,对员工也很nice,老板辛辛苦苦如今也是两手空空。在遭遇行业下行,“刹车”没有踩好,酿成如今后果,也让不少和这家企业模式接近的房企唏嘘。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案例警醒行业做好风控,更这家房企尽快能够想出解决方案给员工一个交代。
01
从10万-1000万都“跟投”给了公司
该房企员工的口述实录
“家里有人生病,急需钱用,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跟投’给公司的钱要回来。”兰兰(化名)是这家企业的一名普通员工,曾跟投了小40万给了公司。
3月底,兰兰和其他二十多位曾任职该房企的员工于早上九点来到总部,就关于在职期间参与公司跟投资金的退款事宜与公司沟通,可是一直被拦,无人接待。
“在公司资金困难的情况下,我们没有和公司签署任何合同协议或者协议,仅有一张收据,很多员工少则10万,多则上1000万,都‘跟投’给了公司。
为了能够吸收更多的资金,公司开出了收益30%、利息2分、返租金等各项条件,并表明这是无风险、固定收益的跟投。”
出于信任,越来越多的员工加入了一波又一波的“跟投”队伍中,甚至找亲戚借钱、找高利贷公司借钱等等.
一笔又一笔的资金流向了公司。
这些员工跟投,或多或少都带着能够拿到更多的期待。
天下没有掉下现金雨,反而是让那些员工心寒的雷雨。
兰兰说,在那场并购发布会前,该房企内部已经处理过部分跟投款问题,把一些卖不出去的房源和卖不出的车位,拿出来抵员工的跟投款、收益和利息等 。
但这些还是无法全部解决员工的跟投款问题。
在那次并购后,员工也和该房企进行了交涉,而房企相关负责人的答复是,相关方案已经上报。但如何退,何时退并没有给员工明确的答复。
直到4月2日,爆料人给到地产人言该房企的两个方案,集团如下:
然而,员工无法接受该方案,兰兰告诉我们,目前员工仍将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维权,大家的目标一致就是:能按照原定方案或者双方协商没有无理要求的方案,尽快执行并得到妥善解决。
我们了解到该房企也在寻求一些解决方案,希望能够尽快解决员工当前的跟投困局,给员工一个交待。
02
蜜糖还是砒霜
谁也没有想到,曾经是风靡地产圈的跟投制度,在最近两年会沦落到如此。
大家都知道,跟投制度最早起源于2014年,当年万科推出了事业合伙人持股计划和项目跟投制度。
之后碧桂园也在“成就共享”激励计划基础上,又创新推出升级版的“同心共享”激励计划。
两大房企推出跟投制度之后,多家房企纷纷加入,地产跟投一时间成为房企实现快速规模增长的制胜法宝。
然而随着房地产行业进入下行周期,以及调控政策的不断加码,房企的经营环境在不断恶化。
限购、限售、限贷的三限“紧箍咒”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开发销售进度,资金回笼周期变长,甚至部分项目面临亏损。
这就直接导致跟投收益率节节走低,投资风险大幅增加。
那么跟投是一碗蜜糖吗?它让投资者赚的盆满钵满,让房企迅速扩大规模。
还是一碗毒药?跟投之后本金和收益都无法兑付,钱打水漂。
艳姐梳理了部分跟投项目,得出了跟投制度的一些优点和缺点,仅供参阅。
之前房企对跟投趋之若鹜,主要在于跟投制度有两大优点。
第一,员工与企业利益捆绑;

第二,帮助房企快速实现规模的提升。
房企要想发展,离不开员工的支持,把员工拉进激励体系是最简单高效的手段。
万科在2014年推出项目跟投制度后,立马赢得投资者追捧,部分项目认购率超过300%,不少员工投入大量闲钱。
高投入的确给了高回报,到了2015年8月,万科累计为跟投员工分红5亿元,员工收益率达29.4%。
这一收益率已经超过万科2015年净资产收益率10个百分点,员工获得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股东的利益。
再来看另一个跟投例子。
中梁控股通过跟投机制,实现了过去3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31%的地产奇迹。
从跟投规则看,中梁规定区域部门负责人以上必须跟投。
从跟投比例看,控股集团、区域集团、区域公司三者合计占24%,远高于行业水平。
从杠杆率看,中梁提供内部1∶4的高杠杆,销售回款达到70%时分配一半的利润,回款达到90%利润全部分配。
如此大规模的跟投比例和高杠杆,使得不少中梁的员工资金收益率高达200%以上,堪称投资神器。
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在房地产处于上行周期时,跟投制度能给房企带来规模的扩张和高收益,但在下行周期,其蕴含着高风险、波动性大、各方利益难平衡等缺点就暴露了。
先来看看跟投的第一个缺点高风险性。
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但在跟投高收益的诱惑下,很过投资者似乎把高风险性抛在了脑后。
像前面中梁控股1:4的杠杆还属于正常,艳姐了解到有些房企跟投杠杆达1:20,配资利息也高达15%。
所以杠杆加的太大,一旦项目没赚钱,就会血本无归。
第二个缺点是收益率波动大。
最近几年地产调控,导致行业不景气,很多中小开发商倒闭,部分项目利润率下滑,企业经营陷入困境。
根据跟投年化收益率的计算公式:收益率=净利润率/地货比×现金流回正时间(地货比指的土地价值与货值的比例),艳姐做了一个计算。
以现在一线城市地货比超50%为基础,考虑到金融去杠杆,同时项目周转、去化速度变慢。若按5%的净利润率、50%的地货比、现金流两年回正,算出未来跟投年化收益率仅为5%。
这点收益率比起之前动辄20%、30%的跟投收益率对高管和员工来说毫无优势,而且还要承受高杠杆的风险,难怪有很多房企都说员工跟不动。
第三个缺点是强制性。
很多房企在推出跟投制度时,对于高管都是强制执行的,员工则是自愿。
如果不参与,高管或员工将会被降职、调整工作岗位、降低工资、甚至开除等惩罚。
这样的强制性规定未免有点不近人情,但也是目前房企们的无奈之举。
第四个缺点是各方利益难以平衡。
由于大部分房企是全国化布局,因此不同的区域、不同的项目、跟投项目的收益也就大不相同。
比如某些在一线城市的项目大卖,在三四线城市则面临去化难的问题。
一线城市的区域总监和负责人换豪车、豪宅、三四线的负责人则干瞪眼,看着大笔钱流入别人口袋。
还有一种情况是集团与区域的“撕扯”。
比如集团注重回款和现金流,会降低项目的售价;而区域负责人更在意项目利润,并不接受降价。
为保现金流,集团层面会倾向牺牲弱势区域、弱势项目。
这样弱势区域负责人就会和集团产生冲突,导致集团拿地和项目开发陷入被动,跟投资金的退出成了问题。
03
结语
说白了,跟投其实是一项高风险的投资。
既然是高风险投资,那么广大地产从业者就要擦亮眼睛,审时度势的判断行业风险和收益。
尤其在地产业内,企业针对员工的融资并不少见,且均以高配资、高收益率著称。
在行业的快速发展期,企业经营较有保障,很多员工一方面出于信任,一方面也出于在企业内的职业发展诉求,纷纷跟投,甚至叫上了身边亲人朋友,无形中放大了杠杆率和风险。
在这里艳姐想给出一个忠告:
一旦房企突然开始大批量内部融资,尤其是一些现金流不稳定的小房企,却还非常大方的"高配资、高收益率"的情况下,那就要警惕了。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希望大家谨记一点:
如果一项企业的制度会造成员工赔钱,甚至冒着抵押房产、配杠杆的风险,那么这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失败的。
行业动荡期,谁都不知道下一把火会不会烧到自己身上来。
申明:本文所述内容为该房企员工提供内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