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某房企2017年支出2.7亿猎头费?
艳姐说
听说,地产圈有一条跳槽鄙视链:
从产业地产往商业或住宅跳,是人往高处走;从住宅地产跳到商业或产业,则是水往低处流。
很显然,这条鄙视链是根据薪资水平来定的。因为和住宅、商业比起来,产业地产的整体薪酬水平较低,继而分到猎头手中的佣金也少,所以自然排在了鄙视链的底端。
从大部分房企的薪酬表现来看,这样排序似乎有点道理,然而某房企这条鄙视链中却实实在在是个“异类”。因为虽然它以产业地产运营见长,但是有钱,而且舍得花钱。
除了众所周知的“八险一金”和高于行业两三倍的薪资,近日,有坊间传闻,2017年,某房企在猎头费用上的支出高达2.7亿,秒杀一众房企,问鼎行业冠军。
坦白讲,作为一家千亿级TOP房企,在人力成本上有一定的支出很正常,但是全年猎头费用2.7亿,确实不是个小数目。要知道,传闻万达在最高峰期的猎头费用也不过1.5亿,某房企几乎在这个顶峰上又翻了一番。
在2.7亿猎头费的加持下,在地产圈猎场中疯狂狩猎。
据说,该猎人目标广泛,万科、中海、龙湖、碧桂园、恒大、融创、绿城、旭辉、泰禾,都是他的“眼中物”;与此同时,该房企的目标也很清晰,尤其偏好万科系,对中高层需求旺盛,颇有点“求人之道,须如白圭之治生,如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的意思。
在声势浩大的人才争夺战中,该房企用“挖人”这种最高效的方式,招揽了一大批房地产行业的精英人才,很多房企的优秀高管也都被它收入囊中,在地产圈一时风头无两。
但可惜的是,大手笔的猎才费和诱人的高薪,并不是留人的唯一法宝。
据业内人士透露,该房企的猎头费提升后,人员规模确实大幅增加,但与此同时,试用期离职率高达30%。诸多知名房企的操盘手和高层跳进之后又跳了出来,尤其是该住宅和产城两大集团,近一两年来一直处于不间断的调整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非常鲜明。
组织架构调整和中高管人事变动如果频繁,人均效能也未见提升。
据业内传闻,目前该房企的人均销售额不到900万,而其“偏好”的万科大概在5000万左右,人均利润更达到1000万,人均利润比该房企的人均销售额还要高。而且,据说万科基本没有猎头费用,郁亮曾明确要求猎头费用高的HR要低绩效。
当然,该房企的人均效能也有过不错的时候。大概在2012年到2015年期间,他们曾经狠抓了一阵组织效能,把人均效能从800万提高到了2000万,而且这三年中,该房企花在猎头上的费用只有2.7亿的一个零头。如今,开出2.7亿猎头费的该房企,在人均效能上又退回到了原点。
花大价钱寻人,人均效能却持续走低,难怪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是“冤大头”策略。当然,这不能排除这里面有些市场和地域因素,但人的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
艳姐认为,没有好的人力资源策略和体系做支撑,这种“短平快”的用人模式会出现很多的“后遗症”。
首先,人员流动频繁,职业周期短,大多数人员在某一个项目中没有完整的经历,不能够将前期规划、后期推广等各环节系统的贯穿起来,因此很难详尽的了解企业和项目的定位,更别说有针对性的对项目进行全局统筹运作。
其次,为了吸纳人才,很多房企常开出高于行业两三倍的薪水,在职位给予上也是非常慷慨,常常拔高任用。
比如,一些在原公司担任总经理的,来到某房企后,摇身一变成了总监;很多只有总监水平的,直接出任副总裁,薪资翻番。这些人员拿着虚高的薪酬,但其自身能力却不能与之匹配。上涨的薪酬也令一些人心浮气躁,难以静下心来好好做事。
另外,作为重视产业地产的房企,即便该房企高薪挖来大量货真价实的人才,但真正具备产业新城运营经验的人士并不多。所谓术业有专攻,跨界或被拔高任用的职业经理人,在业务能力上具有很多的局限性,因而真的拿得出像样业绩的人凤毛麟角。
以上种种“症状”导致的结果就是,整个行业的人才被过度消耗,最终不利于企业的良性运营。
艳姐认为,不强调人才品质和企业雇主品质,把招聘=人力资源的企业,从长期看是没有前途的。如果企业不作出改变,很可能会在下一轮地产公司升级和行业聚合中迅速后退。
做出这样的判断,基于三个原因:
一是,某房企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是政商模式,同时80%产量在环bj,而今年以来,环bj限购使得市场整体下行,同时,环bj产业新城模式不能全国复制,导致该房企业务规模不能全国化,收入构成不健康,不抗风险,甚至在环bj都很难持续,因此,在未来五年格局中非常不利。
二是,企业文化和人才理念落后、激进、短视。一方面,对员工没有长期承诺,对员工的发展不负责,本质上就是把员工当成工具。把人完全工具化,人也会工具化对待公司;
另一方面,不给高管时间,不给沉淀时间,刚刚交完学费就换人,是最大的短视,把刺激等同于激励,很难挽留真正的精英人才和有理想的人才,也很难孵化创新业务。
三是,创始人本身还没有从投机、商人转型成为企业家,总是想走捷径、抄近路、赚快钱。
所谓“用徒者亡,用友者霸,用师者王。”目前还停留在第一个段位,想用钱买来忠诚和服从。组织里只有一个声音,不能有任何其他声音。这是很多员工离开该房企的本质原因。
事实上,目前出现的问题并不是没有前车之鉴。行业巨头万达发展到今天出现的问题,尤其在新业务例如互联网金融业务上出现的问题,就是和企业文化、人才理念是分不开的。
其实,在规模竞赛愈演愈烈的房地产行业,每家房企都急切的需要人,尤其是有经验的高管层。例如旭辉、中梁、融信等许多房企都实行了全民伯乐,一旦成功推荐录用,“伯乐”就可以拿到数目可观的猎头费。
所以,招人本身没什么问题,关键的问题在于,房企自己知不知道为什么缺人,以及需要的是哪一类人?
做了多年的自媒体,见了大大小小的房企,艳姐认为,任何一家企业在本质上是不存在人力资源问题的,企业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业务和业绩。有了业务和业绩的诉求,才会带来相应的人才需求。
这样一来,问题就很好理解了:企业需要寻找的是业务能力和其业务发展相匹配、相适应的人才。比如,企业需要在产品设计上下功夫,那么就需要招揽设计类的人才;企业需要从本土走向全国,从单一产品向多元化产品拓展,那么,它最需要的就是拥有组织能力的人才。
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第二点,房企之所以选择挖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才培养速度跟不上地产开发项目激增的速度。一般来讲,要培养专业的房地产开发人才,至少需要得3-5年的时间。因此,对于房企来说,挖人是最快速便捷的方式。但是艳姐认为,企业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最稳定、最有效的。
拿新城来说,作为业内公认的高管离职率最低的房企,新城在人才培养上有很多心得。在新城内部有一个持续进行了17年的“新睿计划”,所有通过公司统一校园招聘选拔后正式入职的员工被统称为“新睿”。
2015年,“新睿计划”经过多年的打磨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对职业新人相当友好和健全的个人提升绿色通道,叫做“成长3-6-9计划”,对员工9年内的职业生涯都作出了保障;包括社招生在内,新城也有很多通用的领导力培训项目,帮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成长,比如新城商学院。
也有企业也不断进行内生高管培养,给内部员工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晋升机会。
从结果导向来看,这样人员也确实比较稳定,忠诚度很高。
第三点,艳姐认为,招到符合自家企业文化的人,才是最牢靠的。
一个符合企业文化的高管会带给团队很多正面的东西,并不断传递下去、扩散开来,而招进来一个与企业文化不匹配的高管,则有可能影响原有团队的节奏和氛围,即便高管选择离职,重建团队也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
总而言之,企业的本质是价值观,是对社会、员工、客户、股东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不端正,是很难穿透时间和周期的。
作为资金密集型的行业,地产圈的人均产能高于很多行业,人力成本占总支出比例不大,因此工资高一点也无所谓,猎头费多一点也可以理解。
但是,一家成熟的房企,最终需要依靠的是优质的企业文化、正确的战略方针和稳定的团队运作,而不是简单的依靠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因此,想要通过挖角几个优秀的高管来当“救世主”,这种想法是很不靠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