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卷五·太阳经下篇 二十五章

太阳坏病结胸痞证

足太阳膀胱经穴,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述,足太阳膀胱经所属穴计有: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曲差穴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玉枕穴天柱穴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委阳穴委中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秩边穴合阳穴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跗阳穴昆仑穴仆参穴金门穴京骨穴束骨穴至阴穴。共67穴,左右合134穴。

太阳之病,不解于太阳,而入阳明之腑,太阴之脏,寒热之偏胜,危机伏藏,是皆太阳之坏病也。然悠忽失治,离表传里,俟其入于阳明而用承气,入于太阴而用四逆,犹有救坏之方。至于未成阳明,下早而为结胸,将成太阴,误下而为痞,则阳明不成为阳明,太阴不成为太阴,承气、四逆方俱不可用,是为坏中之坏,莫可救挽者也。仲景于此,变承气、四逆而为陷胸、泻心法,挽逆为顺,至德神功,无以加矣!

提纲 一章

病发于阳者,多入阳明而为热,病发于阴者,多入太阴而为寒。病发于阳,俟其表证已解,内热既实而用下,乃不为早,下早则表阳陷而为结胸,此阳明之坏病也。病发于阴,始终不可用下,误下则里阴升而为痞,此太阴之坏病也。

太阳坏病结胸痞证提纲一 太阳一百十

【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承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在太阳首篇)。

病发于阳,风伤卫也。风伤卫气,遏逼营血,而生内热,藏阴衰者,多传于阳明。当其经热方盛,法宜解表,俟至表热传胃,乃可攻下。邪之内传,腑热未成,胸热先作,以阳盛于上也。热未入腑,下之若早,中气受伤,升降倒置。胃土上逆,胆木不得下行,君相合邪,刑克肺金,肺热愈隆。而皮毛不泄,经络之热,遂内入胸膈。经腑之气,两相拒格,硬满作痛,是为结胸。

病发于阴,寒伤营也。寒伤营血,束闭卫气,而生外寒,腑阳弱者,多传于太阴。误下则脾阳下陷,阴邪上填,堵塞心下,是谓痞证。未下之前,经热非盛,故下后原无热入,但痞满不消,久而郁甚,则生热耳。内伤脾虚之证,往往心下痞满,误投寒凉,其痞愈甚,即此病也。

结胸上热下寒,而下寒不甚,故用陷胸汤泻上焦之湿热。痞证亦上热下寒,而下寒较重,故用泻心汤清上而温下,结胸证惟阳明、少阳有之,以阳旺而生上热也,阳明上逆,则少阳不降,二气郁升,膈热壅逼,皮毛不泄,故经热内入。痞证惟太阴有之,以阴旺而生下寒也。结胸因于下早,痞证因于误下,大不同也。结胸、痞证,总因胃气不舒,甲木上逆,但有阴阳之分。

太阳坏病结胸证 十二章

结胸者,异日之阳明,今日下早而成者也。胃腑燥热,汗亡其阴,则成阳明,胸膈湿热,下陷其阳,则成结胸。若迟延数日,湿被燥夺,表寒已解,腑热既实,一下而愈,何至于此。故太阳而见阳明之证,宁迟迟而用承气,勿匆匆而用陷胸。盖结胸乃阳明之坏病也,阳明之病在腹,结胸之病在胸,承气泻下焦之燥热,陷胸泻上焦之湿热,高下不同,燥湿亦异也。

太阳坏病结胸大陷胸证一 太阳百十一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烦躁,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者,身必发黄也。

太阳病,脉浮而兼动数,浮则为表中于风,数则为营郁发热,动则为经气莫泄,郁迫而生疼痛,数从浮见,尚非内实,是以曰虚,其证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邪未解故也。医不解表,而反下之,动数之脉,变而为迟,则胃气败矣。阳败胃逆,碍胆木降路,逆冲胸膈,胆胃相拒,则膈内疼痛。甲木下行,化相火而归癸水,相火在水,是为下焦主气。今阳败胃虚,甲木逆行,以下焦主气,客居膈上,冲动不已,此拒痛所由来也。心肺之气,以下降为顺,胃胆逆阻,心肺莫降,相火上炎、助君火而刑辛金,则烦躁懊憹,气短胸盈。膈热郁发,皮毛不开,经中阳气,亦遂内陷。经腑之热,彼此壅塞,心中坚凝,是为结胸。肺金郁遏,雾气淫蒸,津液瘀浊,化生痰涎。大陷胸汤,硝、黄清其郁热,甘遂决其痰饮,胸中邪热,推荡无余矣。

若其不成结胸,但头上汗出,余处无汗,齐颈而还,下见小便不利者,是苦寒泻其脾阳,湿气内郁,而无降路,身必发黄也。

表热传胃,则为阳明证,阳明有阳而无阴,故病燥热,表热入膈,则为结胸证,结胸上阳而下阴,故病湿热。脏气发舒,则津液流溢,藏气堙塞,则痰涎凝结,无二理也。

按:大陷胸证,表阳即陷,而经邪未解,是宜内清胸隔之热,外解皮毛之邪,使上郁之里热固自里散,内陷之表阳还从表出。仲景用大陷胸汤,但泻上焦湿热,而不用表药,是救急之法。此处尚可变通,愚意用石膏、甘遂、枳实、麻黄双解表里,得仲景法外之意矣。

程氏曰:结胸证,用枳实理中丸甚效。欲破其结,而软其坚,则黄芩、栝萎、牡砺为佳。

〖大陷胸汤〗四十二 (方【52】)

【52】大陷胸汤

大黄去皮,六两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大陷胸证二 太阳百十二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后,结胸而膈热内实,心下满痛,按之如石之硬者,是真大陷胸证也。

结胸之脉,寸浮而关沉,后章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是也。脉沉而紧,指关上言,抵当汤证,脉微而沉,反不结胸,盖结胸之脉,关上必沉也。后章:小结胸病,正在心下,脉浮滑者,太阳病下之,脉浮者,必结胸也,皆指寸脉言。

大陷胸证三 太阳百十三

【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时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结胸证,攻下后,下寒逼热在上,病但在胸,不至少腹,此从心下至于少腹硬满而痛,是结胸而兼阳明府证也。合之舌上燥渴,日晡潮热,全是胃腑燥热。但小有潮热,腑邪尚轻,故用陷胸而不用承气也。

大陷胸丸证四 太阳百十四

【131】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胸膈痞塞,湿热熏冲,俯则病甚,故项常反折,状如柔痉。大陷胸丸,硝、黄荡其结热,杏仁破其滞气,葶苈苗泻其水饮。变汤为丸,病连项颈,恐汤之速下也。

〖大陷胸丸〗四十三 (方【51】)

【51】大陷胸丸

大黄半斤 葶苈子熬,半升 芒硝半升 杏仁去皮尖,熬黑,半升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结胸忌下证五 太阳百十五

【132】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结胸之脉,寸浮关沉,寸浮则上热,关沉则中寒。上热甚而中寒不甚,则浮多而沉少,是以可下。若其脉浮大,绝无沉意,是非无中寒也,乃中寒之极。阳气全格于上,是以但见浮大,而不见其沉。下之中气败竭,必死无疑也。

结胸可以下愈者,下焦之阳,未至绝根,故推陷其上郁之阳,使之通达于下,以接下焦之根,是以愈也。其脉浮大,则阳已绝根于下,是中虚外寒之诊,下之所以速其死也。

结胸烦躁证六 太阳百十六

【133】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迁延日久,结胸证无一不具,若见烦躁,则热极矣。上热极者,下寒必极,如是者,虽不下,而亦死。非死于上热,非死于下寒,乃死于中气之败也。

小结胸证七 太阳百十七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位与大结胸同。但按之则痛,未如大结胸之不按亦痛也,脉则浮滑,亦不如大结胸之寸浮关沉。白虎汤证,脉浮滑者,此里有热,表有寒也。此虽不如大结胸之热实,而亦有里热,较之大结胸,证同而病轻。小陷胸汤,黄连泄热,半夏降逆而涤饮,栝蒌清金而去垢,是即大陷胸之制,变而从轻者也。

〖小陷胸汤〗四十四 (方【53】)

【53】小陷胸汤

黄连一两 半夏洗,半升 栝蒌实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脏结证八 太阳百十八

【128】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129】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细小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结胸证,不按亦痛,前章膈内拒痛,从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心下不按亦痛也,此曰按之痛者,按之则痛剧耳。寸脉浮者,膈上有热也,关脉沉者,腹中寒也。脏结,如结胸状,病因阴邪逆冲,即太阴之胸下结硬而上无热者也。其脉寸浮关沉,亦与结胸无异,加以脉小细紧,则阴邪独结而无阳也。关主中焦,人之卫气,出于下焦,升清阳于浊阴者,中焦也,宗气出于上焦,降浊阴于清阳者,中焦也。今关脉细小沉紧,则积寒内结,有阴无阳,是谓死阴,故名脏结。心窍于舌,白胎滑者,心火败而肺津凝也。金性收敛,得火以温之,则雾气飘洒而不凝,所谓相克而实相成也。火衰则肺气不布,而津液郁浊,胶塞心宫,故舌上胎生。滑者,气滞而津凝也。土燥则津枯而黄涩,金湿则液凝而白滑,寒热之分也。舌胎白滑,火败金郁,是以难治。

脏结证九 太阳百十九

【167】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

肝脉行于两胁,素有痞者,肝气之郁结也。脐当脾胃之交,中气所在,胁下之痞。连在脐旁,土败木郁,肝邪之乘脾也。肝主筋,自少腹而结阴器,前阴者,宗筋之聚,肝气郁结,则痛引少腹,而入阴筋。土木郁迫,痞塞不开,此名脏结。久而木贼土崩,必主死矣。

脏结证十 太阳百二十

【130】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脏结之证,阴胜则寒,阳复则热,寒为死机,热则生兆。阴阳相争,多见烦躁。复之过者,邪热如焚,亦有下证。若绝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是为绝阴,不可攻也。

肝胆同气,寒热往来,而生烦者,胆木之阳复也,寒热不作,而反静者,肝木之阴胜也。

结胸脉法十一 太阳百二十一

【140】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也。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太阳病,下之,里邪既去,经热不得内传,而表邪未解,经热不能外达,表里迫束,故脉见促象。而不结胸者,则表阳未陷,经气郁勃,必当外发为汗,此为欲解也。若寸脉浮者,阴邪逆冲,膈热郁迫,必作结胸。脉紧者,表热被束,邪火上燔,必苦咽痛。肝胆之经,傍循胁肋,其脉象为弦,脉弦者,木气不舒,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阳虚不能下秘,为浊阴冲逼,升浮无根,头痛发作,必当未止。脉沉紧者,胃气郁迫,容纳失职,必作呕吐。脉沉滑者,脾阳郁陷,肝木疏泄,必协热下利。脉浮滑者,乙木升发,而生气不畅,郁而生风,疏泄失藏,必病下血也。

结胸变证十二 太阳百二十二

【139】太阳病,二三日,不得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太阳病,二三日,正传阳明、少阳之时,但欲起,不能卧,外烦如是,知其心下必结。盖病入阳明、少阳,胃逆胆壅,经气郁迫,故心下结硬,相火上炎,是以烦生。若脉见微弱,此必有寒气在内,格其阳火,乃反下之,寒盛脾亏,必当下利。若下利已止,脾气不陷,而寒邪在中,不得下泄,必当上逆,胆胃壅塞,则病结胸。若下利未止,脾气方陷,四日见其外热愈甚,而复下之,则里寒益增,外热更剧,寒益增而利益甚,此作协热利也。

结胸与协热利,皆有寒分之邪在内。寒邪上冲,则胃逆而为结胸,寒邪下泄,则脾陷而为协热利,其病标异而本同。协热利者,内寒协合外热而下利也。

太阳坏病痞证 十二章

痞者,异日之太阴,今日误下而成者也。阳性虚而阴性实,人之心下虚空者,清阳升而浊阴降也。升降清浊之权,在乎中气,下伤中气,升降失职,浊气上逆,则生(月真)胀,清气下陷,则生飧泄,故痞证与下利兼见,悉因中气之败也。

太阴之证,腹满自利。腹满者,痞之根本,而未至成痞,下之而胸下结硬,乃成痞焉,痞乃太阴之坏病也。太阴脏寒,温宜四逆,阳旺寒消,自无余事。及其成痞,则下寒而兼上热,四逆不受,故变为泻心,清上温下,寒热并用,灵思妙解,神化无穷矣。

太阳坏病痞证桂枝人参汤证一 太阳百二十三

【163】太阳病,外证未解,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外证不解,而数下之,外热不退,而内寒亦增,遂协合外热,而为下利。利而不止,清阳既陷,则浊阴上逆,填于胃口,而心下痞硬。缘中气虚败,不能分理阴阳,升降倒行,清浊易位,是里证不解,而外热不退,是表证亦不解。表里不解,当内外兼医,桂枝人参汤,桂枝通经而解表热,参、术、姜、甘,温补中气,以转升降之机也。

太阴之胸下结硬,即痞证也,自利益甚,即下利不止也。中气伤败,痞与下利兼见,人参汤(即理中汤)助中气之推迁,降阳中之浊阴则痞消,升阴中之清阳则利止,是痞证之正法。诸泻心则因其下寒上热,从此而变通者也。

〖桂枝人参汤〗四十五 (方【66】)

【66】桂枝人参汤

桂枝别切,四两 甘草炙,四两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二 太阳百二十四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方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方在太阳五(方【1】)。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下后复汗,阳亡土败,遂成痞证。而外见恶寒者,表未解也。盖阴气外束,阳郁不达,则见恶寒。外见恶寒,则内必发热,内热痞郁,法应攻之。而表未解者,不可攻也,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从中风例,用桂枝汤,病在汗下后,是以不用麻黄,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去其痞郁之上热也。

上章用桂枝人参汤双解表里,此用桂枝汤解表,大黄黄连攻痞者,以上则外热而内寒,此则外寒而内热,攻补不同也。温中解表,可以并用,攻里发表,不可双行,故仲景于宜攻之病而有表证,皆先表而后下。

〖大黄黄连泻心汤〗四十六 (方【60】)

【60】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臣亿等看详大黄黄连泻心汤,诸本皆二味;又后附子泻心汤,用大黄、黄连、黄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黄芩,后但加附子也。故后云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也。)

附子泻心汤证三太阳 百二十五

【151】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脉浮而紧,应以汗解,而复下之,紧反入里,浮紧变为沉紧,则作痞证。痞证阳气格郁,必生上热,阴气凝塞,必生下寒,寒热相通,二气抟结,则心下石硬,而关脉沉紧,是当用诸泻心清上温下之法。若按之心下自濡,诊之关上脉浮者,是下寒未生,但是阳气痞塞,郁生上热,宜用大黄黄连泻其上热,无用温药也。若下寒已生,则心下不濡而关上不浮,其上热逼蒸,别无去路,是必开其皮毛,泄而为汗。如是心下痞硬,而复恶寒汗出者,是其下寒已动,宜附子泻心汤,大黄、芩、连,泻其上热,附子温其下寒也。

此以下伤其中气,土败胃逆,胆心不降,君相二火皆升,大黄泻胃而降逆,黄连泻其心火,黄芩泻其胆火。第曰泻心者,相火以君火为主也。

〖附子泻心汤〗四十七 (方【61】)

【61】附子泻心汤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一枚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十枣汤证四 太阳百二十六

【15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是有水湿在内,于法可攻,然必表邪外解,乃可攻之。其人内有水气,格阳于外,气蒸窍泄,漐漐汗出者,而阴阳胜复,发作有时。水饮阻格,浊气不降,头为之痛。阴邪上填,心下痞结硬满,而引胁下疼痛。胃气上逆,而生干呕。肺气上逆,而苦短气。使非水饮郁格,何以至此!若其漐漐汗出而不复恶寒者,是表邪已解而里气未和也,宜十枣汤,大枣保其脾精,芜、遂、大戟,泻其水饮也。

〖十枣汤〗四十八 (方【59】)

【59】十枣汤

芫花 甘遂 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匕,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匕;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生姜泻心汤证五 太阳百二十七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伤寒,汗出解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水谷不消,陈宿停留,浊气冲胸,而干呕食臭。胆邪克土,土虚不能制水,水郁胆部,而积于胁下。土败木贼,阴气激宕,腹中雷鸣,而病下利。生姜泻心汤,生姜、半夏,降其浊阴,黄芩、黄连,清其心胆,姜、甘、参、枣,温补中气,以转枢轴也。

〖生姜泻心汤〗四十九 (方【62】)

【62】生姜泻心汤

生姜切,四两 甘草炙,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洗,半升 黄连一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

甘草泻心汤证六 太阳百二十八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其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伤寒、中风,应当解表,医反下之,败其中气,水谷不化,土木皆郁,升降倒行。脾陷而贼于乙木,则腹中雷鸣而下利。胃逆而迫于甲木,则心下痞硬而干呕。君相二火皆升而心烦。医以痞为结热,而复下之,其痞益甚。不知此非结热,但以胃中阳虚,不能堤障阴邪,阴中客气,上逆阳位,故使心下结硬也。甘草泻心汤,甘草、姜、枣,补中而温下寒,半夏、芩、连,降逆而清上热也。

〖甘草泻心汤〗五十 (方【63】)

【63】甘草泻心汤

甘草炙,四两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洗,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 黄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升,日三服。

(臣亿等谨按上生姜泻心汤法,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今详泻心以疗痞。痞气因发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又按千金并外台秘要治伤寒□食,用此方,皆有人参,知脱落无疑。)

赤石脂禹余粮汤证七 太阳百二十九

【159】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伤寒,误服寒凉汤药,伤其中气,利下不止,心下痞鞭。服泻心汤已,下利未止,谓其中有积热,复以他药下之,阳气脱陷,下利不止。医又意中寒,以理中与之,其利益甚。理中者,但理中焦,此之下利,在于下焦滑脱,何以能止?宜赤石脂禹余粮汤,固下焦之滑脱,利乃可止也。若使复利不止者,必由土湿水停,前窍不通,而后注二肠,当利其小便,水道开而谷道合矣。

〖赤石脂禹余粮汤〗五十一 (方【64】)

【64】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碎,一斤 太一禹余粮碎,一斤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五苓散证八 太阳百三十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方在太阳四十二(方【32】)。

本以攻下之,故得心下痞证,是宜服泻心。乃与泻心汤,而痞不解,其人土湿水停,口渴心烦,小便不利者,宜五苓散,泄水燥土,以利小便,土燥则中气转运,浊降清升,痞硬自消也。

痞证必兼下利,上章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利小便之法,五苓散是也。五苓痞证与下利兼医,此但言痞而不言下利者,省文也。

旋覆代赭证九 太阳百三十一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花代赭石汤主之。

伤寒,汗、吐、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以外证虽解,而汗下伤中,土败胃逆,碍胆经降路,胃口痞塞,肺气郁蒸,而化痰饮,胃土壅遏,而生哕噫。旋覆花代赭石汤,参、甘、大枣,补其中脘,半夏、姜、赭,降其逆气,旋覆花行痰饮而开郁浊也。

浊气上填,痞闷噫气,以旋覆花代赭石汤补虚降逆,噫气立除。若除后再用,则病下陷,不可常服也。

〖旋覆花代赭石汤〗五十二 (方【65】)

【65】旋复代赭汤

旋复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一两 甘草炙,三两 半夏洗,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瓜蒂散证十 太阳百三十二

【166】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诸亡血家,不可与。

病如桂枝汤证,但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其内则胸中痞硬,气上冲于咽喉,不得喘息,此为胸有寒痰,阻塞窍隧,故令肺气壅塞,不得布散也。法当吐之,宜瓜蒂散,香豉行其滞,小豆泻其湿,瓜蒂涌其寒痰。若诸亡血之家,血惯上逆,不可与也。

〖瓜蒂散〗五十三 (方【67】)

【67】瓜蒂散

瓜蒂熬黄,一分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经脉动惕证十一 太阳百三十三

【160】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吐下而又发汗,阳虚生烦,脉甚微弱,至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疼痛,缘阳亡土败,胃气上逆,碍胆经降路。胆脉自胃口而循两胁,胆经壅塞,故心下痞而胁下痛,胃口堵塞,肺气不得下行,故上冲咽喉。肺胃上逆,阳气升浮,旋转不宁,故头目眩冒。浊气郁蓄,而不疏通,经脉莫容,故动惕不安。如是者,久而成痿。盖肝司营血,而主筋脉,血旺筋柔,是以不痿。甲木逆升,相火上炎,乙木下陷,郁而生风,营血瘀涩,经气不畅,风木抑遏,是以动摇。久而经脉失养,故成痿病也。

《素问·痿论》:治痿独取阳明。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络之海,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冲,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而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阳明下降,则化金水,金水收藏,相火下秘,而温肾肝,木气滋荣,故筋脉轻健,而不痿软。阳明不降,胃逆胆升,火泻而水寒,生气枯槁,筋脉不荣,是以成痿。

表里俱虚证十二 太阳百三十四

【153】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令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太阳病,医发其汗,营卫俱虚,卫气内陷则发热,营血外束则恶寒。医见汗之不愈,因复下之,阳亡土败,心下痞结。汗泄其表,下泄其里,表里俱虚,内外之气并竭。表里阳亡,但有独阴,复加烧针,以泻心肺之气,因而胸膈生烦。若面色青黄,皮肤瞤动者,是土败木贼,风动而经郁也,其病难治。若色微黄而不青,手足温暖而不冷,是土气续复而无木邪,四末阳回而非独阴,其病易愈也。

手太阳小肠经穴,归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的腧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述,手太阳小肠经所属穴计有:少泽穴前谷穴后溪穴腕骨穴阳谷穴养老穴支正穴小海穴肩贞穴臑俞穴天宗穴秉风穴曲垣穴肩外俞穴肩中俞穴天窗穴天容穴颧髎穴听宫穴。共十九穴。

(0)

相关推荐

  • 20201209伤寒论二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法66,方39

    20201209伤寒论二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法66,方39

  • 晨雨老师讲伤寒论15,16条

    今日学习 <伤寒论>第15条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今日学习 太阳病,下之后,太阳病为什么用下法呢,当时病是不单一,而且是大便 ...

  • ​桂枝汤

    ​桂枝汤 桂枝 (去皮) 三两  芍药 三两  甘草 (炙) 二两  生姜 (切) 三两  大枣 (擘) 十二枚 [拆算现代剂量] 桂枝 (去皮) 45g  芍药 45g  甘草 (炙) 30g  生 ...

  • 明师解惑 | 桂枝汤去芍药汤方证概述

    本文节选自薛院长伤寒论读书会讲稿 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1)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 ...

  • 伤寒论第123条心悟

    ​伤寒论第123条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

  •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146条)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146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柴胡桂枝汤方 桂枝 ...

  • 《广州棋坛六十年》第一百二十五章 董文渊大破方绍钦

    第一百二十五章 董文渊大破方绍钦 六王夺鼎赛进行了六天战斗之后,各棋王之间的实力强弱,逐渐显露出来,周德裕对苏天雄.卢辉之战均获全胜,一马当先:董文渊虽未能全胜,也锋芒迫人,得分较多,其余四人不相上下 ...

  • 《道 德 经》 第 二 十 五 章《道法自然》【25】

    《道 德 经》 第 二 十 五 章《道法自然》【25】

  • 《道德经》二十五章揭示:道一定是先天的,这是道家的根本

    道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早在中国的上古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尧舜时代的许由.商初的伊尹.周初的姜子牙等人,都是中国上古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春秋末期的老子,是中国道家智慧思想的集大成者,老子所写的 ...

  • 《道德经》二十五章精解及译文(下)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四段经文: 大曰逝, ...

  • 《莲花争霸》同名小说第一百二十五章 神志不清(上)

    南宫剑替自己倒了碗水喝下去,然后呵呵而笑.秋若兰叹了一口气,说道:"你可好了整天有做不完的事,不像我做什么事都没心情."南宫剑说道:"叶群呢?他不是没事的时候总喜欢陪着你 ...

  • 弈修象棋第二百二十五章离开虚幻回到实际打牢基础

    弈修象棋第二百二十五章 经常看名局佳作,欣赏那种妙手迭出,意料之外的神来之笔,受益匪浅,经常受此熏陶,肯定日进千里.不过可能还有一种错觉,经常看大师下棋,可能把自己带入大师角色,而实践时候却被别人虐的 ...

  • 第四百二十五章 等一分钟

    第四百二十五章  等一分钟 等一分钟(徐誉滕演唱) 他手里还是拿着球,旋转着,开始玩花样了.时不时拿球在我面前晃动着.好几次伸手拿球都没成功,不过,他玩了一阵子也累了,主动把球扔给我.我接过球,直接投 ...

  • 第一百二十五章 考场外(3)

    <穹窿八部.新村疑云>第一百二十五章  考场外(3) 马大哥道:"我们今天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对李佳书记进行采访.哦,李书记,听说你到咱们桥凼村之后,曾经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对咱们村 ...

  • 第一百二十五章 考场外(2)

    <穹窿八部.新村疑云>第一百二十五章  考场外(2) 张明磊和李佳一起回到桥凼村办公室的时候,苗琳.阿乐.语嫣还有马大哥等都齐聚在村办公室,等另外两个考察组的同志们回来就集合在一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