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知识讲座:意动用法
文言知识: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属于词类活用的一种特殊现象。
意动用法是指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是谓语,或具有谓语的性质、状态,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或“把它当作什么”的意思。
常见格式:主语加一个名词或形容词加上一个宾语,翻译公式:常用的是“以……是……”或“认为(觉得)十宾语十意动词”,也可以翻译成:“把(对)十宾语十当作(感到)十意动词。”
因为意动用法是一种主观上的意念,所以,在文言文中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常会出现意动用法。常见的词有:“怪”“羞”“耻”等。
如:①孟尝君怪之”,这个“怪”就是“对…….感到奇怪”的意思,简单说就是“以之为怪”。
再如: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认为 (觉得) ……羞耻”。
再如:③“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把……作老师'。 (韩愈《师说》)
再如④“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羞:这里是“以……为羞”,“认为可耻”的意思。
再如⑤“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尽心上》(小,形容词作意动用,译成:①认为天下变小了;②以天下为小。
翻译: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山就觉得整个天下变小了。
句子中的两个“小”都是形容词而且都带了宾语,意思是“认为……小”了,全句的意思是:“孔子登上东山以后,鲁国就在自己的脚下,就像鲁国变小了一样,登上泰山以后,天下就在自己的脚下,天下如同变小一样。”“鲁”“天下”都是客观存在,是主观上认为事物发生了变化。
二、意动用法的种类
意动用法根据意动词的本来的词性可分为名词意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用法两类。
(一)名词意动用法
名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译:“把……当作……”,“以……为……”,“认为……是……”。
例如:
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先、后:方位名词活用作意动词,以……为先(前),以……为后。整句的意思是:我之所以作这样的退让,是因为要把国家的急难放在第一位,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次要的位置啊。
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韩愈《师说》)
师,名词活用作意动词,译为:①把郯子....当作老师;②认为郯子……是老师;③以郯子……为老师。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名词作意动用。译成:①渐渐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②渐渐以其父为宾客。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王安石《伤仲永》)利:认为……有利。整句的意思是:他的父亲认为这样做非常有利,于是每天拉着仲永去四处拜访县里的人。
5、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
译文: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假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任意宰割) 鱼肉:把……当作鱼肉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译文: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鱼虾当成伴侣,把鹿看作朋友
侣:把……当作伴侣,友:把……当作朋友
7、孟尝君客我。译文: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客:把……当作客人
8、“草菅人命”(“把人命看成草菅那般微贱”因而有“随意杀害人”的意思。)草菅:把……看成草菅,
9、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 尽心下》) 宝:把……当成宝贝
(二)形容词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美,以……为美,认为……漂亮,赞美。美我,“以我为美”。整句的意思是: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对我有私心;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对我有所求。
2、成以其小,劣之。(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劣:以……为劣。整句的意思是:成名因它个儿小,看不上它。
3、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吕氏春秋 察今》)
贵:以……为贵。整句的意思是:明白事理的人,贵在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没见到的。
4、天下苦秦久矣。(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
苦:以……为苦,苦于。整句的意思是:全国的老百姓长期受秦王朝的压迫,痛苦不堪。
5、隔篁竹,闻水声,心乐之。《小石潭记》
乐(之):即“以之为乐”,指对此感到快乐。
6、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 秋水》)
少:以……为少; 轻:以……为轻。整句的意思是: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
7、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荀子 天论》)
怪:以之为怪。整句的意思是:认为它奇怪是可以理解的,而畏惧它就没有道理了。
8、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论语.公冶长》)
耻:以……为耻,贤:以……为贤。不以下问为耻,以之为贤。整句的意思是:孔文子不以下问为耻,孔子认为他贤能。
9、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鉴:以……为鉴。整句的意思是: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10、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王安石《伤仲永》)
异:认为……惊奇。整句的意思是:他的父亲觉得他有些奇怪,于是就从旁人家给他借了笔墨之类的东西给他。
11、群臣怪之。(《战国策 燕策荆轲刺秦王》
怪:以……为怪。整句的意思是:群臣对此感到奇怪。
12、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
怪:以……为怪。整句的意思是:孟尝君感到很奇怪,立即穿好衣、戴好帽,去见他。
13、现代汉语的一些成语中仍然保持这种用法。如:不耻下问 是古非今不远万里 厚古非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