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卷20檄移诗解1檄者皦也厉辞为武总罪征恶显贯盈数

震雷始于,曜电出师,先乎威声.故观电而,

惧雷,听声而惧,也.兵先乎声,

其来已久.昔有虞舜,始戒于国,夏后大禹,

初誓于军,商也,军门之外,周将交刃,

而誓故知,帝世戒兵,三王誓师,宣训我众,

未及敌人.周穆西征,祭公谋父,称古有,

威让之令,有文告辞,即檄本源.春秋征伐,

自诸侯出,惧敌弗服,兵出须名.振此威风,

暴彼昏乱,刘献公谓:告以文辞,董以武师.

齐桓征楚,诘苞茅缺;晋厉伐秦,责箕郜焚.

管仲吕相,奉辞先路,详其意义,即今檄文.

暨乎战国,始称为檄.檄者皦也.宣露于外,

皦然明白.张仪檄楚,书以尺二,明白之文,

或称露布.露布者盖,露板不封,播诸视听.

兵以定乱,莫敢自专,天子亲戎,其必:

恭行天罚;诸侯御师,其必:肃将王诛.

分阃推毂,奉辞伐罪,非唯致果,为毅亦且,

厉辞为武.使声,冲风所击,,

欃枪所扫,奋其武怒,总其罪人,征其恶稔,

之时显其,贯盈之数,摇奸宄胆,订信,

百尺之冲,摧折咫书;万雉之城,颠坠一檄.


【原文】全文1

檄移第二十

  震雷始于曜电,出师先乎威声。故观电而惧雷壮,听声而惧兵威。兵先乎声,其来已久。昔有虞始戒于国,夏后初誓于军,殷誓军门之外,周将交刃而誓之。故知帝世戒兵,三王誓师,宣训我众,未及敌人也。至周穆西征,祭公谋父称"古有威让之令,令有文告之辞",即檄之本源也。及春秋征伐,自诸侯出,惧敌弗服,故兵出须名。振此威风,暴彼昏乱,刘献公之所谓"告之以文辞,董之以武师"者也。齐桓征楚,诘苞茅之缺;晋厉伐秦,责箕郜之焚。管仲、吕相,奉辞先路,详其意义,即今之檄文。暨乎战国,始称为檄。檄者,皦也。宣露于外,皦然明白也。张仪《檄楚》,书以尺二,明白之文,或称露布。露布者,盖露板不封,播诸视听也。

  夫兵以定乱,莫敢自专,天子亲戎,则称"恭行天罚";诸侯御师,则云"肃将王诛"。故分阃推毂,奉辞伐罪,非唯致果为毅,亦且厉辞为武。使声如冲风所击,气似欃枪所扫,奋其武怒,总其罪人,征其恶稔之时,显其贯盈之数,摇奸宄之胆,订信慎之心,使百尺之冲,摧折于咫书;万雉之城,颠坠于一檄者也。观隗嚣之檄亡新,布其三逆,文不雕饰,而意切事明,陇右文士,得檄之体矣!陈琳之檄豫州,壮有骨鲠;虽奸阉携养,章实太甚,发丘摸金,诬过其虐,然抗辞书衅,皦然露骨,敢矣撄曹公之锋,幸哉免袁党之戮也。锺会檄蜀,征验甚明;桓温檄胡,观衅尤切,并壮笔也。

【原文分段释解】

  震雷始于曜电1,出师先乎威声。故观电而惧雷壮,听声而惧兵威。兵先乎声,其来已久。昔有虞始戒于国2,夏后初誓于军3,殷誓军门之外4,周将交刃而誓之5。故知帝世戒兵6,三五誓师7,宣训我众,未及敌人也。至周穆西征8,祭公谋父称9:“古有威让之令10,令有文告之辞。”11即檄之本源也。及春秋征伐,自诸侯出,惧敌弗服,故兵出须名12,振此威风,暴彼昏乱13;刘献公之所谓“告之以文辞14,董之以武师”者也15。齐桓征楚16,诘苞茅之阙17;晋厉伐秦18,责箕郜之焚19;管仲吕相20,奉辞先路:详其意义,即今之檄文。暨乎战国21,始称为檄。檄者,皦也22;宣露于外,皦然明白也。张仪《檄楚》23,书以尺二24;明白之文,或称露布25,播诸视听也。

夫兵以定乱,莫敢自专26:天子亲戎27,则称“恭行天罚”28;诸侯御师,则云肃将王诛29。故分阃推毂30,奉辞伐罪31,非唯致果为毅32,亦且厉辞为武33:使声如冲风所击34,气似欃枪所扫35;奋其武怒36,总其罪人37;惩其恶稔之时38,显其贯盈之数39;摇奸宄之胆40,订信慎之心41;使百尺之冲42,摧折于咫书43,万雉之城44,颠坠于一檄者也。

【译文】

雷声的震动,从光耀的闪电开始;军队的出征,要首先传出其威武的声势。因此,看到闪电就害怕巨雷,听到声势就害怕军威。军事行动首先要传出声威,这在很久以前就有了。相传有虞氏便开始警诫国内百姓,夏后氏已开始教训军队,殷代帝王也曾在军门外训示百姓,周代帝王在交战之前对军队进行过训誓。由此可见,无论有虞氏的警戒士兵,还是夏、商、周的教训部队,都是宣传教育自己的民众,还没有用到敌人的。到周穆王西征大戎时,祭公谋父提出:“古代有威严地谴责敌人的训令,有诰诫对方的文告。”这就是檄文的源头了。到春秋时期的征伐,因为是诸侯发起的,恐怕对方不服,所以出兵必须有一定的名义,用以振奋自己的威风,揭发对方的昏乱;这也就是刘献公所说的:“一方面用文辞告诫对方,一方面用武力强迫对方。”春秋时齐桓公征讨楚国,就首先责问了楚国不进贡茅草等罪过;晋厉公讨伐秦国,曾斥责秦国侵挠焚烧晋国箕、郜等地的罪行;齐国的管仲,晋国的吕相,在齐晋两国出兵之前向敌国的指责,仔细研究它的意义,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檄文了。到了战国时期,才正式称这种文辞为“檄”。所谓“皦”,就是明白,就是把问题宣扬揭示出来,使之明明白白。张仪的《为文檄告楚相》,是一尺二寸长的简书,因为是明白昭著的文字,所以有的称为“露布”,用以扩大视听。

出兵是平乱的重大事件,任何个人都不敢自作主张。即使皇帝亲自出征,也要说,他是“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诸侯用兵,就说他是敬奉帝王之命来进行诛伐。所以,古代帝王遣将出征时,不仅亲自推车送出,还要授给将领处理都城之外的军事大权。奉持正直之辞去讨伐敌人,不仅要使自己的行动果敢坚毅,并且要用有力的檄文,形成强大的威力:使讨敌的声威如暴风袭击,气势如彗星横扫;振奋全军将士的威怒,聚集于讨伐的罪人;说明敌人的罪恶已到了必须惩罚的时候,显示出敌人恶贯满盈的气数;用以动摇作恶者的胆量,稳定顺服者的决心;使敌人的百尺战车,被咫尺檄文摧毁,万丈城墙,被一纸檄文推倒。

 〔注释〕

  1 曜(yǎo耀):同耀,照耀。

  2 有虞:即虞,古代传说中的朝代名。有:语首助词。戒于同:《司马法·天子之义》中说:“有虞氏戒于国中,欲民体其命也。”是为了使百姓实现其命令而先予警诫。

  3 夏后:即夏,古代传说中的朝代名。誓:指教训士兵或民众的话。《司马法·天子之义》中说:“夏后氏誓于军中,欲民先成其虑也。”指为了使百姓早有所考虑而进行训誓。

  4 殷:即商代。誓军门:《司马法·天子之义》中说:“殷誓于军门之外,欲民先意以行事也。”指训示百姓早早行动。

  5 交刃:交锋,开战。《司马法·天子之义》中说:“周将交刃而誓之,以致民志也。”指战前鼓励斗志。

  6 帝世:和《宗经》篇所说“帝代”同。帝:这里指五帝之一的虞舜。

  7 三王:夏、商、周三代的帝王。

  8 周穆:指西周的穆王,他曾西征犬戎。

  9 祭(zhǎi寨)公谋父:周穆王的卿士,姓祭,字谋父。他的话见《国语·周语上》。

  10 让:责怪。

  11 令有:“令”字是衍文,《国语》的原文没有这个字。

  12 名:指名义。

  13 暴:露,揭露。

  14 刘献公:周景王的卿士。他的话见《左传·昭公十三年》。

  15 董:督率。

  16 齐桓:指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

  17 诘(jié节):责问。苞茅之阙:《左传·僖公四年》载,齐国进攻楚国时,齐国的管仲责问楚成王,曾讲到:“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供),无以缩(滤)酒,寡人是徵(问)。”苞茅:即包束的茅草,用以滤酒去滓。阙:缺,过失。

  18 晋厉:指春秋时晋国厉公。

  19 箕郜(gào告)之焚:《左传·成公十三年》载晋国厉公命吕相责问秦国的罪过,其中讲到秦国“入我河县,焚我箕郜”。箕:在今山西蒲县东北。郜:在今山西祁县西。箕、郜均当时晋地。

  20 管仲:名夷吾,齐桓公时为相,春秋时著名政治家。

  21 暨(jì计):及。

  22 皦(jiǎo矫):明白。

  23 张仪:战国魏人,相秦,倡“连衡”说。《檄楚》:指张仪的《为文檄告楚相》,载《史记·张仪列传》。

  24 尺二:一尺二寸,古代木简的长度。

  25 露布:古代露而不封以布告众人的文告。

  26 莫敢自专:《史记·周本纪》:“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因攻伐事关重大,不能自作主张。
27 亲戎:指亲自征伐。

  28 恭行天罚:《尚书·甘誓》:“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29 肃将:敬奉。王诛,指帝王之意加以诛伐。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中曾说:“皆我王诛所当先加。”

  30 分阃(kǔn捆)推毂(gǔ古):指帝王遣将出征,要予以信赖,授与大权。《史记·冯唐传》载冯唐的话:“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史记》之前的《六韬·立将》、《淮南子·兵略》中,都有这类说法。阃:城郭的门。毂:车轮中心的圆木。

  31 奉辞伐罪:《国语·郑语》载周太史史伯向郑桓公说:“君若以成周(今陕西洛阳)之众,奉辞伐罪,无不克矣。”韦昭注:“桓公甚得周众,奉直辞,伐有罪,故必胜也。”

  32 致果为毅:语出《左传·宣公二年》:“杀敌为果,致果为毅。”果:果敢。毅:坚决。

  33 厉辞:猛烈之辞,指檄文。武:勇。

  34 冲风:暴风。

  35 欃(chán缠)枪:彗(huì惠)星,形似帚,俗称扫帚星。

  36 武怒:威怒。

  37 总:聚集。

  33 稔(rěn忍):成熟。

  39 贯盈:形容罪大恶极。《尚书·泰誓上》:“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孔疏:“纣之为恶,如物在绳索之贯(串),一以贯之,其恶贯已满矣。……故上天命我诛之。”数:气数。

  40 奸宄(guǐ轨):为非作歹的人。《尚书·舜典》:“寇贼奸宄。”注:“在外曰奸,在内曰宄。”

  41 订:定。信慎:《太平御览》卷五九七作“信顺”。译文据“信顺”。

  42 冲:冲击敌阵的战车。

43 咫(zhǐ止)书:指檄文。咫:古八寸。

  44 雉(zhì志):古代称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