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展作者创作手记:参加国展我都是用八尺整...
入展作者创作手记:参加国展我都是用八尺整张纯白生宣写大字草书
汉学者赵壹在《非草书》中说:“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可强为哉?”反观自我,不属于才高八斗、天资敏悟、下笔灵秀之辈,相反倒显得迟重拙讷,所以还是老老实实下点功夫才靠得住。
然而,艺术却不是靠简单蛮干、靠机械的量的积累所能提高的,如果路子不对,性情与所选书风相左,很可能事倍功半,南辕北辙。经过反思,根据自己中原人踏实耐劳、不甘服输、偏于阳刚的内在性格,选择了性之所近的书体与风格,主要以临习两汉碑刻为主,尤喜朴拙、雄强、大气、博大一路风格,诸如《张迁碑》的方正古雅,《西狭颂》的宽博雄伟,《郙阁颂》的淳朴古拙,《石门颂》的恣肆磅礴等,这些无疑都是我艺术追求的重要元素。
当代草书大家林散之先生苦练三十年隶书才转而研习草书,为我们提供了艺术成功的范例。正如他强调的那样草出于隶而非出于楷,隶书是写好草书的重要基础。
二〇一〇年至今,在汉隶学习与创作的基础上,我才逐渐转入行草书的临摹,虽书体有别,但总体艺术风格的追求相同,把隶书宽博大气、雄强朴拙的艺术风格移植到了行草书的临创之中。
其间,自己注重广收博取,临习“二王”行草书重点放在临写王献之的行草书上,研习其外拓笔法,吸收其气势宏伟、雄秀奇趣的艺术风格;临习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残拓千字文》和《肚痛帖》,吸收其博大清新、纵逸豪放之美,临习颜真卿的《祭侄稿》、《争座位帖》、《刘中使帖》、《文殊帖》等文稿信札,吸纳其雍容壮伟、气势磅礴之气;临习倪元璐书法诗轴,吸收其朴拙雄伟、倔强浩然之气;临习王铎行草书,吸收其上下勾连,摇曳飞动之势。通过对古代名家行草书的反复品味,精心揣摩,力求厚积薄发,逐步掌握了行草书的基本技巧和独特的审美意象,为行草书的创作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初步形成了雄强宽博、古雅奇崛的行草艺术风貌。
古人云:“笔墨当随时代”。当代展览不可回避的是展厅效应和观赏性,在平时创作时擅用白色宣纸创作大字行草书,因其最能体现墨色的变化和书法艺术抒情性的本真,在章法上借鉴倪元璐书法之布局,有意将字间距压紧,行间距拉大,字间很少连属,而笔势奔腾连贯,一往无前,有峡瀑击石、飞流直下之势,给人以跌宕起伏的审美感受。在用笔和结字上以中锋外拓为主,融合自己多年对汉碑“气厚”的气息把握,力求线质朴拙雄健,富有张力。在用墨上,不仅运用了干、枯、焦、湿墨之法,还大胆借鉴王铎的涨墨法,把墨韵的变化与线条的运动及情感的变化较好地融于一体,体现出纵情挥洒、酣畅淋漓的艺术效果。十一届国展获奖的作品、十二届国展入展的行书和草书作品,都是八尺整张纯白生宣大字草书,展厅效果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