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锥指编释我01

关于管锥

“要多少美国人的品性才算得整个美国民族的品性?所谓英国人的性格究竟是多少英国人的性格?不幸得很,讨论民族心理的人忙于它事,没工夫搭理这些问题。这其实是科学方法所谓的“归类”的问题。近代社会和心理科学把统计的类代替逻辑的类;民族心理的一切应该是统计的平均。不过,能不能统计,有没有经过统计,统计是不是精密,这许多问题也没有人理会。”

——钱钟书 评《英国人民》

整体寓于现象之中,但对民族整体的研究却不能通过定性和平均去获得。美国是这样,英国是这样,中国也是这样。所谓的民族文化研究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管窥锥指而已。如果失去了公正的目光,得到的答案必然是有失偏颇的。诸如王献之的管中窥豹。带着偏见时,你可以说他见识狭小,见解片面。全面了解后,又会客观的发现他能从部分推测到整体的大概结局。

“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chu) 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子敬瞋目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衣而去。”

——《世说新语·方正》

书名《管锥编》既是一种我谦,也是一种我傲。英译本《Limited Review》译出了自谦的意味以及最重要的“我”的意味。

序言 01

瞥觀疏記,識小積多。學焉未能,老之已至!

瞥观疏记:典故出自《梁书·王筠传》:“余少好书,老而弥笃,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

老之已至:典故出自《论语》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遂料简其較易理董者,錐指管窺,先成一輯。假吾歲月,尚欲賡揚。

料简:整理、选择

锥指管窥:典故出自《庄子·秋水》:“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 不亦小乎!”

赓扬:飞扬轻举连续而歌。

又於西方典籍,褚小有懷,綆短試汲,頗嘗評泊考鏡,原以西文屬草,亦思寫定,聊當外篇。

褚小有怀:口袋虽小但还有空间,典故出自《庄子·至乐》:“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绠短试汲:打水的绳子虽短但仍想试一试,典故出自《文心雕龙·通变》:“然绠短者衔渴,足疲者辍途,非文理之数尽,乃通变之才疏耳。”

评泊:评说,典故出自《端鹤仙·寿秦伯和侍郎》:“教公议,细评泊。自和我以来,谋国多少,萧曹卫霍”。

考镜:参证借鉴,典故出自《吏部郎中林东城墓志铭》:“日以朱墨点记其向意,臧否醇杂,以自考镜。”

属草:起草,典故出自《史记·屈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敝帚之享,野芹之獻,其資於用也,能如豕苓桔梗乎哉?或庶幾比木屑竹頭爾。命筆之時,數請益於周君振甫,小叩輒發大鳴,實歸不負虚往,良朋嘉惠,並志简端。

敝帚:自谦自己的宝贝,典故出自《东观汉纪·光武帝纪》:“帝闻之,下诏让吴汉副将刘禹曰:'城降,婴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谓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禹宗室子孙,故尝更职,何忍行此!”

野芹:自谦自己的礼物,典故出自《列子·杨朱》:昔人有美戎菽, 甘枲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胶。众晒而怒之,其人大惭。”

豕苓桔梗:猪苓与桔梗,都是药材。

木屑竹头:边角料也有大用处。典故出自《晋书·陶侃传》:“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厅事前余雪犹湿,乃以木屑布地。及以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钉装船。”

读书之时,偶有记录,积少成多。尚未有成,年岁已老。于是挑选其中容易订正的,根据自己的见解以管窥天,以锥指地,整理成了一本书。如果时间允许,还要进一步订正的。对于西方典籍,我能力虽小,但仍有兴致探究,对于西学的评论或者考证,本想用西方文字写的,只是想到已经用中文写好,就当是外篇吧。我的这些文字就像把自己家里的破笤帚展示给大家看,把家里粗野的菜蔬当成珍品献给大家,这部书的用处,能像猪苓或桔梗那样具有药材的功效吗?大概也就是木头竹屑这样的边角料吧!写作的时候,我多次向周振甫先生请教,周先生象大钟一样,轻轻叩动就发出洪亮的声音,我每次都是空手而去却满载而归,好友对我写作的帮助,在这短短的序中略表敬意。

周易正义01 论易之三名

第一、《论易之三名》:“《易纬乾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郑玄依此义作《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易有三个含意。

按《毛诗正义·诗谱序》:“诗之道放于此乎”;《正义》:“然则诗有三训:承也,志也,持也。作者承君政之善恶,述己志而作诗,所以持人之行,使不失坠,故一名而三训也。”

诗能一名三训。

皇侃《论语义疏》自序:“舍字制音,呼之为'伦’。……一云:'伦’者次也,言此书事义相生,首末相次也;二云:'伦’者理也,言此书之中蕴含万理也;三云:'伦’者纶也,言此书经纶今古也;四云:'伦’者轮也,言此书义旨周备,圆转无穷,如车之轮也。”

论语的“论”字有四层含意。

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篇第三五:“合此五科以一言,谓之'王’;'王’者皇也,'王’者方也,'王’者匡也,'王’者黄也,'王’者往也。”

人民之所以归附,是因为向往美好,国家之所以美好,是因为能纠正错误,之所以能纠正错误是因为有正直的准绳,之所以有正直的准绳是因为管理制度光明堂皇。所以,王的称号有五个意思,王就是皇(光明堂皇) ,王就是方(方正正直) ,王就是匡(匡正纠正) ,王就是黄(调和美好) ,王就是往(归附)。

智者《法华玄义》卷六上:“机有三义:机是微义,是关义,是宜义。应者亦为三义:应是赴义,是对义,是应义。”后世著述如董斯张《吹景集》卷十《佛字有五音六义》,亦堪连类。胥征不仅一字能涵多意,抑且数意可以同时并用,“合诸科”于“一言”。黑格尔尝鄙薄吾普通话文,以为不宜思辩;又自夸德语能冥契道妙,举“奥伏赫变”(Aufheben)为例,以相反两意融会于一字(einund dassel- be Wort für zwei entgegengesetzte Bestimmungen),拉丁文中亦无义蕴深富尔许者。其不知汉语,不必责也;

Aufheben:这个德语词汇有两个含意,一是舍弃,二是保存。综合含意类似中文的“弃其糟粕,取其精华”。黑格尔自豪于此。德语一词具有多层思辨含意。

钱钟书读《周易》,开篇一个“易”字就旁征博引,思维跳跃到黑格尔身上,反驳他不了解中国文化,却在其《哲学史讲演录》中指指点点东方哲学连思想都谈不上,诸如《论语》讲述的只是普通道德常识,这些常识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找寻得到。诸如《易经》讲述的只是最浅薄的思想,缺乏概念,也缺乏思辨……

钱钟书说,中国哲学不仅《易》中有思辨,《诗》中有思辨,《论语》中也有思辨,统治思想“王”中有思辨,佛家思想中有思辨……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无知而掉以轻心,发为高论,又老师巨子之常态惯技,无足怪也;然而遂使东西海之名理同者如南北海之马牛风,则不得不为承学之士惜之。

钱钟书吐槽黑格尔违背了西方哲学的最基础的信条,即笛卡尔提出的:“凡是没有明确认识到的东西,绝不当成真的接受下来。”即使这个最基础的信条,最早也是出自孔子的:“慎思明辨”。
偏见比无知更可怕。不能把听到的Voices不加思索的当成The reality.

一字多意,粗别为二。一曰并行分训,如《论语·子罕》:“空空如也”,“空”可训虚无,亦可训诚悫,两义不同而亦不倍。二曰背出或歧出分训,如“乱”兼训“治”,“废”兼训“臵”,《墨子·经》上早曰:“已:成,亡”;古人所谓“反训”,两义相遏而亦相仇。
然此特言其体耳。若用时而祇取一义,则亦无所谓虚涵数意也。心理事理,错综交纠:如冰炭相憎、胶漆相爱者,如珠玉辉映、笙磬和谐者,如鸡兔共笼、牛骥同槽者,盖无不有。赅众理而约为一字,并行或歧出之分训得以同时合训焉,使不倍者交协、相反者互成,如前所举“易”、“诗”、“论”、“王”等字之三、四、五义,黑格尔用“奥伏赫变”之二义,是也。匹似《墨子·经说》上:“为衣、成也,治病、亡也”;非即示“已”虽具两义,各行其是乎?

钱钟书说训诂一字多意,要注意区分两种情况。一种叫“并行分训”,一种叫“背出分训”或“歧出分训”。前者是一字多意,几种意思并不起冲突,比如“易之三名”中的“简易”和“变易”;后者是几种意思彼此冲突矛盾,却仍能统一于一体,比如“病已”是病没了和“衣已”是衣服有了,在训诂时要仔细区分。

【增订四】《墨子·经说》上言“已”字具相反两义:“为衣、成也,治病、亡也。”按《庄子·达生》言纪省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即“成”义佳例,谓“斗鸡养成不?”也。窃以为“已”字只有“完毕”一义,盖属“成办词”,而区别于“力役词”者(Cf. Gilbert Ryle,The Conceptof Mind,1949,pp. 149-52,“Achievement word”vs“Task word”)。所施事物有异,遂“成”、“亡”有别,实则“成服”、“治病”以至“养斗鸡”与夫杀伏雌而烹之,均可言“已”,示其事完成了毕,初非两义正反也。
“成办词”与“力役词”之辨,《墨子》书可资例证。《经》上:“虑、求也”;“虑”乃“力役词”,“求”则尚未之得,其役未竟也。又云:“知、接也”(参观《庄子·庚桑楚》:“知者、接也”),“知”乃“成办词”,“接”如《淮南子·原道》“知与物接”之“接”,交也、合也,求索而致及之;《管子·内业》云:“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功成事毕,遂“止”尔(The Basic Works of Aristotle,Random House,p. 827,“to see”,“to understand”vs“to walk”,“to build”)。

钱钟书结合西方语法对汉字的语法再次进行了分析比较。汉字的一词多意跟语法时态有关。例如:

背出分训的“已”,其实就类似于英语语法的完成时态。钱钟书用了“办成词”表示完成时态。“虑”其实就是“want to”“求”的意思,就是将来时态。钱钟书用了“力役词”表示。

【增订五】张载《正蒙·中正篇》:“盖得正则得所止。……勉盖未能安也,思盖未能有也。”以“勉”俪“思”,所谓“力役”;以“安”、“有”申“正”与“得”,即“成办”尔。《论语·微子》:“隐居放言”,可释为极言尽词,亦可释为舍臵不言,然二义在此句不能同时合训,必须拈一弃一。孔融《离合郡姓名字诗》云:“无名无誉,放言深藏”,谓“与”字也(“誉”去“言”),仅作弃臵解;而路粹枉状奏孔融云:“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后汉书·郑、孔、荀列传》章怀注:“跌荡,无仪检也;放,纵也”,又仅作肆极解。
是“放言”之“放”体涵分训,用却未着合训矣。即以“奥伏赫变”而论,黑格尔谓其蕴“灭绝”(einEnde machen)与“保存”(erhalten)二义;顾哲理书中,每限于一义尔。信摭数例。康德《人性学》(Anthropologie)第七四节论情感(derAfekt),谓当其勃起,则心性之恬静消灭(Wodurch die Fassung des Gemütsaufgehoben wird)。席勒《论流丽与庄重》(Ueber Anmut undWürde)云:“事物变易(Veränderung)而不丧失其本来者,唯运行(Bewegung)为然”。冯德《心理学》引恒言:“有因斯得果,成果已失因”。
歌德深非诗有笺释(Auslegung),以为释文不啻取原文而代之,笺者所用字一一抵销作者所用字(so hebt ein Wort das andere auf)。此皆祇局于“灭绝”一义也。席勒《美育书札》第七、第一八函等言分裂者归于合、抵牾者归于和,以“奥伏赫变”与“合并”(Verbinden)、“会通”(Vereinigen)连用;又谢林《超验唯心论大系》(System des transzendentalen Idealismus)中,连行接句,频见此字,与“解除”(aulösen)并用,以指矛盾之超越、融贯。则均同时合训,虚涵二意,隐承中世纪神秘家言,而与黑格尔相视莫逆矣。别见《老子》卷论第四十章。

继续举例古文中“盖”、“勉”、“思”是表示将来时态,是“力役词”。“安”、“有”、“正”、“得”是完成时态,是“办成词”。

同时,钱钟书指出,有些字能分训而不能合训,就不具思辨性。比如《论语-微子》:'隐居放言’,可释为极言尽词,亦可释为舍置不言,二个意思在此句不能同时合训,必须拈一弃一。”这里的“放言”,可以训为放怀言论,肆无忌惮;也可以训为放下言论,莫不作声,任何一个意思都能说得通,但不能同时兼有,不能说隐居者信口开河而静默不语。要么是放肆,要么是静默,二者必择其一。

至于黑格尔所称赞的思辨性词汇“Aufheben”,意思是既克服又保留,本身是具有思辨性的,但在康德、冯德、歌德等哲学书中,每次都仅限于一种意思,在钱钟书看来和古文的“放言”一样,是不具有思辨性的。

语出双关,文蕴两意,乃诙谐之惯事,固词章所优为,义理亦有之。后将随文阐说,兹拈二例,聊畅厥旨。

话题有语言转向文章。

《庄子·齐物论》:“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成玄英疏:“夫'彼’对于'此’,'是’对于'非’,文家之大体也。今言'彼出于是’者,言约理微,举'彼’角势也,欲示举'彼’明'此’、举'是’明'非’也”。盖“文家大体”,当曰:“彼出于此”或“非出于是”,他语之对举者仿此;今乃文成破体,错配非偶,成氏遂以“言约”、“角势”疏通之,会心已不远矣。
“是”可作“此”解,亦可作“然”解,如《秋水》:“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成玄英疏:“'然’犹'是’也。”“彼”可作“他”解,亦可作“非”解,如《诗·小雅·桑扈》:“彼交匪敖”,又《辨菽》:“彼交匪纾”,《左传》襄公二七年引作“匪交匪敖”,《荀子·劝学》引作“匪交匪纾”,“匪”与“非”同。
又如《墨子·经》上:“彼:不可,两不可也。……辩:争彼也”,“不可”即“非”,“两不可”即双方互“非”,“争彼”即交“非”——或释为“不(否)、可”,分指“不(否)”与“可”,误矣!果若所释,当曰:“可、不”,犹“唯、否”之不当曰“否、唯”,以名辩之理,先有正言而后起反言,“可”,立方以“不(否)”破;倘两事并举,勿宜倒臵,观《庄子·寓言》:“恶乎然?……恶乎不然?……恶乎可?……恶乎不可?”足觇顺序也。
顾“匪”(非)虽有“彼”训,如《左传》襄公八年引《小旻》:“如匪行迈谋”,杜预注:“匪、彼也”,而“此”无与“非”相对之“是”训。故不曰:“非出于此”,“此亦非也”,而曰:“彼出于是”,“是亦彼也”,以只字并赅“此”之对“彼”与“是”之待“非”。

《齐物论》讲世上的事物充满了矛盾,连“是”和“非”都是相对的。钱钟书以此说明连连“是”和“非”都是相对的,那么反映客观事物的语言又怎么会只有一种解释呢?“并行分训”或“背出分训”是很正常的语法现象。

钱钟书后期又增订了各种例证,可见其对黑格尔的耿耿于怀。附录原文如下:

【增订四】《庄子·寓言》亦云:“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又阮元《经籍纂诂》王引之《序》云:“《鄘风·定之方中》篇:'匪直也人’,《桧风·匪风》篇:'匪风发兮,匪车偈兮’,《小雅·小旻》篇,《笺》并训'匪’为'非’,不如用杜注训'匪’为'彼’之善也。”即指原引《左传》襄公八年杜注。“彼出于此”,“此亦彼也”,犹黑格尔谓:“甲为乙之彼,两者等相为彼”(Aber A ist ebensosehr das Andere des B. Beide sind aufgleiche WeiseAndere);“非出于是”,“是亦非也”,犹斯宾诺沙谓:“然即否”(Determinatio est negatio),后人申之曰:“否亦即然”(Aber jedeVerneinung soll als Bestimmung erkannt wer- den)。是非之辨与彼此之别,辗转关生。《淮南子·齐俗训》:“是与非各异,皆自是而非人”;《维摩诘所说经·人不二法门品》第九:“从我起二为二”,肇注:“因我故有彼,二名所以生”;足相参印。庄生之“是”、“彼”,各以一字兼然否之执与我他之相二义,此并行分训之同时合训也。《礼记·学记》:“不学博依,不能安诗”,郑玄注:“广譬喻也,'依’或为'衣’”。《说文》:“衣,依也”;《白虎通·衣裳》:“衣者隐也,裳者障也”。夫隐为显之反,不显言直道而曲喻罕譬;《吕览·重言》:“成公贾曰:'愿与君王讔’”,《史记·楚世家》作:“伍举曰:'愿有进隐’”“裴骃集解:“谓隐藏其意”;《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喜隐”,正此之谓。《汉书·东方朔传·赞》:“依隐玩世,……其滑稽之雄乎”,如淳注:“依遏朝隐”,不知而强解耳。《文心雕龙·谐隐》篇之“内怨为俳”,常州派论词之“意内言外”(参观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续集卷五),皆隐之属也。《礼记》之《曲礼》及《内则》均有“不以隐疾”之语,郑注均曰:“衣中之疾”,盖衣者,所以隐障。然而衣亦可资炫饰,《礼记·表记》:“衣服以移之”,郑注:“移犹广大也”,孔疏:“使之尊严也”。是衣者,“移”也,故“服为身之章”。《诗·候人》讥“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中庸》:“衣锦尚絅,恶其文之着也”,郑注:“为其文章露见”;

【增订四】《管子·君臣》下:“旌之以衣服”,尹注:“衣服所以表贵贱也。”《管子》之“旌”字与《中庸》之“着”字同,尹注言“表”犹郑注言“露见”也。《孟子·告子》:“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赵歧注:“绣衣服也”,明以芳聱播远拟于鲜衣炫众;《论衡·书解》:“夫文德,世服也。空书为文,实行为德,着之于衣为服。衣服以品贤,贤以文为差”,且举凤羽虎毛之五色纷纶为比。则隐身适成引目之具,自障偏有自彰之效,相反相成,同体歧用。诗广譬喻,托物寓志:其意恍兮跃如,衣之隐也、障也;其词焕乎斐然,衣之引也、彰也。一“衣”字而兼概沉思翰藻,此背出分训之同时合训也,谈艺者或有取欤。《唐摭言》卷十称赵牧效李贺为歌诗,“可谓蹙金结绣”,又称刘光远慕李贺为长短歌,“尤能埋没意绪”;恰可分诂“衣”之两义矣。“变易”与“不易”、“简易”,背出分训也;“不易”与“简易”,并行分训也。“易一名而含三义”者,兼背出与并行之分训而同时合训也。《系辞》下云:“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变易之谓也;又云:“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不易与简易之谓也。足征三义之骖靳而非背驰矣。然而经生滋惑焉。张尔歧《蒿庵闲话》卷上云:“'简易’、'变易’,皆顺文生义,语当不谬。若'不易’则破此立彼,两义背驰,如仁之与不仁、义之与不义。以'不易’释'易’,将不仁可以释仁、不义可以释义乎?承讹袭谬如此,非程、朱谁为正之!”盖苛察文义,而未洞究事理,不知变不失常,一而能殊,用动体静,固古人言天运之老生常谈。

【增订四】张尔歧申宋绌汉,浑忘周敦颐《通书·动静》第十六论“神”所谓:“动而无动,静而无静,……混兮辟兮”(朱熹注:“体本则一,故曰'混’;用散而殊,故曰'辟’”)。《管子·七法》以“则”与“化”并举,又《内业》称“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公孙龙子·通变论》有“不变谓变”之辩,姑皆臵勿道。《中庸》不云乎:“不息则久。……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系辞》:“生生之为易”、即“不息”也,“至动而不可乱”、即“不贰”也,“变动不居”、即“不测”也。道家之书尤反复而不惮烦。《老子》三七、四八章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大宗师》篇言“生生者不生”,《知北游》、《则阳》两篇言“物化者一不化”,又逸文曰:“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列子·天瑞》张湛注引);《文子·十守》言:“故生生者未尝生,其所生者即生;化化者未尝化,其所化者即化”,又《微明》言:“使有聱者乃无聱也,使有转者乃无转也”。故《韩非子·解老》言:“常者,无攸易,无定理。”王弼《易》注中屡申斯说,如“复:彖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王注言“静非对动”,而为动之“本”。《列子·天瑞》:“易无形埒”,张湛注:“易亦希简之别称也。太易之意,如此而已,故能为万化宗主,冥一而不变者也”;曰“简”、曰“万化宗主”、曰“不变”,即郑玄之“三义”尔。苏轼《前赤壁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词人妙语可移以解经儒之诂“易”而“不易”已。古希腊哲人(Heraclitus)谓“唯变斯定”(By changing it rests);或(Plotinus)又谓“不动而动”(L’intelligence se meut en restant immobile);中世纪哲人(St. Augustine)谓“不变而使一切变”(Immutabilis,mutans omnia)。西洋典籍中此类语亦甲乙难尽。歌德咏万古一条之悬瀑,自鑄伟词,以不停之“变”(Wechsel)与不迁之“常”(Dauer)二字镕为一字(Wölbtsich des bunten Bogens Wechseldauer),正合韩非、苏轼语意;苟求汉文一字当之,则郑玄所赞“变易”而“不易”之“易”,庶几其可。当世一法国诗人摹状大自然之即成即毁、亦固亦流,合“两可”(ambiguïté)与“两栖”(amphibié)二文为一字(l’amphibiguïtéde la Nature),又此“易”字之类欤。

【增订三】圣奥古斯丁语,可参观亚理士多德所谓上帝有“不动之动”(an activity of immobility-Nicom. Eth.,Bk VII,ch .14,BasicWorks of Aristotle,Random House,1058)。后世基督教颂神诗,亦或言“不动尊”(der Unbe- wegliche),“万物运行而彼宁静”(Es regt sichalles zwar,doch er bleibt unbewegt-Daniel von Czepko,Sexcentamonodistiche Sapientum,in M. Wehrli,Deutsche Barockly- rik,3. Aul.,170)。十九世纪瑞士名小说《緑衣亨利》卷三首章纯发议论,以天运通之艺事,标“动中之静”(die Ruhe in der Bewegung)为究竟义,初非新谛,而取譬诙诡:“上帝寂然若伏鼠,宇宙拱而运旋”(Gott hält sichmäuschenstill,darum bewegt sich die Welt um ihn-G. Keller,Der grüneHeinrich,III. 1,Sämtl. Werke,Aufbau,IV,374)。拟上帝于鼷鼠,正如《圣经》拟上帝于“窃贼”(参观1612页),皆《诗·文王》以“无聱无臭”形容“上天之载”之旨,亦《老子》反复所言“玄德”(第一○、五一、六五章;参观一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王弼注谓“不知其主,出乎幽冥”者也(参观第一八章注:“行术用明,……趣睹形见,物知避之”;三六章注:“器不可睹,而物各得其所,则国之利器也”;四九章注:“害之大也,莫大于用其明矣。……无所察焉,百姓何避?”)。尊严上帝,屏息潜踪,静如鼠子,动若偷儿,用意盖同申、韩、鬼谷辈侈陈“圣人之道阴,在隐与匿”、“圣人贵夜行”耳(参观435-439页)。《韩非子·八经》曰:“故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旧注谓如天之“不可测”,如鬼之“阴密”。《老子》第四一章称“道”曰:“建德若偷”(参观严遵《道德指归论·上士闻道篇》:“建德若偷,无所不成”),王弼注:“偷、匹也”,义不可通,校改纷如,都未厌心,窃以为“匹”乃“匿”之讹。“偷”如《庄子·渔父》“偷拔其所欲谓之险”之“偷”,宣颖注:“潜引人心中之欲。”《出曜经》卷一五《利养品》下称“息心”得“智慧解脱”曰:“如鼠藏穴,潜隐习教。”夫证道得解,而曰“若偷”“如鼠”,殆类“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第四二章,又三九章)。

(0)

相关推荐

  • 中国没有历史吗

    网上有人提起,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过,"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又有人进一步简略成为" ...

  • 源自庄子的20则典故故事

    这个典故来源于<庄子●人间世>:"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意思是:身体畸形的人,还能自养其身,享尽天年,何况德性奇特的人呢! 说的是有一 ...

  • 管窥锥指编释我02

    关于简易.变易.不易 苏轼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就 ...

  • 管窥锥指编释我03

    关于绝对与相对 老话说,无物不阴阳.这个是绝对的观点. 老话又说,男人属阳,女人属阴.这个是相对的观点.当条件发生变化时,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相对于死物来说,活人属阳,死物属阴.当条件再发生变化时,死 ...

  • 管窥锥指编释我04

    关于愚昧 以认字为条件的话,一般会认为不识字的人是愚昧的. 以见识为条件的话,一般会认为认死字的人是愚昧的. 愚昧不愚昧,是事儿上见的. 聪明人也容易做愚昧的事儿. 愚昧的蠢人也能做出几出漂亮的事儿- ...

  • 管窥锥指编释我05

    关于宗教与信仰 宗教与信仰曾经是一回事儿,后来分了家-- 信仰是人类带着好奇心去探索未知领域,希望从神秘的未知领域里获得启示的自然活动. 宗教是人类中的一小撮人限制人类的好奇心,通过人为干预,主观且唯 ...

  • 管窥锥指编释我07

    关于狂与狷 钱钟书的一辈子近乎能解释狂与狷. 前半生的狂钱点评时人时势,口无遮拦,毫不"默存". 后半生的狷钱闭上嘴巴"默默者存",连其笔下都没几个时人时事. ...

  • 管窥锥指编释我10

    关于损益 有损必有益.再后来变成了,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也就是说每一笔益"借 (debit)"都需要与一笔一损"贷 (credit)"对应上才行. 周易正 ...

  • 管窥锥指编释我06

    关于磨合 磨合是一个新词儿,它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处于同类别,存在着事实上或价值上的差异,但又有着双方认同的价值取向,如共同的利益.目标等,在交往和交流的过程中,经过各种碰撞.摩擦,以自我为中心 ...

  • 管窥锥指编释我09

    关于"噬"与"睽" 睽的字象是一群人众目睽睽的盯着待分割的战利品的样子-- 这时候有人跳出来说,大家磨合磨合,学习下"噬"卦精神-- 战利品 ...

  • 管窥锥指编释我08

    周易正义 08 大过 大过卦,上兑下巽.兑为"悦",巽为"风".卦象是面对困难.尴尬局面,如何通过自我调节氛围,进行暖场,进而创造出愉悦的氛围.让大家中齐心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