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一点儿投降
01
昨天看到微博上几个人的对话:
一条是@张佳玮的:
有句玩笑话,大家可能都有类似经历:
说,比如学校里组队做活儿时,大致总是:
有一个人发号施令但啥都不做。
有一个人从头到尾不知道状况。
有一个人挑三拣四但也做了些边角料。
有一个人一声不吭,熬夜做了绝大多数的活儿。
最后这个人是团队实际的王牌——但并不总是最显眼的就是了。
话说,世上有一种奇怪的不公平。
越缺同理心的人,越贪求不满——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容易得着更多。
越有同理心的人,越默默做事——但因为好欺负,所以论功行赏或评价时,往往不是最亮眼的。最多夸一句“懂事”。
懂事的孩子能得到很多人的喜欢,但很少得到偏爱——偏爱都给骄纵的孩子,懂事的孩子嘛,那就算了。
毕竟,懂事就意味着,可以不用太偏爱。
在我们那里,懂事的孩子还有个说法,“省事体”。
许多人喜欢懂事的人,就是因为省事,可以不去多加考虑,好摆布。
现在大家都说,孩子早看清现实就好,不然将来会被社会教的——这话其实隐含着一个背景。所谓懂事,很少是天然而来的。
很少有人天生相处起来就舒服。人格都是经历造就的。
许多相处起来舒服的人,天知道是经历了什么,才变成如今这样的。
这么说有点残忍,但每一个我们认识的,觉得相处起来舒服温柔的人,其实都是在享用着ta被锤炼磨打过的劫后余生。
许多懂事的人,都有讨好型人格,对一切赞美都渴望,对一切隐藏的攀比都热切——因为自我规训,因为缺少爱,所以什么都在争取。
讽刺的是:
道理上,是该让懂事的人获得更多的爱与温柔;骄纵的人,让生活好好上一课。
但大多数情况是:大家会忽略懂事的人——因为懂事的人懂事嘛,省事嘛。
有同理心的温柔的人,往往能注意得到其他有同理心的人做出的牺牲。
但相当多人并不具备,或者不想有这样的同理心。
无意之中,那些最懂事的人,因为最容易被摆布,所以最容易吃亏。但他们又久已习惯了“表现得更懂事,才能获得爱”,所以只好继续默默无声地等着。
一条是@河森堡的:
生活很容易发现哪些人好欺负,并一直欺负下去,所以,不要得体地忍受,那样大概率会让自己和在乎自己的人伤心,我就想起之前看纪录片,有些瞪羚会故意在天敌面前张扬地跳跃和奔跑,旁白解释说这其实是那只瞪羚在表达:“我不好搞定,你还是换个目标吧”,也算是种智慧了。
一条是《人物》杂志的记者吕彦妮的:
尽量晚一点而投降。
还有一条是@丁丁张的:
但其实整体来说,人生还是基本公平的,懂事的孩子被忽略的部分,会被其他的馈赠补足。所以大可不必委屈,做好自己就行。
四个人其实是在跟帖接龙,最打动我的,是最后这句话:
尽量晚一点儿投降。
02
应该是十多年前,有位朋友写了一篇文字,说的是和生活和解,像岁月投降之类的宏大的话题。我看了,记忆很深。
那个时候,年轻,矫情,动不动就和生活和解。好像生活欠了你什么似的。
现在想想,倒是真的怀念那段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年龄。
现在呢,大家都各自生活着,柴米油盐酱醋茶,各自的烟火,各自的烟花。
油腻的油腻,信命的信命。
生活欠你什么啦?其实,两两相忘,各不相欠。
让人想起庄子那个感伤的故事: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03
昨天,和一位年轻的小朋友聊天。他大概的意思是,他在和人相处时,发现了某个人的不好的一面。也许说是一面有点大了,是一点,是小的瑕疵。这让他觉得不舒服。
他问我怎么办?因为他一想到这个人就想到这一点。
我说忘记。
他说忘不掉。
我说很容易,就像水滴到水里,忘记了自己曾经是一滴一样。
04
所谓的晚一点儿投降,其实是说在坚持。
就像飞机在天空上拉线,一开始那线是笔直的,但慢慢的,变形了。烟消云散了。
人,应该能认识到自我,但也应该能认识到非我。我是我,我不是我,我是大众,我不是大众。
我是谁?我是我。我非我。
做好自己就行,大可不必抱委屈。
如果抱委屈,这个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冤死的鬼。最后大家都和解了,投降了,放下了。
放下的,是观念、意识、执念,是我。
就像苹果,在枝头上,是苹果,落到地上,是大地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