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号、今日头条,到底谁是好作者的摇篮?
作为一个在两个平台上都曾发布过数千条原创文章的媒体(《IT时报》)工作者,我想仅凭个人几年来的感受谈谈对两个平台的直观体验,其中观点尽量做到不坑、不黑、不怼、真实、平和、善良。
先从传统媒体的角度出发来说。
对传统媒体来说,在微信和今日头条两个平台上“讨生活”其实都不容易。说体制也好,气质也罢,传统媒体的内容在这两个平台要想获得传统媒体人预期中的传播效果是一件很难的事。
虽然所有人都早就意识到了价值观的不同,但唏嘘的声音到2018年来也没有停止过。
在微信公号平台上,传统媒体被咪蒙、六神磊磊们秒得渣都不剩;在今日头条上更惨,也许都抵不过山东某个村里的农村妇女。
这里真的不是准备“上价值”,谈哪类内容更高级。我只是想表达,传统媒体的价值取向和内容习惯其实都有被或多或少地抹杀,一些确实好的东西被丢掉了。当然传统媒体也有其自己的不争,在转型这条路上惰性太强。
不过传统媒体里也有例外。例如,新华社此类有硬核独家新闻源的头部传统媒体,十几个字就能换来“百万+”,这是所有媒体都无法望其项背的门槛。
对粉丝来说,微信公号是一个粉丝黏性和定向互动性更强的平台,更能精确代表个人的兴趣点。当然,头条号也在使用问答等各种形式,尝试塑造大V,黏住粉丝,让更多人养成在今日头条上“关注”某些内容创作者的习惯。
从媒体同行的交流来看,强势内容创作者显然更喜欢在微信公号圈粉,这里粉丝的归属感更强,能产生非常直接的粉丝效应。而且这种圈粉行为在千万级粉丝数量级以下都很有效果,例如罗振宇等大咖也不正是如此一路走来的。
今日头条上的好处是,草根或者说缺乏名气和原始粉丝积累的内容作者,更适合在这里与大V们一较高下,今日头条文章阅读量与粉丝数关联很小,只要有足够吸引人的内容,完全可以引爆流量,百万阅读量不是梦。而这在微信公号端较难做到,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态圈,让后来者已经比较难脱颖而出,即便新的公众号出品了某条百万级爆品微信,但如果没有持续高质量内容输出能力,这个公号依然会归于平庸,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
接下来,想说说“内容推荐机制”,或者说什么样的内容更容易在两个平台上受到欢迎?
说老实话,今日头条难免有些标题党,换个角度说,标题在内容传播中所占的权重要远远高于其他平台。毕竟“你喜欢的才是头条”。记得早年有领导视察今日头条,让头条的总编辑出来见见,但结果得到的回应是,今日头条没有总编,要说有的话,算法就是总编。当然,现在据说今日头条是有总编的。
对微信公号来说,按说没有“推荐”这一说。难以想象,如果微信公众号也来个“要闻、娱乐、体育、财经”等栏目林立的推荐首页,这简直就是噩梦。
总体来看,微信公众号平台对优质内容的发掘和传播已经算做得颇为不错,一些看上去“不太卖座的深度内容”有时也会获得很好的传播效果,虽然有时候也要靠点RP。相比之下,其他媒体号平台上,这个概率就会低一些。
当然,在微信公号平台上,要“生产”优质内容也还是有套路可寻的,最近魏武挥老师就曾在一片文章中讨论过AI写作的前景,这已经在当下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因为,如果有套路的话,那么AI绝对就是未来的“套路之王”。
传说中的宇宙第一网红咪蒙也曾分享过自己的内容生产模式,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依靠强大的团队和标准化内容生产机制,新媒体公司量子位卖出了几十个亿的好价钱。
套路化的劣质内容的受害者还有我们的老父亲和老母亲们,他们在各种鸡汤、养生等内容上浪费了过多的时间和激情。
讲真,我们微信中“家族群”里分享的内容质量,实在堪忧。
最后,说说版权保护方面。
这方面,微信公众号做得无疑是做得最好的,没有之一。
今日头条对版权的保护也做得不错,就个人体验来说,在新浪看点、网易号、大鱼号、搜狐号等等媒体号中,倒是百家号的版权保护难以令人满意。时不时能在其平台上看到侵犯本报内容版权的情况。
再次申明,这里绝没有黑谁的意思,以上仅单个媒体的体验,并不代表普遍性,相信百度公关此时心中也有一万头草泥马奔过。怎么说呢,希望百家号在版权保护方面再接再厉吧。
最后,不同意开头截图中处所提到的“路口”理论,不是路口的人足够多,诞生在这里的好作者就会变得更多。同样,并不是说一个内容平台的流量足够大,就可以相应孕育出更多的优秀作者。
我的一位朋友,非常资深的老媒体人,如今他是“简书”App的联合创始人之一。“简书”是个流量不算大的内容平台,但他却坚信这个平台上有非常多的优秀内容创作者,这里的创作更纯碎,而且他的使命就是帮助这些内容创作者,让名不见经传的、爆品以外的内容变得更有价值,可以出版,也可以改编成电影。
所以,扶持内容创作,不是造星,不是赋能某个App,只要使劲贴流量就好。
其实,不需要扶持任何人,请扶持优质内容本身。这将考研每个媒体平台的品味。
编辑:挨踢妹
图片:网络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