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脉诊经方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经验
原创 成沈荣 琼海中医吴灿
琼海市中医院 成沈荣
引言:我院自今年6月初举办“经方训练营”以来,涌现出一批铁杆青年中医才俊,成沈荣同志是其中之一。他在康复科病房工作,面对沟通困难的患者,仲景阴阳脉法精准辨证,提高临床疗效,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两则病案是其临床验案,请各位同道批评指正!
案例一:
患者谢某某,男,75岁,以“气促1天”于2021-09-14 08:27收入院。
入院症见:患者气促,时有咳嗽,偶有咳痰,痰呈白色,质黏,难咳出,无汗出,左侧肢体乏力,活动不利,不能站立及行走,左侧肢体僵硬,左上肢呈屈肘样,言语尚流利,偶有饮水呛咳,无恶心呕吐,无头痛,无气促,无腹胀、腹痛,乏力,纳可,眠一般,二便调。查体:体温:38.3℃,脉搏:10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49/66mmHg。精神疲倦,双肺可闻及湿啰音及痰鸣音,无干性啰音,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眼球向左活动稍受限,双侧额纹基本对称,左鼻唇沟稍变浅,口角稍向右侧歪斜,伸舌向右偏,咽反射减弱。左侧上肢近端肌力1级,远端肌力1级,左侧下肢近端肌力2级,远端肌力1级,左侧肢体肌张力高,左上肢呈屈肘状,左下肢不能屈膝,左侧足背背伸及背屈受限,左肱二头肌反射及左膝反射因查体不配合,左肱三头肌、左跟腱反射及右侧腱反射正常;右侧肢体肌力及肌张力均正常。病理征未引出。左侧肢体痛触觉较右侧有所减弱。双侧足背动脉波搏动稍减弱。右下肢后足跟部可见皮肤红肿破溃,少许渗液,右下肢中度水肿。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右关滑大。
辅助检查:2021-09-14血常规: 红细胞计数(RBC)2.76↓10^12/L,血红蛋白(HGB) 87.00↓g/L,红细胞压积(HCT)27.40↓%。B型-纳尿肽:N末端脑钠肽 2484.00↑pg/mL。2聚体测定: D-二聚体 2.47↑ mg/L。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Fbg) 5.08↑g/L,抗凝血活酶III(AT-III) 65.30↓%。肝功能:总蛋白(TP)57.20↓g/L,白蛋白(ALB)26.30↓g/L,球蛋白(GLB) 30.90N g/L,白蛋白/球蛋白(A/G)0.85。肾功能:尿素氮(BUN)3.12↓mmol/L,肌酐(CR)46.00↓umol/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70.47↑mg/L。血气分析、降钙素原、心肌酶均未见明显异常。2021-09-14胸部CT平扫:1、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双肺间质性炎症;双肺下叶感染治疗后。2、左侧少量胸腔积液。与前片对比(2021-9-5):双肺下叶感染灶及左侧胸腔积液较前稍增多,纵隔淋巴结较前稍增大。大腿上段CT:1、右大腿内后份软组织弥漫肿胀,伴长条状混杂密度灶,血肿?彩超双下肢动、静脉:双下肢动脉硬化性变并多发斑块形成。双下肢静脉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1.喘病 痰热壅肺证
西医诊断:1.肺部感染2.偏瘫3.脑梗死4.吞咽困难5.高血压3级极高危 6.2型糖尿病7.继发性癫痫8.血管性痴呆9.电解质代谢紊乱10.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11.受压区压疮12.慢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
14日患者发热,肺部感染诊断明确,予头孢噻肟钠抗感染治疗;患者右关滑大,尺不弱,考虑患者近3个月来反复吸入性肺炎,发热,痰多,已经使用抗菌素达3个月。其1周前患者肺部有湿罗音,把脉双关浮,予小青龙加石膏汤后,肺部啰音消失2天后,再次反复,并出现了此次发热,考虑患者右关滑大(不够充实感),不浮,尺不弱,结合脉象,故治疗时仍以右关滑大为处理对象,以五苓散加石膏处理,并加淡附片1包,此时淡附片和五苓散中的茯苓、白术,结合成苓术附,加强其调理水气的作用。处方以五苓散加石膏、淡附片。中药处方如下:(颗粒)桂枝1包;白术1包;茯苓1包;泽泻1包;猪苓1包;石膏1包;淡附片1包 配5剂,日1剂,水冲服。
17日患者基本已无发热,肺部痰鸣音和湿罗音仍显著。
17日痰一般细菌和真菌培养鉴定:肺炎克雷伯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莫西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头孢唑啉、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噻肟耐药,对头孢西丁、美洛培南、阿米卡星敏感。患者肺炎克雷伯菌是多重耐药菌,对头孢噻肟耐药,耐药指数大于32,达到最高值。患者体温下降,症状好转,但肺部仍痰多,血氧饱和度波动于90-91%,17/9日根据痰培养+药敏予停用头孢噻肟钠改用阿米卡星注射液抗感染治疗;
19日查房时考虑患者头孢噻肟时显著耐药,患者仍然退热,考虑与中药密切相关,因肺部痰鸣音和湿罗音显著,没有把脉情况下再次守方。
守上方,配5剂,日1剂,水冲服。
22日查房,患者精神差,嗜睡状态,双肺可闻及明显湿罗音及痰鸣音,湿罗音和痰鸣音较前有增多,指尖血氧饱和度波动于86-90%指间。病情恶化,把脉发现患者右关滑大已趋向正常脉力,左关、寸脉力较前显著减弱,基本把不到,左尺强,脉力与正常脉力相当。说明右关已经被五苓散加石膏解决了,但又出现了麻黄附子细辛汤脉证。此时患者5剂五苓散加石膏、淡附片,已服用2剂,还剩3剂,因为前方有附子,故在次基础上再加用麻黄(颗粒)1包、细辛(颗粒)1包。让患者再服3剂,且嘱护工今日务必让患者能服下中药。
23日查房,患者精神可,可与之对答,甚为诧异,再次听肺,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及痰鸣音,指尖血氧饱和度达96%。
24日查房,指尖血氧饱和度达99%。精神好,很高兴,因为患者平时肺部无感染时血氧也仅仅是95-96%。
病情稳定,停服中药3天。
27日患者再次精神差,钾低,血钾2.6,低蛋白,再次出现肺部湿啰音,显著痰鸣音,血氧饱和度波动于82-89%之间,予补钾和补充蛋白,继续目前阿米卡星抗感染,中药汤剂再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苓散加石膏汤5剂处方同前。
29日肺部明显好转,湿罗音消失,可闻及少许痰鸣音,予安排出院。
10.3日因饮水呛咳,不能进食至我科再次住院,10.4日查房听肺,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血氧饱和度正常。
案例二:
患者邓某某,男,60岁,以“口角歪斜1周。”于2021-09-22 17:47收入院。
入院症见:神清,精神一般,脸色暗黑,口角向右歪斜,左侧乳突疼痛,左眼闭合无力、露白约2mm,无法完成鼓腮、吹口哨等动作,左侧头痛,呈胀痛,无头晕,无肢体乏力、麻木,无饮水呛咳,无咳嗽、咳痰,无胸闷痛、心悸,无气促,无恶心、呕吐,四肢稍逆冷,偶有腹胀、腹痛,纳眠一般,二便正常。
查体:血压:130/80 mmHg。心肺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腹软,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余腹部查体未见异常。双眼球活动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大小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球无眼震,左眼睑闭合不全,露白约2mm,左侧额纹消失,左侧鼻唇沟稍变浅,口角向右侧歪斜,伸舌向左偏,咽反射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舌淡暗,苔白,双脉弦紧,右侧脉力正常,左侧尺强,寸关弱。
辅助检查:2021-09-22我院门诊查:头颅CT示:1、双侧基底节及双侧辐射冠区多发腔隙性缺血变性灶,未排急性脑梗死,建议头颅MRI平扫+DWI+SWI进一步检查。2、脑白质疏松,老年性脑萎缩。3、右侧颈内动脉颅内段管壁钙化。入院查血脂四项:总胆固醇(CH)7.92 mmol/L,甘油三酯(TG)9.95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7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53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11.50%。
中医诊断:口僻 少阴证。
西医诊断: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2.多发脑梗死3、高脂血症4、2型糖尿病。
治疗上予监测血压,抗炎、控制血压、胰岛素联合药物控制血糖、降脂、营养神经、护胃、改善循环等对症处理;中医特色疗法方面予普通针刺(面部)舒经通络,贴敷疗法(牵正散外敷左侧面部)、雷火灸(地仓、下关、太阳) 、TDP(左侧面部)温经活血通络等治疗。
中药汤剂考虑少阴证,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处方如下:(颗粒)
麻黄1包;细辛1包;淡附片1包 配三剂,一日一次,一次一剂,开水冲服。
25日查房,患者左侧额纹恢复,左眼睑卧位闭合正常,立位露白约1mm,口角向右歪斜较前改善,左侧鼻唇沟变浅,左侧乳突疼痛消失。把脉,左寸关尺脉力趋向一致,效不更方,再予麻黄附子细辛汤3剂。
28日患者病情进一步好转,要求出院。
体会:
两位患者都是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取效,特别是案一患者近3个月来已经因为肺部感染控制不好,两次转到肺病科治疗。此次能成功拿下,也甚为高兴。
其中谢某的发热已被五苓散加石膏附子汤解决,但气促,咳嗽,痰多,双肺痰鸣音及湿罗音明显,指尖血氧饱和度波动于86-90%指间,却提示方药未完全对症。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但欲寐”,根据伤寒论37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肋痛,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予麻黄汤。伤寒论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如何判定患者是少阳病还是少阴病呢?如果是少阴病,为什么已经在五苓散中加用了附子,仍不能有效预防病传入少阴呢?
患者嗜睡,痴呆,不能有效沟通。根据陈建国主任的《经方脉证图解》,我找到了方向,患者脉力表现为“左关、寸脉力较前显著减弱,基本把不到,左尺强,脉力与正常脉力相当”与麻黄附子细辛汤类似。《经方脉证图解》其中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脉证特征正是“左手尺部的沉位太过脉,余脉均沉而无力”。此时我遇到一个问题,患者左寸关沉弱无力,左尺脉力正常,却不是太过脉,这是否符合呢?根据陈建国主任早期的《仲景阴阳脉法》中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脉证图,我们可以看到左尺脉力正常,不是太过脉也是可以。我认为下焦的正气虚,无力抗邪,脉力自然不足,无法呈现太过脉。
第二个问题 是患者尺脉并不沉,属于中位的太过脉,与陈建国主任所言麻黄附子细辛汤左手尺部的沉位太过脉不符。该不该用此方,我们应该如何取舍呢?我们从麻黄汤到小柴胡汤,再到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脉证图可以看到,邪气内传路线图,脉力的最强分别从麻黄汤寸脉的浮位到小柴胡关脉的中位,再到麻黄附子细辛汤尺脉的沉位。此患者的左寸关脉无,最强脉力点移到尺部,说明邪气内传至下焦,马上有传到尺脉沉位的趋势。方中的麻黄与细辛,具有从人体下焦向上透发的力量,加上温补下焦的炮附子,从下焦驱邪外出,恰好符合目前的脉力趋势。
第三个问题是患者原来右关滑大,经过五苓散加石膏附子汤治疗,目前脉力已趋于正常,但陈主任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脉证特征是左手尺部的沉位太过脉,余脉均沉而无力,然而患者右关脉力接近正常,此时如何取舍?我从陈建国主任的柴胡桂枝汤的脉证图解中找到了答案,柴胡桂枝汤的脉证分别是桂枝汤寸脉浮位最强+小柴胡汤的关脉中位最强的组合。说明合方时,脉力应该是两者的重合。患者左脉散阴邪,与右脉的降水饮,可以同时进行,相辅相成,而患者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与五苓散加石膏的合方,确实疗效显著,也从侧面证明了我的论点。
案例二患者已经面瘫1周,存在重度高脂血症与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差,高血糖常常会影响到周围神经,导致周围神经麻痹,且患者四肢逆冷,病入少阴,阳气沉衰,此患者的面瘫是临床比较棘手类型。根据患者的脉证“双脉弦紧,右侧脉力正常,左侧尺强,寸关弱”,考虑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取得良好的疗效。
吴灿按:因为是住院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但是精准有效的中药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症状,缩短病程。希望大家能通过以上两则案例,有所启发,有所收获。同时,仲景阴阳脉法的发掘者——陈建国老师,对本文做了简明扼要的提示(见下图),希望大家结合陈老师的三本书,进一步体会相关方证的脉诊。
胡希恕经方医学琼海传承基地
仲景阴阳脉法琼海传承基地
2121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