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让人“生病”也让人“疗愈”(下)

【观心阁黄昏】

上一次微课结束后,有群友问:如果我们把心打开,会得到什么?我们自己打开了,可是,感受到的却是别人的恶意,该怎么办?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袋里浮现出来的意象是:一个瞪大了一双充满着惊恐双眼的孩子,咬着嘴唇倔强地问:“如果,我承认了自己的问题,我退了一步,那会受到惩罚吗?”那个孩子是谁?那是曾经的我,还有跟我一样拥有过同样困扰的人们。

不是不能把心打开,而是,打开之后会得到什么?不是真的想要得到什么。只是害怕最后得到的可能是伤害,而且好像已经感受到了那个伤害。所以,这么多年来,我最擅长的就是各种逃跑的游戏。一段关系出问题就逃到另一段关系里,跟父母的问题解决不了,就变成跟前男友的问题。跟前男友的问题解决不了就变成跟工作的问题。然后不断扩散,最后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无尽的死循环与绝望的困局里。天大地大,竟无处容我?于是,抑郁就这样开始了。

为什么我说要把自己丢进滚滚红尘里?为什么说要在“关系里”修关系?我也不是在那个时候做了一个决定就从此不会再逃离的。只是,慢慢地那个“觉”就会出来,受苦的时间就短了,认出了自己那部分的情绪是在表达什么,然后才可以真正化解。

前天讲完上半部分,想趁热打铁赶紧把下一篇稿子写出来,而且被大家夸一下,压力更大了,内心有个声音告诉自己:下一次一定要更好!总想着不能太肤浅,要讲些专业的内容,大家可能想听一些更深入的心理研究,而不是听我自己的故事。于是搬出一大堆书,从自体心理学到TA沟通和人际关系心理学。对了,还要结合自己的感受去说,不能太过理论,不能照书抄!天啊!然后我就陷入抑郁了!我内在的那个小孩就跳出来说:我不要!我不会!我不要说了!不要写了!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有一样的感受呢?因为害怕不够好可能会被伤害,于是把自己的心紧锁。因为不知道如何处理一段关系里的冲突,于是就不去看、不去想,逃到另一段关系里。因为想要做得更好,最后却搞成了一团糟,使自己大受打击然后低到尘埃里,觉得自己不行、不配、就是个无能的人。

这套把戏我玩了三十几年了!此刻的我,终于可以用比较短的时间把它认出来了!拍拍脑袋,鄙视自己一下,告诉自己,别玩了!可以让你的自恋消停一会了!

内在那个严厉的我说:嘿,别再玩了好吗?你是想说你不能吗?你真正想说的是你很能吧!你就想让大家看到你为了二十分钟的微课,搬出了这么多书,显得多么有学问,多么努力啊!顺便把别人比下去,然后得意洋洋地接受众人的赞美。

那个无辜的我说:谁说的!我才不是这样的!我是真的觉得自己很弱,很没用好吗?我都已经承认自己没用了!你为什么还要这样说我!你知道我有多努力吗?你根本不懂我!还要污蔑我!我不想再说什么了!

听,他们两个的对话。

是不是似曾相识?是不是好像生活中就是曾经有过这样一个蛮横批判你的人,让你觉得委屈,因而产生愤怒!最后你们的关系就这样僵住了,你认为他蛮横无理,他认为你矫情做作。本来打算老死不相往来,可是好像,那个人就是会莫名其妙跟你搅和到一起。让你痛苦又没办法逃离。

大家可能都曾经听说过这样一种观点,我们的心里住着一个内在父母和一个内在小孩,通常这个跟我们与原生家庭父母之间的关系有关。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处理心理问题最终都会处理到原生家庭的部分。很多个案明明是来处理跟工作的问题,最后就是会扯回跟父母的问题,明明是来处理与伴侣之间的关系,后来还是回到跟父母的关系上。因此,许多人认为心理治疗其实就是处理跟原生家庭的关系。不能说不对,但是太片面了。许多人因此觉得就应该去找父母当面算一顿帐,都是你害的!我之所以变成今天这样都是因为你!我也要让你尝尝我所受的苦!你要为我今天的样子负责!

我也曾陷入这样的情绪里,这是心理疗愈过程中的一个部分,没有必要批判,就是因为曾经确实有委屈,有愤怒不能说,所以才会造成现在人格的某些部分缺失。我曾经有一段时间见到我妈就横眉冷对,心心念念记得她小时候打我有多狠,还拿针扎我!几年前,我还在开咖啡馆,刚在工作坊里学到一点皮毛,就喜欢跟人分享。曾经跟一个比较熟悉的客人说:“你现在的这个样子就是因为在你小时候你妈怎么样怎么样对你”。他妈我见过,我自己本来就很不喜欢她,还夹杂着对我自己妈妈没处理完的不满情绪,觉得天下妈妈一般黑。而他也确实有与他的母亲之间关系的问题,于是,在我“专业知识的指导下”,他隔天跑来告诉我说他跟他妈大吵了一架,把家里供佛的神龛都给砸了,还顺便打了一顿儿子!他说:“我不怕!反正要报应就报应吧!没关系!大不了儿子长大了也来报复!”。

听完我吓死了!天啊!我说了什么?我只是要让你知道现在的问题来自于原生家庭,可是我没叫你去打人啊!你要去理论一下倒是可以,可是搞这么大,这要是出什么事我可承担不起!

从那以后我开始反思,对啊,许多问题的根源来自小时候,可是创伤就是已经造成了啊!难道真的回去打他一顿这创伤就能没有了吗?即使小时候父母不允许你这个不允许你那个,可是你现在已经不是小时候的你了啊?为什么还是会因为这些问题困扰呢?

在一个儿童精神分析的读书会上,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原话我记不得了,大概意思是:创伤不是在事件产生的那个时候就成为创伤的,而是在你认为它是创伤的那一刻,创伤才真正形成。这句话对我来说很重要,从前我一直以为父母打孩子就会对孩子造成创伤,所以我的创伤来自于小时候我妈打我。读了前面那句话之后,我终于知道,原来“被打”这个客观事实虽然是创伤的原因,但只有当我自己把“被打”这件事当成一个“创伤事件”的时候,“创伤”才会形成。了解了这个之后我终于松了一口气,不用再纠结是不是要去打回去才能抚平我的创伤了。

同样的,我们出现了“人际关系”问题,是不是就因为某人曾经说了某句话,或者做了某件事让我们痛苦从而产生了创伤,导致后来拒绝与他人交流,害怕打开心门乃至于想要遁世逃离呢?

TA理论有个非常有名的PAC模型。这个模型包含三种自我状态。(Parent 父母、Adult成人、Child儿童)

一个“自我状态”就是一组互相关联的行为、想法和感受。它是我们在特定时间对自身某部分人格的表达。

如果我的行为、想法和感受是根据当下我身边发生的事而产生,并且我用尽了我作为一个成人可以得到的所有资源,那么我就处在“成人自我状态”(Adult ego-state)中。

有时,我的行为、想法和感受模仿自我的父母或者对我来说像父母一样的人物,那时我就处在“父母自我状态”(Parent ego-state)中。

还有时候,我会回到童年时的行为、思考和感受方式中去,那时我就处在“儿童自我状态”(Child ego-state)中。

其中父母自我状态还分为两种:一种是CP(控制型/批判型父母自我)还有一种是NP(照顾型父母自我)

儿童自我状态也分为两种:一种是AC(适应型儿童)还有一种是FC(自由型儿童)

所以,回到最初我自己的例子,我内心的两个对话,一个就是批判型父母CP,另一个就是自由型儿童FC。它们在我心里产生了矛盾。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CP很高的人,他对任何事都很挑剔,遇到一个FC很高的人,做事总是不顺他的意,跟他对着干。那这样能有良好的沟通吗?如果沟通不了,人际关系自然很难维持。

我们总会把某个人的某个外显的人格状态定义为他就是这样的人,比如说,他就是个爱控制批评别人的人,他就是个不守规矩的人。而且,好像他就只对你这样!比如明明在外人面前谦和有礼的先生可能在家就会表现得随性不羁,丢三落四又把到处搞得脏兮兮。做妻子的就会抱怨,为什么你在家不能靠谱一点!因此产生矛盾。矛盾双方都很委屈,做丈夫的觉得妻子太苛刻,做妻子的觉得丈夫太不靠谱。外人看来又会劝做妻子的包容一点,他对人挺好什么的。这时候做妻子的只能更生气了!好像大家都说自己错了,难道是自己真的错了吗?有些人就会开始怀疑、攻击自己,最后可能导致抑郁。

今天我在咖啡馆,一个妹妹问我,我在外人面前特别活泼,可是回到家里跟亲人在一起的时候就特别安静,甚至一天都不讲一句话,我是不是人格分裂了?

我说,放心,到不了。我们都有很多面向的人格,只是在某些特定的人面前表现某个人格罢了。

许多人会说没人懂我,可是你能懂其他人吗?在咨询过程中,我曾遇到个案说:难道不是所有人都这样想的吗?如果在一个成人自我状态里,听到这个问题是不是有点可笑?可是当我们陷在情绪里的时候,就是会觉得那个人,说那句话就是什么什么意思。我就是因此受伤了。

再说个我自己的例子,我都快把自己的糗事都抖光了。一次,我跟付老师说,我有个小时候的创伤,从那以后我就觉得我自己不会画画了。原因是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画图课,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埃菲尔铁塔,让小朋友们照着画。我画了两笔之后就觉得自己不会画了,然后交了白卷,于是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蹲在地上把椅子当桌子照着其他小朋友的作品来画,边画边哭。多可怜的画面啊!多大的创伤啊!付老师听完全没有共情我的意思,她说:“什么!你知道你这样做会把老师气成什么样吗?”啊?我傻了!难道不是应该觉得我很委屈吗?我委屈巴巴地说:“可是,我就是不会画啊!”“那你后来不是也画出来了!”对啊!怎么被抓去蹲地上就会了呢?那还是不愿意画嘛!好像真的是这样哦!这个时候她扮演的是CP的角色,而我是那个FC。

当我承认好像真的是自己有一些不愿意而不是真的不会之后,我开始跟她描述我的理由和感受。我说,当时我说不会的意思是:线条太复杂,我不能像老师那样画得那么好。她说,哦,你的“不会”里头还有内容,但是你没表达清楚,你说的那个不会太笼统了,别人会认为你这就是不想做。当我表现出理智,不再蛮横的时候,她也就表现出了NP宽容的一面。

短短不到十分钟的对话,我曾经以为的某个“深刻创伤”就这样云淡风轻地解了。啊?那么容易?那都不用做个案了?其实我们做个案的过程大多数时候只是为了去承认,去看到当初自己做了什么选择,选择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事件。我们不愿意承认的是,我真的在当时做了某个别人看来很受伤的事,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受害者”,其实我自导自演了一出戏,让自己从一个“加害者”的角度冠冕堂皇地变成了“受害者”。从此以后可以以创伤的名义永远抗拒画画,看起来我输了,我创伤了,实际上呢?我赢了,我不止抗拒你一次!我还要用一辈子来表示我的不满!天啊!我竟用自己一生的技能赌一口气。实在太可怕了!

对啊,把话说明白。真的很重要,我们总会以为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他听到的也该是这个意思。看他的态度就知道其实他就是对我有意见!通常,你表现出一个状态,别人也会以拿出相对应的状态来对你。所以,先打开的,先服软的那一方就是输了吗?多觉察自己身边的事件,从小事开始试一试,真的会发现“人际关系”其实很有意思。

展开还有好多要说,可是时间已经到了,昨天看到KY公众号推送了一篇关于沟通的文章,回头我转发给大家看看。最近芳芳也写了一些关于“人际沟通”的文章,大家可以看看。我们来这个世界就是来修各种关系的,到最后都会整合成跟自己的关系,所以,怎么可能在20分钟里讲完呢?就让我们一起在人际关系里学着慢慢疗愈自己吧。这一切的前提还是要对自己有觉察。跑了没关系,知道自己暂时不想面对就可以。遇到一个让你很痛苦的人,恭喜你,功课来了,带着觉察去经历就可以。我这几年的疗愈经历真的就像一个升级打怪的过程,遇到一个打一个,最终,我们都会回到平安里。

文字整理:张蓓芬

文字校对:情子

文字编辑:Bonnie

音频整理:怀众心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