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14、谁才是大清的洋务之父?
按照课本的节奏
听
学渣讲近代史
第四单元:同光中兴
文祥照片
第十四课、名臣文祥
为什么大清放下了天朝的体面,要搞洋务运动呢?仅仅是战败,难以解释这个思想上的巨变。毕竟洋人也走了,内乱也在按部就班的平定当中。看上去,大清的局势又趋于稳定了。那么是什么让1860年的大清,开始走向洋务运动的道路上呢?
故事,得从顺治年间说起。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普遍现象,再骁勇善战的骑兵只要入主中原,就会迅速腐化,丧失战斗力。比如号称满万不可敌的女真人建立金朝之后,骑兵不复当年之勇,被蒙古骑兵碾压式击败。而号称天下无敌的蒙古骑兵,在元朝建立后也迅速腐化,传说中的精锐怯薛骑兵,也没能保证帝国的长治久安。
所以清朝在顺治年间入主中原之后,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八旗骑兵的腐化不可逆转。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就是王道,得骑兵者得天下。不要相信明末热兵器的普及度,连火绳枪都不能普及的火器营,孱弱的射速根本不能阻止骑兵的冲锋。大清如果失去了强大的骑兵团,就坐不住这锦绣江山。所以,保证大清国祚绵长的根本,就是保证大清骑兵团的长盛不衰。
那么怎么才能保证清帝国骑兵的长盛不衰呢?清朝把东三省划为禁区,不允许随意开荒。然后把北山女真诸部加以整编,训练出了强大的骑兵部队。东北的骑兵以索伦骑兵和锡伯骑兵最为厉害。因索伦骑兵名声更大,所以这些东北的精锐骑兵,统称为索伦骑兵。
顺治皇帝坚信,索伦骑兵就是帝国压箱底的利剑,就算中原八旗、绿营全不中用,东北的索伦骑兵也会成为挽救帝国危亡最后底牌。除此之外,成吉思汗的后人依然保持着悍勇的作风。所以在内蒙古,清朝保留了察哈尔骑兵的建制,这也是清朝的秘密武器。
历史就是这么的耿直,所有的历史规律都在不断的重演。内陆的八旗兵在康熙年间就不复当年的神威,绿营军成为了康熙帝南征北讨的主力。从雍正年间起,保留着满洲八旗作风的索伦骑兵开始接管关外的蒙古八旗和汉八旗,并且与时俱进,开始配备火器。沙俄在蚕食邻国领土的时候,之所以对中国外东北保持了长达百年的克制,就是忌惮这样一支强悍的骑兵。
到了乾隆年间,关内的八旗、绿营都没了战斗力。而乾隆帝还肩负着康熙、雍正两代的期许,一定要击败漠西蒙古,把西域纳入版图。所以乾隆开始对准噶尔蒙古动用了压箱底的索伦骑兵,一举歼灭称雄中亚百年的准噶尔汗国。索伦骑兵的战斗力,对中亚的浩罕国和对中亚虎视眈眈的俄国产生了巨大的震慑力。
乾隆时期,清军被缅甸军吊打的时候,是索伦骑兵出马,击败了缅甸。手持廓尔喀弯刀的廓尔喀入侵西藏的时候,福康安带领索伦骑兵翻越喜马拉雅山攻入尼泊尔迫使对方称臣纳贡。
哪怕是道光年间,张格尔入侵新疆,在清朝平定张格尔之乱的战争中,索伦骑兵依然居功至伟。这就是为什么,乾隆帝为了新疆的长治久安,在新疆设立索伦、锡伯、察哈尔、厄鲁特四营。
索伦骑兵作为清朝精锐中的精锐,不到万不得已,清朝是不舍得动用。这支部队的装备和给养要求都很高,每次出动都很烧钱。抠门的道光皇帝,也就是在镇压新疆张格尔之乱的时候,动用了新疆的索伦营。像鸦片战争这样的大型战争,道光帝调了藏兵,都没舍得调索伦骑兵入关作战。
直到有一天,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之乱闹到最凶的时候,林凤祥、李开芳带兵都打到了天津,帝国危在旦夕。咸丰帝才紧急调黑龙江索伦骑兵和内蒙古察哈尔骑兵紧急入关,在僧格林沁的带领下,一举击溃太平天国的北伐军。
清朝上下坚信,有索伦骑兵在,大清就是无敌的。然而,很快英法联军就在大沽口登陆了。不可一世的僧格林沁在塘沽之战中,被阿姆斯塔朗炮打的怀疑人生。在随后的八里桥之战中,僧格林沁用满洲骑兵最勇猛的冲锋方式冲击英法联军的阵地。如果英法联军用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的装备,那么在第一轮齐射之后,清军没死的骑兵能冲上来干死洋人。但是时代不同了,联军此时已经普及了带膛线的击发枪,射速超越了僧格林沁的想象。大清国赖以依靠的索伦骑兵几乎全军覆没,大清要完,咸丰帝仓皇逃往承德,用女色以“自戕”。
咸丰帝是绝望的,他觉得大清无望了。军队都没了,说其他的还有个屁用。然而咸丰帝没有想到,大清没有完,而保住大清的是曾左李三位的团练武装,这些武装无一例外的装备了洋枪洋炮,采用了西式练兵法和中式管兵法,这些被称为湘军、楚军、淮军的部队比索伦骑兵更值得大清依靠。未来这些部队平了长毛,灭了捻子,肃清了回乱,奇迹般的让大清得以续命。
这一次,让清朝的统治阶层产生了思想上有了巨大的转变,骑兵的时代过去了,唯枪炮才是硬道理。因此,大清上下决定改革开放,认识世界,学习世界。他们认为大清哪点不如洋人?不就是武器差吗?要恢复康雍乾时代的荣光,先从武器开始。
于是这场从改变武器开始的清朝自强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了。由于主要是学习西方,所以这场改革开放,被称为洋务运动。
说起洋务运动,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曾左李,可能是恭亲王,甚至是晚一些的张之洞、刘坤一之类的人物。其实要说洋务运动的首创和推动者,那得是瓜尔佳·文祥。
如果大家还有印象,我在写辛酉政变的时候,特别提到过这位文祥同志。文祥的出身一般,是辽宁沈阳的正红旗出身。虽然姓瓜尔佳,但是跟鳌拜没什么关系,所以一出生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但是少年时代的文祥是个上劲的娃,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终于在道光二十五年考中了进士,还成为了北京的公务员,任工部主事。
乍一听,这个官位很唬人。但是主事这个官也主不了什么事,主要是干活,官阶为正六品。在工部干活,前途也就那样吧。文祥一混就是九年,九年,文祥才升了一级,为从五品的工部员外郎。那个年头大兴土木的机会不多了,所以在工部的文祥,本来没机会出将入相。这时候,时势造英雄,文祥迎来了一个机会证明自己不光能从事工程水利方面的工作。
咸丰五年,太平天国的北伐军打到了天津,京城人心惶惶,很多工匠纷纷出逃。京城没有工匠还像话吗?朝廷设立临时的警察机构,抓捕逃走的工匠。工匠归工部管,工部懒得管这事,就让并不重要的文祥去这个临时警察机构任职。没想到文祥办事得力,加知府衔,为从四品,赏单眼花翎。自此文祥官运亨通,可谓是坐着火箭上升。文祥的仕途前九年只升了一级,而之后的五年里,文祥由一个工部员外郎,在咸丰十年做到了军机大臣,历礼部、吏部、户部、工部侍郎,兼副都统、左翼总兵。可为朝中炙手可热的大人物。
可是就在当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僧格林沁八里桥惨败,文祥被委任步兵统领,协助恭亲王留守京城。在这个时候,大清国上下都闭嘴了。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连最豪言壮语的僧格林沁都闭嘴了,谁也不敢多说话,谁也不知道该说什么话。
只有文祥,一封封奏疏发往承德,陈述眼前的危局该怎么办。并协助恭亲王稳定北京局势,拘捕前来浑水摸鱼的盗匪,与英法俄三国谈判。搞定北京的烂摊子之后,文祥上书咸丰帝速速回京主持大局。但是信心崩塌的咸丰帝不想再回北京,而当时大清国的各级政府官员当中,只有文祥想要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而且有了成型的方案。
文祥认为,挽救大清,先从跟洋人搞好关系开始。只有搞好关系,才能获得洋人技术上的输入。要不然大清说句话,只有朝鲜觉得说得对,那一点用都没有。所以,文祥联合京中官员,上书咸丰帝,请求设立总理各国事物衙门,全权负责跟洋人的外交和通商。咸丰十年,咸丰帝同意了文祥的奏疏。咸丰十一年,任命文祥为总理衙门大臣。之后,文祥的建议,咸丰帝统统准奏。而洋务运动的序幕,也正是在文祥的奏章中拉开序幕:成立总理衙门、设立翻译馆、改组京城八旗使用西式装备成立神机营。又提拔富明安、沈葆桢等人镇压内乱。看上去文祥是当时大清国唯一可以倚重的对象,而然几个月后咸丰帝驾崩,留下的辅政大臣、军机大臣当中并没有文祥。
这让文祥大为不满,所以文祥成为了辛酉政变的坚决推进者。在扳倒八大臣之后,文祥成为了军机大臣、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兵部尚书、正白旗蒙古都统、镶白旗满洲督统,后来又加太子太保衔。
自此,朝廷中枢有了实干派文祥,加上亲贵大臣恭亲王,地方上有曾左李三大总督,洋务运动才得以顺利的开展。
可以说,索伦骑兵的惨败,和湘军、楚军、淮军的节节胜利,是大清决心转变思想搞洋务的基础。而在这个关键时刻,曾左李三位有想法却没话语权,而恭亲王有话语权却没有成熟的办法。唯有瓜尔佳·文祥,既有成熟的想法,又有很大的话语权。所以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文祥是个民族英雄一样的人物。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文祥是第一功臣。左宗棠收复新疆,没有文祥的力挺也办不成。最难能可贵的是文祥并不像大多数晚清名臣那样搞派系斗争,当“海防”、“塞防”成为湘军和淮军的派系斗争之后,文祥依然做到了向理不向人。该“塞防”的时候,文祥坚决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该“海防”的时候,文祥坚决支持李鸿章组建北洋水师。
这样一个晚清难得的名臣,为什么名气比恭王、曾左李三大总督都小得多呢?文祥能力出众,朝廷不得不用他。而且文祥忠心耿耿、大公无私,朝廷舍不得不用他。但是,朝廷真的不待见他。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大公无私的文祥,在研究洋务之后,得出了宇宙真理。大清之败,西洋的武器不足以让大清重回巅峰。该改的,是大清的制度。钦羡西洋民主共和议会制度的文祥,怎么可能是大清宣传的典型?
不管怎么说,清朝这个集中华数千年悠久历史的王朝,一个把外儒内法玩到极致的王朝,终于迈出了这坚实的一步,进行了艰难的转身。承认西洋的器物比大清好,不为国货吹牛逼,这是大清走向中兴的先决条件。那么说洋务运动是怎样开展的?下节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