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心大剧院》的前世今生,藏着上海缩影
娄烨新作《兰心大剧院》上映,激起巨大反响,
这部带着浓重艺术色彩、特立独行的黑白电影,
因对多样难测的人心世相的演绎而富有魅力,
也因对历史城市的精妙还原而迷人,
借由《兰心大剧院》,
我们重新认识上海。
用镜与剪辑
与娄烨之前的影片相同,《兰心大剧院》依然带有鲜明的个人艺术特色。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频繁晃动、摇摆的用镜和无转场的剪辑手法。
镜头的晃动与娄烨惯用的肩扛式拍摄有关,这样一种在当下并不常见的拍摄手法,令《兰心大剧院》拥有了引人入胜的独特魅力。
或许在一开始,晃动的镜头会令观影者感到些许不适。但是,当你渐渐适应了这样的节奏后,注意力便很难再游离于影片中的世界之外了。视线随着镜头不断起伏,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自己不再是置身故事之外的观察者,而是与影片中的角色分享着相同的情绪与呼吸,几乎时刻不停晃动着的画面,也将笼罩在每个角色身上的焦灼感,真切地传递到观影者的心中。
而最终,随着镜头定格于垂下的手枪,画面终于安稳下来,一切归于平静。从故事中回过神来时,你会感受到如亲历了整个故事的恍若隔世和酣畅淋漓。
无转场的剪辑,则令《兰心大剧院》更添了曲径通幽的美感。章回式渐次推进的一周时间里,戏剧排练和间谍行动双线并行,场景频繁在舞台和现实中跳跃,大量相似场景的无缝切换,是让观众分不清何时是戏剧、何时是现实,又或者,戏剧与现实之间早已混淆,二者本质上并无区别,而《兰心大剧院》对于人性的观察和探讨,也无声无息地传递到每一个观影者的心中。
画面与声音
《兰心大剧院》的另一个鲜明的特色是,放弃色彩而选择了挑战极大的黑白画面。这一选择让整部影片的画面,始终沉浸在明暗不定的模糊状态里。奇妙的是,看似缺乏真实感的黑白画面,反而更加忠实地呈现了彼时上海特殊的氛围。
不同于我们对旧日上海的想象,在《兰心大剧院》里,上海褪去了十里洋场衣香鬓影、纸醉金迷的气派,晦暗的光影下,让特殊历史时期中,上海的动荡、纷乱和割裂感被淋漓尽致地展现:繁华而压抑、优雅而焦灼,一片祥和的表面之下,错综复杂的暗潮不停歇地涌动。
除了氛围层面的还原,场景层面,娄烨也致力于展现历史的厚重感。影片在最大限度上采用实景,影片中的舞台取自现实中的兰心大剧院,另一个主要场景:华懋饭店,则是在和平饭店的茉莉酒廊拍摄的。
充满历史气息的场景下,源于那个时代的爵士乐、狐步舞、具有设计感的舞台灯光,都令人感到恍惚,但每一个细节确又无比真实可信。
不仅如此,在音效上,娄烨没有采用一贯擅长的配乐而是全程运用了环境音。几乎时刻不停的落雨、黄浦江上的汽笛,以及汽车和行人发出的嘈杂声响,让人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如同身处历史中的上海街头。
与其说《兰心大剧院》讲述了一个关于谍战的故事,不如说跟娄烨为我们构建出了一个纷乱的、鲜活的昨日上海。跟随起伏的镜头,一段穿越时空的迷幻旅程就此开启。
值得一提的是,将影片的主要舞台定为兰心大剧院,与娄烨的父母在兰心大剧院的工作经历有关,更和兰心大剧院在上海历史中的独特地位有着密切联系。
如今的兰心大剧院坐落在茂名南路与长乐路的交口。在周遭西式建筑的环绕之下,或许你很容易将它当上海“世界建筑博览会”中的普通一员。但事实上,兰心大剧院不仅是上海首座西式剧院、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西式剧场,也是上海历史上世界各国文化、艺术的关键交汇节点。
时代的变迁中,兰心大剧院随着上海的西风东渐而兴起,见证了“孤岛时期”的文艺潮流,也亲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东西方各国势力彼此对抗、同台角力的情形。
在经历了三次重建后,兰心大剧院最终确定了如今我们所见的建筑形式。从外部看,兰心大剧院的外墙使用了褐色泰山拉毛面砖,主立面三个拱形落地式长窗,整体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第奇府邸相仿,又有美国仿近代建筑风格的特点。
特殊之处在于,兰心大剧院的主立面设置在了正对转角的位置,来保证内部宽阔的空间。
昔日辉煌,在当下重生
首先登场于兰心大剧院的,是来自西方的著名戏剧。1907年,中国首家新剧团春阳社,在这里上演了《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让戏剧艺术家欧阳予倩“受到了最深的刺激”,称之为“中国话剧的开端”;1909年,萧伯纳的名剧《魔鬼的门徒》也在这里迎来了中国首次公演。
来自俄国的歌剧团,则在这里上演了235场演出,留下了《浮士德》、《茶花女》等经典之作。而俄国歌舞团上演的芭蕾舞剧《天鹅湖》《巴黎圣母院》,直接带动了上海芭蕾舞学校的出现。
此外,兰心大剧院也是当时上海最流行的电影场所,独家上演派拉蒙和哥伦比亚公司的最新影片。西方剧目轮番登场之余,这里也是当时文艺界爱国人士的主阵地。1943年,吴祖光编剧的《文天祥》在兰心大剧院上演,从临时演出一直加场到半年之久。而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蓄须明志、告别舞台8年的梅兰芳,也是在这里以《刺虎》宣告登台复出。
当这一切都已成为历史的今天,兰心大剧院也正经历着重生。
2020年7月,兰心大戏院正式开始重修。泰山砖墙面将被清洗、修补,转角大门、雨棚、铸铁雨水管将会保留维护,标志性招牌“LYCEUM”也将重新树立起来。
观众厅的墙面与天顶同样得到了修复。复古壁灯和精致的雕花,依稀可见旧时代的繁华色彩。新增的化妆间、卫生间等设施,则采用了上世纪30年代流行的Art Deco风格,设施虽新,却丝毫不显突兀。
🎬
当我们了解了兰心大戏院的前世今生而回望《兰心大剧院》,虚构、历史和现实,冥冥中形成了奇妙的对应和联系。
作为电影的《兰心大剧院》因纷乱复杂而迷人,在每个人的心目中或许都有着不同的解读。而脱离对电影本身的理解,《兰心大剧院》也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窗口。借由这部电影,我们重新认识城市,领略上海隐没在历史中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