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骨折(六)Lauge-Hansen分型
Lauge-Hansen分型意义
从可追溯到的文献得知,Lauge-Hansen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了踝关节骨折机制的研究,如:
《Lauge-Hansen N.Ankelbrud I. Genetisk diagnose og reposition.Dissertation, Munksgaard,Copenhagen 1942.》、《Diagnosis and Reduction by the Method of Niels Lauge-Hansen A Critical Review Nord.Med.25:689, 1945.》
《Lauge-Hansen N.Ligamentous ankle fracture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cta Chir Scand.1949;97:544–550.》。
Lauge-Hansen根据损伤时足和踝关节所处的位置、骨及关节的移位情况以及造成移位的外力作用为依据,把踝关节损伤分为旋前外旋型、旋后外旋型、旋前外展型、旋后内收型及垂直压缩型五个类别。Lauge-Hansen分型基本上阐明踝部骨折的损伤机制,同时强调了韧带损伤情况,踝部骨折根据不同的受伤机制,会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通过影像学表现可以反推骨折受伤机制,分型的目的是指导诊断和治疗,有利于复位和评估骨与韧带损伤情况。
虽然过去了70余年但没有使其科学意义褪色,现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文献其价值很大。缺点是比较复杂,临床中并不是所有的踝关节骨折都能用Lauge-Hansen来分型,优点是一旦掌握了此分型方法,对于绝大多数踝关节骨折都能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并避免漏诊,并对手术中的完美固定非常有帮助。
Lauge-Hansen五篇经典论著
Lauge-Hansen 发表于1948年文献
(共计59页堪称经典)
1.Lauge N. Fractures of the ankle; analytic historic survey as the basis of newexperimental, roentgenologic and clinical investigations. Arch Surg. 1948.Mar;56(3):259-317.
Lauge-Hansen 1948年发表的文献,详细回顾了历史上踝部骨折的命名和分类,指出了历史上各分类之间的不足与混乱(详见上图的6点结论),为其新的分类阐述了理由,相信当时看过此文献的读者对Lauge-Hansen的分类是何等期待。
发表于1950年文献
著名的Lauge-Hansen分类出处
(共计29页堪称经典)
2.Lauge-Hansen N. Fractures of the ankle. II. Combined experimental-surgical and experimental-roentgenologicinvestigations. Arch Surg. 1950 May;60(5):957-85.
发表于1954年文献
提出下胫腓分离和内踝间距测量
(共计16页堪称经典)
3.Lauge-Hansen N. Fractures of the ankle. III. Genetic roentgenologic diagnosisof fractures of the ankle. Am J Roentgenol Radium Ther Nucl Med. 1954Mar;71(3):456-71.
发表于1952年文献
X线诊断与复位、治疗
4.Lauge-Hansen N. Fractures of the ankle. IV. Clinical use of genetic roentgendiagnosis and genetic reduction. AMA Arch Surg. 1952 Apr;64(4):488-500.
发表于1953年文献
介绍了类似“Pilon”骨折
5.Lauge-Hansen N. Fractures of the ankle. V. Pronation-dorsiflexion fracture. AMAArch Surg. 1953 Dec;67(6):813-20.
重点
1
旋前、旋后回顾
俯视两图:那只右足旋前?那只旋后?
后视:那只足旋前?那只旋后?
模特右脚:旋前还是旋后?
23号球员右脚:旋前还是旋后?
重点
2
Lauge-Hansen分型说明
Lauge-Hansen根据损伤时足和踝关节所处的位置(旋前、旋后)+外力作用踝关节的方向(外旋、内收、外展)为依据,把踝关节损伤分为旋前-外旋、旋后-外旋、旋前-外展、旋后-内收四个类别。外旋、外展、内收代表着踝关节所受的作用力方向,可以简单理解是距骨施以踝关节“始”作用力。
四个基本类别
旋前-外展(pronation abduction 缩写 P-A)
旋前-外旋(pronation external rotation 缩写P-E)
旋后-内收(supination adduction 缩写S-A)
旋后-外旋(supination external rotation 缩写S-E)
重点
3
作用力的方向?
旋前与旋后是受伤时,足所处的位置,下一步要知道踝穴里,距骨作用踝关节力的方向。旋后-内收、旋前-外展可以理解为距骨在踝穴内冠状面旋转,冠状面内旋和外旋,此时足处在旋前和旋后的位置。
旋后-内收和旋前-外展
冠状面距骨内旋和外旋
当踝关节处在旋前或旋后的位置,小腿或踝关节受到垂直或侧方外力,就会导致踝关节极度外展或内收。
旋前-外展受伤机制
旋后-内收受伤机制
旋前-外展受伤机制
(红袜球员左足)
最难以理解的是:旋转外力致伤机制
旋前或旋后位,内收和外展致伤机制容易理解。旋转外力致伤机制令人费解,其实多数的旋转致伤机制是发生在小腿。跌倒或坠落,身体向前倒下,身体的惯性带动小腿内旋,此时足的位置固定在旋前或旋后位,此时小腿内旋相对于距骨而言,就是距骨的外旋(参照物是胫骨),这就是“相对运动”,譬如:坐在行驶的火车上看窗外景色,此时看到的是景色后退(参照物是火车),而不是火车前行。
行驶火车内看窗外“后退”的景色
(参照物是火车)
足固定、小腿内旋
(如果参照物是胫骨)
距骨则是外旋运动
模特旋后位跌倒(右足)
相对胫骨内旋,距骨则是外旋
模特旋前位跌倒瞬间(左足)
相对胫骨内旋,距骨则是外旋
重点
4
踝关节骨折线基本类型
理解了足踝受伤时所处的外置和致伤力的方向,了解骨折的基本形态就比较容易,和其他骨折一样,无非就是间接暴力所致的骨折形态,多是撕脱骨折、螺旋骨折和撞击骨折(劈裂骨折)。
踝关节骨折常见形态
大名鼎鼎的Lauge-Hansen 分类!
1.旋后-内收型(SA)
足呈跖屈内收内翻位,内翻的距骨使踝关节外侧韧带紧张。
I°:外踝撕脱性骨折或外侧韧带损伤。
II°:外力继续作用,内踝受到内翻的距骨的挤压作用,造成内踝骨折。(特点:内踝骨折线倾向垂直)
Lauge-Hansen 分类:旋后-内收型
旋后-内收型(动画演示)
旋后-内收型II°
旋后-内收型II°
著名滑冰运动员踝关节骨折
骨折类型:旋后-内收型II°
2.旋后-外旋型(SE)
损伤时足呈跖屈内收内翻位,距骨外旋(胫骨内旋)。
I°:距骨外旋使腓骨受到向外、向后的应力,下胫腓前韧带损伤或韧带附着点撕脱性骨折,或者同时又骨间韧带损伤。
II°:外力继续作用,腓骨继续受到向外、向后的旋转应力,造成腓骨的螺旋性骨折。(特点:腓骨骨折线从后上向前下。并且多位于下胫腓联合部位。)
III°:外力继续作用,下胫腓联合后韧带紧张,造成下联合后韧带的断裂或后踝的撕脱骨折。
IV°:外力还继续,距骨旋转使三角韧带紧张,造成内踝的撕脱性骨折或者是三角韧带的断裂。
Lauge-Hansen 分类:旋后-外旋型
旋后-外旋型(动画演示)
旋后-外旋型III°
3.旋前-外旋型(PE)
受伤时,足处于旋前背伸外展位,距骨外旋。
I°:三角韧带紧张,造成三角韧带损伤或者是内踝撕脱性骨折。
II°:外力继续作用,距骨外旋造成下胫腓前韧带和骨间韧带损伤,或者韧带附着点撕脱性骨折。
III°:外力继续作用,腓骨受到向外向后的旋转应力,造成腓骨的螺旋性骨折(特点:腓骨由于足本身的位置,外旋力大,向上传导,骨折位于下联合上方,甚至可以达到腓骨颈部位-Maisonneuve骨折)。
IV°:外力继续作用,下胫腓后韧带紧张,造成下胫腓后韧带断裂或后踝撕脱骨折。
Lauge-Hansen 分类:旋前-外旋型
旋前-外旋型(动画演示)
旋前-外旋型IV°
旋前-外旋型
Maisonneuve骨折
4.旋前-外展型
受伤时足处于旋前位,距骨外展,三角韧带紧张
I°:内踝撕脱性骨折或三角韧带损伤。
II°:外力继续,外展的距骨造成下联合前后韧带同时紧张,断裂,或者韧带的撕脱性骨折,骨间韧带和骨间膜的撕裂。
III°:外力继续作用,距骨挤压腓骨,造成腓骨的短斜形骨折(特点:外侧有一蝶形小碎骨片,骨折线多位于下联合上或者在下联合部位)。
Lauge-Hansen 分类:旋前-外展型
旋前-外展型(动画演示)
旋前-外展型III°
(三角韧带损伤)
旋前-外展型III°
(内踝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