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拎得清,到哪都吃香

主播:赛男

这本书是由风靡亚洲的日本心灵励志畅销书作家佐佐木正悟所写。作者运用简单的心理学知识,分析了出现拖延症心理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运用40种小技巧,帮助读者巧妙应对“要做,却不想做”的拖延心理,提升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角色排序

很多时候,我们的效率低下、拖延症严重,都是由于角色不清带来的。比如,很多人在卧室里,怎么也不想办公或者学习,这是因为回家之后,你的角色天然就会切换到父亲母亲、妻子丈夫或者儿子的角色,这时候你没把自己定义成职员或者学生,所以做事分心,学不进去就非常正常了。

如果你不能意识到这一点,那结果就只能一味地跟自己怄气。

这种心理放在单位同样适用,很多人对于领导要求的工作,很快就能完成。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领导掌握着你的职场前景和部分收入;另一方面,是因为你的角色非常清晰:下属。在这种角色定位的驱使下,你会尽己所能,快速完成任务。但你稍微一回想,就能发现,当你的下属向你求助,或者请你帮忙做事时,你的行动意愿就可能大打折扣。

因此,想要把你觉得重要的事快速做好,最要紧的,就是做好角色排序。比如,如果你把“母亲”这个角色排在了优先位,那不用纠结,照顾孩子就是最重要的,其它角色的事情可以暂时放一放。这样,你才能果断对其它干扰因素说不。

 时间预测

作者曾为了提升效率,规定自己每天写某种文章1小时。刚开始,他也确实能够完成。但是日久之后,受其它工作干扰,他很难找出完整的一个小时来写作。这造成的后果是,行动意愿大幅下降。

一天,他发现,由于自己的精熟,他可能只用不到30分钟,就能写完稿子了,最快的时候,只用了9分钟。于是,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花在任何一项工作上的时间,都是动态变化的。

因此,他索性就把最短的9分钟,作为每天固定的写稿时间。结果,他无论什么时候行动,都能完成任务。

你一定也会有这种感觉,自己判断某项工作用时多久,结果做完之后,用时比预计短不少。因此,仅仅是改变一下你估算时间的习惯,就能在做事上,产生非常好的效果。另外,给自己宽松的时间,是拖延症滋生的温床。而给自己较短的时间,更能催动自己快快上手。自从规定自己每天写稿9分钟后,作者完成那项写作任务的平均用时,比以前少了将近20分钟。

③ 

警惕干劲十足

在竞技赛场上,很多选手因情绪太过高涨、干劲过分充足而不能正常发挥。在出版领域,不少写作者面对出书机会时,内心非常澎湃,结果稿子刚写了一点,就卡住了。“太想出书”的心态,成了他们写作路上的绊脚石。

其实,不管做任何事,放松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状态。比如,写书这项工作,它不是说把什么内容,都一股脑地塞进电脑里就行了,而是缓慢沉淀、逐项攻克的过程。即便是演讲和约会这种高感性活动,也需要你先安静下来,干劲太足,太想把所有流程都一次性完成,结果一定是得不偿失的。

除非干劲满满是你的日常,否则我们不要让干劲鼓胀得像个一戳就破的气球,不然遇到点障碍,情绪就会反噬你的行动力。相反,稍稍冷静的心情,却能让工作更顺利地完成。

心理学家发现,只有大脑处于既不过高,又不过低的紧张感中,才可以让人发挥出最佳状态。记住这个词:适度的紧张感。

 ④

别太相信未来的自己

“今天做不了就算了,好好休息一下,明天应该可以。”

“今天有人请客,就不节食了吧,明天继续减肥。”

“这个月又没存钱啊,没事,我下个月多存一倍。”

这种话,是不是常常浮现在你的脑海里呢?其实,这种形式的拖延,本质上源于对未来自我的期待,相信自己能在明天把今天的债还上,可结果呢?

到了第二天、下个月、下季度,你又会因为别的事打断计划,对不对?因为,眼前的“能被打断”,就已经预示了未来。比如说,你可以估计自己下个月要减重多少,但今天你的计划被别人的请客打断了,同样的道理,发生在下个月的许多细节,也是你无法预测到的。如果下个月请你吃饭的人更多了呢?

当下的“未完成”会给未来带去很多负担,加上一个个小意外的累积,很容易让我们不堪重负。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大多数“放弃”,就是这么来的。

明天的自己,会如同今天一样疲倦;明天的自己,会如同今天一样被时间追赶;明天的自己,会如同今天一样被各种意外打断。

不念过往,不期未来,你只需做好今天的自己。

总结一下,行为混乱的背后是心理混乱。如果我们看不到自己的角色排序,想同时充当多个角色,那什么也做不好。只有对时间紧张预测,缓用自己的干劲,事情才能一步步做成。千万别对未来的自己太自信,现在做不好,将来你同样做不好。活在当下,努力践行,才是我们应该遵循的成长之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