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者关注中国发展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罗尔夫·朗哈默尔(Rolf Langhammer)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十四五”规划注重自主创新发展。当前,地缘政治引发世界紧张局势不断升级。面对外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冲击,中国的创新战略非常注重自上而下的发展,这有利于释放个体创新的巨大潜能。成功的创新战略必须吸纳不同社会群体的聪明才智,将决策者的远见卓识发挥到最佳。
针对前沿科技领域的中欧合作问题,朗哈默尔提出,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中欧双方应凝聚共识,尤其是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例如,在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上,中欧如果可以就共同最低标准达成一致,将有助于中欧数字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比利时布勒哲尔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艾西亚·加西亚-埃雷罗(Alicia Garcia-Herrero)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的“十四五”规划令人印象深刻。“十四五”规划《建议》强调,中国将致力于自主创新的发展,并制定了2035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愿景。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人口老龄化等内部压力的挑战,中国若要达成目标,创新发展是唯一出路。
提振全球经济发展信心
中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十四五”规划将为世界经济注入活力。加西亚-埃雷罗认为,尽管存在贸易摩擦,但2019年的数据表明,中国的出口再次大幅增长。2019年,中国出口产品的全球市场份额再次上升至2015—2016年的水平。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出口产品的全球市场份额有所下降。当前,中国正在快速恢复其在全球市场的出口份额。这得益于中国成功控制住了疫情,制造业得以重启。同时,大多数其他主要经济体仍在努力解决复工复产问题,如美国和欧元区的出口仍处于低位状态,这客观上提升了中国出口产品的全球市场份额。
朗哈默尔认为,中欧应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绿色发展。首先,中国和欧洲应更好地协调双方在《巴黎协定》中的不同目标,并就相关问题进行协商对话,包括共同推进“二氧化碳负排放”的目标等。其次,中欧应在具体的关键“临界点”领域找到共同立场,如减少对北极地区资源的商业开采及北极西北航道的商业利用、严格执行《南极条约》中的相关条款等。这将成为双方促进全球经济绿色发展的明确信号。
德国文化评论家、亚洲问题专家和中西事务政治评论家裴德思(Thorsten J. Pattberg)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需要中国增强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在经济领域,“双循环”可促进中国扩大国内需求,并增进中国在食品、能源、医疗和技术等领域的自主性发展,这也要求中国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公司、银行、媒体、大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