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丁氏士嘉士一兄弟《续修家乘跋》旧文今译
译者絮语:
丁士嘉,生于顺治五年,是日照丁氏老四支长房长支丁泰长子,廪贡生,任济南府新泰县训导,崇祯新泰县名宦祠,著有《步奎楼》诗集。
丁士一,日照丁氏老四支长房三支即《丁氏家谱》主修丁峕的三子,康熙五十四年丙戌科三甲第八十三名进士,历任江西道监察御史,钦命巡视台湾,任福建按察使,升任江西布政使,为清代日照丁氏官品之极。
一
忆昔岁在壬子,先叔父主政公应当事之聘,修辑县志。
回首公元1672年冬天,我叔父丁峕接受日照知县杨士雄聘请,编辑撰述《日照县志》。
既竣厥事,因念国之有史,郡邑之有志,与家之有谱,虽巨细不同,而所以备考核而稽源流者,其义一也。
修辑《日照县志》这件牵动全县人心的大事,顺利完成,没有留下遗憾。我叔父丁峕考虑到,朝廷大清国的历史有史书记载,照邑文化渊源有《日照县志》记载,同家族创修家谱一样,虽然记载内容多少、详略不一样,但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可以用来考证核实,追踪其渊源支流脉络情况。
今邑志告成,吾家谱牒可缺然弗讲乎?遂谋之先君给谏公,深韪之。此家乘之所由作也。
如今,县志已圆满编修完成,记载丁氏家族繁衍传承的世系表谱,怎么可以存在缺陷不足,不加以注释说明呢?于是,他与我父亲、其大哥先君给谏公、即老四支长房长支丁泰商量,都认为非常不应该,应当修正那些谬误。丁氏家乘由此开始创修。
第作之有甚难焉者:侈阀阅之荣者失之陋,耀艺文之美者失之冗,抑且争相附托者失之诬,略于记载者失之私。
但是,创修过程中,也遇到许多难以解决的烦恼:如果从骄横有社会影响经济实力的人角度看,记载家族荣耀的情况,可能过于简单粗劣。
如果从喜欢炫耀书艺文采的人看来,记载家族的文献资料,可能过于繁琐多余。
作为初修者,对家族人物的作为人为地褒贬,或者争先恐后、互不相让地依附寄托有声望的族人,造成差错,都是欺骗的行为,。
对家族人物和资料该详细叙述的,人为省略或一笔带过,也都是自私的行为。
岂不诒大方之讥哉!吾家世业农,文献不足等于杞宋之无征,即始迁之祖讳,亦仅得之传闻。
难道不会受到家族和其他姓氏族人的嘲笑讽刺吗。丁氏家族自有世系记载以来,子孙即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文字记载很少,资料不足,不能证明祖先溯源情况,即便丁氏家族最先迁到日照祖先的名字,也仅仅是通过年长者记忆中的传说得知。
下此则世系莫考矣。兹谱也,尊其所出则系始始迁,而详其所亲则图始高祖。
祖先之前的世系则没有办法考证了。初修的这本丁氏家谱,尊重家族世系始自最初迁居日照之祖丁顺的说法,并且尽可能从丁氏高祖父丁良儒起,详细记述他的近亲世系繁衍情况。
昔苏氏之谱,其族也以味道始,曰:亲尽者不及,谱为亲作也。
过去,日照苏氏创修家谱,其家族也是从有亲近滋味的祖先起始记载。规定:既然关系密切的本家族人都来不及记载完整全面,那么,初次创修家谱主要先记载关系密切、传承信息清晰的本家族人情况,拿不准的其他情况待定。
至我族人或近而世居,或远而迁徙,若世次先后之伦虽尚未紊,但水木本源之亲无由知者,则分支附列之。
具体到丁氏族人,有的世世代代居住在日照县涛雒附近;有的因各种原因迁徙到异域他乡。
像世系次序先后尊卑长幼人伦等家族传承信息,虽然自身记载完整没有误差混乱,但是,像树木有根本渊源一样,这些家族的传承脉络暂时与日照丁氏已无法理清。
那么,在家谱中,只能分别单独设立分支记载,附在家谱中,不使这些家族信息遗失。
而远宗异派支属莫纪者,不与焉,示不敢私,亦不敢诬也。爵位嫡庶之类,即附载于各名之下,以省检阅。
至于姓氏相同血统很远的宗亲门户,凡没有记录属于哪个繁衍分支,暂不录入续修家谱。
以此表明,作为续修家谱的子孙,不敢有点滴私心,也不敢有丝毫故意记述不真实。
至于功名荣耀和妻生妾养等内容,就附录记载于各家族人名号的下面,便于寻找阅读。
世自为纂,人自为叙,不其备而不冗乎?至诰敕诗文宦迹行谊,概不他录,亦何其简而不陋邪。
对家族每一世系情况都进行归类编辑,对每个族人特别是男性都尽可能详细记述,难道不太劳累多余吗?
至于朝廷官府对族人的表彰命令称号、优秀族人的诗文作品、从政为官履历作为、家族排行尊卑义举善行等,一律不另行编辑记载在其他资料中,全部记载在这次续修的家谱中,这样就不会感到记载内容简单、续修粗糙了。
又恐世远则忘,族繁则涣也,后附家范数则。
又担心传承世代久远,家族繁衍世系情况,子孙容易淡忘;家族繁衍子孙众多,情感疏远,容易流散,因此,在家谱后面又附上几篇丁氏家规戒律。
自今伊始,虽百世之远,而本源可识,情谊相维,蒸尝燕会,皆有时而有节。
从此以后,即使丁氏家族能够传承百世那么久远,而族人繁衍传承的根脉源头一目了然,便于族人相互识别,族人间的亲情行谊规矩得到维持保留,族人每年秋冬两季祭祀、日常宴饮会聚等家族重大活动,都能按照统一的时辰和节气,各自虔诚、郑重操办。
然则兹谱也,一家之史存焉矣,讵止记世系存姓名已哉?
既然续修完成了这本家谱,丁氏家族的世系繁衍等情况就能够在世上留存传承,怎么能仅记载家庭世系、留存族人姓名就停止续修呢?
谱成,距今多年,子姓日以蕃,从弟士一续辑之,登诸剞劂,以垂永久,斯亦继述之一善端也。因备叙始末,以附于后。
完成初修家谱,距现在已经多年,丁氏子孙每天都在增多,我的叔伯弟弟丁士一在前辈的基础上,继续编辑完善这本家谱。记载争议分歧,辩伪存真,反复雕辞琢句,期望记载的内容永久流传,这也是继承遵循家族传统习俗的一个很好的开头。
因此,我详细讲述丁氏家族初修和续修家谱的来龙去脉,附录在这本家谱中,以便后世族人了解原委。
康熙四十六年岁次丁亥孟冬之吉 六世孙士嘉谨识
康熙四十六年,阴历丁亥年,即公元1707年阴历十月吉祥时辰,
日照丁氏六世丁士嘉敬重记述。
先大人集家谱成,小子士一仅数龄,粗晓句读,问以序谱之意,茫如也。
我父亲创修完成丁氏家谱的时候,士一作为晚辈,仅仅几岁,粗浅地懂得文章句子长短和标点符号划分,当长辈问我续修家谱的意图时,我茫然不知如何回答。
迄今阅三十余年,族姓日繁衍,子复有子,孙且有孙,按谱追溯,庶不至忘所自欤。
从那时到今天,翻阅浏览家谱已经三十余年,丁氏家庭每天都在增丁添口,人丁兴旺,儿子又有了幼子,孙子也都有了孙辈,子孙满堂。按照留存的家谱记载,追踪查找各自的开枝散叶世系渊源,大概就不至于忘了祖宗根脉。
但谱系愈增,情意便减,虽未能遽如序所云“揖于庭疑为他客,遇诸途等之路人”,而支分派远,亲者日以疏,疏者不复亲。
但是,家谱世系越增加越多,族人之间情感密切程度便会衰减,虽然尚未急速衰减到如初修家谱序言中所谓的“相互之间在自家厅堂内行礼打招呼,还以为是他乡来的客人拉扯谦让。很多家族成员在旅途中相遇,不知是同族子孙,视同陌生路人,未尽子孙之孝,未行同族之礼”,可是,家族分支越来越细,同族血脉越来越远,本来关系密切的近支本家族人,情感联系也逐渐疏远,本来联系不多关系一般的本家族人,更是不像一家人。
小子士一且滋惧焉!不揣固陋,略为增辑,授之攻木氏。
我越来越担忧这种情形持续下去,因此,我不再权衡自己能力水平浅陋是否担此大任,决定对现有家谱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并刻版印刷传承。
一披对间,水木有怀,子姓虽错处,俨然昔日之望衡对宇也。
一件衣服有相对的领襟,水流树木也有胸膛环抱,众多的子孙虽然分散聚住各处,但有了家谱文化的记载传承,增强凝聚力,就会像过去那样比邻而居、相守相望。
揆诸先大人序谱之意,或少有合乎?至若贤不肖,列其各氏同兹谱者,必且耳而目之,吁可镜矣夫!
我揣测父亲和其他长辈们续修家谱的这些意图想法,有多少与其符合呢?至于表现好与不好的子孙情形,在家谱中分别列支记载,各家族人耳闻目睹,自有是非分辨,并作为镜子,警示鼓励子孙后人,弘扬正气。
康熙四十七年岁次戊子仲秋之吉 六世孙士一谨识
康熙四十七年,阴历戊子年秋天,即公元1708年阴历八月吉祥时辰
日照丁氏六世丁士一敬重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