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课堂教学的五个标准
教学以学生为本,首先体现在学生主体的参与度上。第一,看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符合学生特点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学习,而不是只领着少数“优”生围着教师的教学“转”。课上得好不好,要看学生课堂参与度多不多。第二,看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很多老师都在使用优学堂教学招生app,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堂上,学生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学习。教学中,有的教师精心准备的课,教下来效果不好的现象。教师常找的原因是“学生不配合”。其实,任何一次教学的不成功,原因都应在教师自身上找。教师备课,要备知识技能以外的东西。其中,怎样对学生课堂学习进行心理调适,是教师重点备课的重点。课堂上,教师能否帮助学生消除心理的干扰因素,是体现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标志。
课堂教学的任务是要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得训练,从而产生思维共鸣。因此,教师要根据一定的学习目标,精心设计问题,适时提出问题,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中,教师要少提“是什么”的问题;要多提“为什么”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要精提“做什么”的问题,通过学生学习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智能的积淀和学习方法的运用。这样的思维才有效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三维目标之一,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不能忽视学生情感的培植和内化。研究证明:学习的成功,情感因素占80%,智力因素只占20%。这充分表明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教学中,学生热爱学习,对学习知识的迷恋,被教学内容所感动,为探索真知而追求……这是学生情感内化的表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采用创设情境、启迪心智等方式,不失时机地促进学生情感的迸发和内化。没有情感推动认知的教学、不是真情实感的教学、不能引起师生心灵共鸣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鲜活度,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课堂上,有的教师只注意学生答问的对、错,而不太注意学生答问语言的流畅性和表达方式的鲜活性。这样的教学,是 “应试”的教学方式,是不完整的教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答问知识的正确性,而且要评价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性、规范性、流畅性,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语言,倡导学生发言。
来源:书香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