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觉得活着没意思,又不敢自杀。”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全文约需8分钟

“我总觉得活着没意思,又不敢自杀”

文/晏凌羊

01

有个咨询者跟我聊过两次,最近又给我发了一条信息过来:

“不瞒你说,羊姐,我现在虽然有家庭有老公孩子,还算过得下去,但是我还是经常觉得活着没意义。我现在还会经常后悔生了孩子们,因为自己心里都整天焦虑,以至于不能给他们好的陪伴和好的起点,自责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受苦,怕他们经历我所经历过过苦。我每天都是这样一点一点熬过来的,太痛苦,就是活一天算一天,感觉世界没温暖、没什么值得留恋,希望只剩刺骨的寒冷和绝望。缺爱的孩子太苦,真的感觉活不下去,又不敢自杀。我是不是太悲观了?”

我的回复:或者,你需要去找找心理医生。几次沟通,让我感觉,你的时间精力一直花在与人缠斗上,而不是自我身上。幸福是向内行走,寻找自我。找到了,再与他人产生链接。别人再优秀,那都是属于别人的。你要创造的,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可是,当你把重心放在别人身上 你自我创造能力就弱了,我认为,这才是你不满现状、觉得啥都没意思的源头。

我一直觉得,人生的意义感,只能自己去寻找。

在这里,我想讲讲我爸妈。

早些时候,我爸妈回云南老家去了。

他们畅想着这样一种幸福的晚年生活:儿女各自都过得还不错,不需要他们帮忙煮饭、洗衣服、带孩子。他们在老家生活,适应当地的气候,还能跟老朋友经常聚聚……日子一定能过得优哉游哉。

可是,回去不到两个月,我爸妈就给我发微信:我想儿女、孙子女们想得快要疯了。

我回答:我理解你的心情,但请你们找点事情做做,不要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晚辈身上。

说了之后,我又觉得这完全是白说。

他们是想给我发出一个信号,让我说出这句话:“那你们就过来帮我做家务、带孩子吧。”

后来,他们还是来了,这回没有再闹着要回去,也没有再像之前那般,拼命拿着我“作”了。

想当初,我妈除了睡觉时间,其他时间她嘴巴一刻也不能闲着,不停在指责家人。你胆敢反抗,顶她一句,她立马罢工,每天躺在床上,然后得意地欣赏着离了她,你的生活有多狼狈、多可怜。

跟我父母住在一起,其实我也没问题的,问题就在于:他们非得通过干涉你、作天作地的方式刷自我的存在感、引起你的注意。

我甚至认为,他们骨子里就喜欢那种剑拔弩张的关系和氛围,就喜欢和家人开战,因为这能带给他们强烈的刺激,让他们产生“我没有麻木,我在活着”的感觉。

和谐的家庭氛围就像白开水一样,给不到他们这种刺激。可问题是,我不喜欢这样的刺激。能带给我强烈刺激的东西(比如事业),在家庭之外。

家庭是我修养身心的地方,我不愿意陪他们在家里表演苦情剧,把家庭变成战场。

我跟我妈关系最差的时候,彼此半个月互不联系。

这次她再来,我感觉到我们的关系大大缓和。她有时候会拿着筋膜枪给我按摩一下我自己按不到的肩背……我以前有点抗拒和她有肢体接触,现在居然不了。

就这样,我通过反抗、回击,确立了自己的边界。现在,我们总算能相处得比较和谐了。

因此,对于那些与父母关系不大好的人,我有这样一个建议:跟任何人相处,都不要惧怕冲突。有时候,冲突是确立彼此的原则、底线、疆界的方式。确立好了彼此的边界,你们才有和谐相处的可能。

02

跟我爸妈的冲突以及和解,让我想到一个问题:一个人当如何过好晚年?

以前我和我妈一起去逛街,路上遇到一个做香包卖的百岁老人。

我妈的第一反应是:“好可怜啊,这么大年纪还得出来挣钱,她的儿女应该很不孝顺。”

而我的第一反应是:“这老太太好棒啊,生命力也旺盛,都一百岁了依然不愿意与人群和社会脱节。”

我觉得人家老太太挺幸福的,至少比我妈幸福。

能自己亲手创造幸福感、意义感的人,肯定比那些依赖他人才能获得这些的人幸福。

我给我爸妈在老家买好了养老房,可为何他们都在老家待不住呢?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他们没事做。

养老这事儿,不仅仅是有钱花就可以的,还得“有事做”。

只可惜,大部分儿女只能解决父母有没有钱花的问题,没法解决他们“有事做”的问题。

兴趣爱好、朋友、工作等等,都可以解决你“有事做”的问题,而这些只能靠你自己。

我曾经想过,在老家给我爸妈开间杂货店,不求赚钱,只求他们“有事做”后,不把注意力都放在我们身上。

但是,我爸妈一听就否决了,他们觉得自己一把年纪了还得出去工作很丢儿女的脸(实际上实他们自己怕丢脸),而无比害怕跟外人打交道的我妈更是激烈反对。

到头来,我发现他们最大的乐趣就是和晚辈住在一起,为晚辈提供家务和带孩子服务,这能让他们产生意义感。

03

人类最难解决的不是生存问题,而是无聊问题。

整个疫情期间,伺候小孩的吃喝拉撒睡倒还好,但是,你好难解决他们的无聊问题。

孩子们一感到无聊,就折腾得你就啥也干不了。

我父母的衣食住行问题很好解决,但是,你没办法解决他们的无聊问题。

他们一无聊,必定就要来“作”你。

在老家期间,我爸妈说想回农村老家去,养牛、喂鸡。

我说,你们想去,那就去。

但是,我深知:以他们的脾性,他们只有在做决定的那一刻感到亢奋,在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的途中才能感到快乐。

一旦抵达,一旦目的地变成常驻地,新的无聊便会产生,他们的心灵照样不得安宁。

现在,守在儿女身边,他们有点事情做,加之我的反抗让他们知道过去那么干涉我、贬低和打压我是不对的……所以,他们总算没那么“作”了。

在我看来,人的衣食住行需求是很容易被满足的,人类一大部分痛苦都源自无聊问题很难解决。

叔本华早就揭示了这一真谛:“人生是痛苦与无聊之间的钟摆,得不到是痛苦,得到了是无聊。”

很少有人能打破这个循环,大家都不过是程度有别:有的人的钟摆大,有的人钟摆小。

钟摆越大,快乐越持久。

小孩自控能力差,他们的快乐钟摆比较小;像我父母那样的老年人,因为心理有点轻微的问题,他们的快乐钟摆也比较小。

如何让钟摆尽可能变大一些?这考验的是“人和自我相处的能力”。

可是,从小我们会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却没有人教我们“该如何和自己相处”

明明这一课也很重要的。

04

曾经,有个找我做咨询的朋友问我:我每天觉得很无聊,觉得活着没意思,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我回答她:人生的意义,不是在于赚多少钱,追求多少成功,因为这些都是无止境的。

人生的幸福来自哪里?来自ko掉问题,而不是让问题ko掉你。

你解决了问题,驯服了别人(这里的驯服,非贬义),这个过程更能带给你幸福感,甚至比赚到多少钱、获得多少成功更幸福。

人生意义不在于遇不到麻烦,而是解决掉麻烦。

有些麻烦,你解决起来太麻烦,投入产出比太低,那就避开(开掉员工、与伴侣离婚)。

有些麻烦,则是打地鼠游戏,解决它的过程本身就能给你带来收益。

类似的观点,我在之前的公号文中也写过,今天刚好讲到了“人生意义感”的问题,我想再次分享给大家:

幸福的真谛,对每个人都不一样。对我而言,幸福的真谛就是,不停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在解决的问题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我从来不认为,幸福就是享福。

人活这一辈子,福是很少的,苦才是常态。

幸福就是海面上的浪花,是平地而起的高峰,是夜空中绽放的烟花,它们都不是常见的。浩瀚的海洋、宽广的平地、漆黑的长夜才是人生常态。

人生苦短,众生皆苦。苦,才是正常的。它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帮助你确认:什么才是甜,什么才是幸福的感觉。就像黑是为了衬托白,坏是好的参照物。

人是一种活在别处的动物,任何一种日子过久了,人都会厌倦。因为人所追求的,都是自己不常有的。叔本华早就说过,得不到痛苦,得到了无聊。

也就是说,你只有走在“痛苦”和“无聊”的路上,只有处于“得不到”和“得到了”那个区间,才会感受到短暂的幸福。

人活一辈子,为的不是一直站在浪尖上,一直站在高峰顶,一直看着烟花开,而是站过浪尖、攀过峰顶、看过烟花开的经历。

如果你也爬过山,也会对此感受深刻:攀登到顶那一刻,你是最幸福的。在峰顶呆久了,你只会觉得无聊。攀登带给你的幸福,更多是在路上。

换而言之,人活的,只是一场“经过”,不是什么“抵达”。

就像是玩打地鼠游戏一样,让你感受到乐趣的,不是机器坏了,地鼠不再冒出头来,而是:你看到一个地鼠,就打掉一个。

想通了这一点之后,我觉得所谓幸福的真谛,根本不是坐在功劳簿上享福,而是在遇到难题、困境和挫折之后,努力解决它。

你可以把目标、困难都当成是一座又一座的山峰。某个山峰,你爬上去了,再下来。见到另一个,你再爬上去,再下来。能让你感到有幸福感的,正是你曾经攀爬过它,而是不是永久呆在某个峰顶。

你也可以把上天当成是一个老师,TA每天的任务就是给你发一张又一张的考卷,一日不肯缺席。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也不难发现这一点:这世界上根本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问题和困难永远存在,只是换了不同的方式。旧的刚去了,新的又来,它们总是一个又一个的冒出来,像是考验,也像是礼物。

能想通这一点的,最后会成为学霸。
想不通的,就会抗拒这些考卷,终日牢骚满腹,最后变成学渣。

想要过得幸福,你必须要积极参与这场游戏,并在解题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永远不要觉得自己达成什么样的愿望,你就幸福了。不是的,幸福不在远方,就在脚下。

不管身处怎样的情境,活在当下、善待当下的自己、保持向上攀登的姿态,就是幸福本福。

这就是我认为的,幸福的真谛。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一点碎碎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