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早读”利大于弊,为什么建议取消?学校教育不该向家长妥协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晨读的由来,正是因为早晨的时光,是大脑经过一晚深入睡眠后格外清醒,亦没有杂念与束缚,更容易记住所读的内容。

科学研究发现,人们的大脑的清醒度在早晨是最高的。晨读,不仅会激发大脑皮层兴奋起来,让记忆力达到顶峰值,而且因为专注而提高朗读效果。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自古以来,晨读也经成为读书人墨守成规的惯例,大家都认为,早读时间,才是一天中的黄金学习时间。

对于居家过日子的人们来说,早晨起床必做的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对于在校学习的中小学生来说,踏进校门坐在教室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早读!

早读课,无论在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无论在小学还是中学,都是学生每天必上也是最先上的一课。

什么声音最好听?唯有那朗朗读书声。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可以调整自我,以最好的状态开展当天的学习,同时也激发学习兴趣。朗读更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的阅读活动。

就在几天前,网络上沸沸扬扬传出,家长呼吁取消中小学生的早读课,不少地方确实已经雷厉风行地说取消就取消了。取消早读主要有三个理由:

其一,推出“课后延时服务”的初衷,就是考虑到家长下班时间比孩子放学晚,无法到点接孩子。

如今又有家长提出要取消早读,同样是兼顾不了孩子,因为早读课的时间过早,不仅孩子早早起床影响睡眠,而且家长还要专为送孩子上学辛苦奔波一趟。上班还有996呢,为什么上学就能随心所欲?

只有取消早读,孩子上学时间才能与家长上班时间同步,家长在上班的同时随便送孩子就可以一步到位。

其二,有家长提出如今的孩子通常启动“夜猫子”学习模式睡得晚起得早,睡眠时间远远不够。可以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呀!

不仅影响体格和神经的发育,以致于会引起免疫、内分泌系统混乱,注意力、记忆力、自控力下降,甚至导致身体肥胖;而且早读课上无法注意力集中,学习效率很低。

与其这样低效率早读,倒不如保证学生睡眠充足,如此一来,取消早读倒是百利而一害的做法。

其三,早读课太早,影响中小学生正常吃早餐。常言道:早餐要吃好,中餐要吃饱。不少孩子为了多睡几分钟,宁愿不吃早餐,而匆匆赶去上早读课,更谈不上吃好了。(习惯不就成自然了吗?更何况这只是少数现象

这样做有点本末倒置,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连早餐都顾不上吃,上早读课又有什么意义?这样看来,又是取消早读,中小学生才能吃好早餐了。

这三点理由,都是家长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出来的结果。为了孩子能赶上早读课,天刚蒙蒙亮家长就得起床为孩子准备早点,值班老师也要老早赶到教室。

综合家长、学生、老师三方因素,为了一个“早读”,大家连基本的休息权都得不到保障。看来所有的“减负”,都不如取消早读课能让人感到轻松、放松。

以上都是顺着家长呼吁取消早读的意思,顺藤摸瓜总结出来的,看似很有道理,理应获得大力支持。但做为一线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可不这么认为,从教学角度来看,她是坚决反对取消早读的,原因很简单:

首先,早读课是学生对语文、英语等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伸,他们在早读的同时,既可以预习、巩固、拓展课内知识,又可以丰富课外知识。

其次,早读是以诵读、朗读的形式,带着感情色彩放声朗读的过程中,还能品味文章的思想、意境、背景,以及作者的出发点,想要表达的情感等,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美好体验。

再次,中考高考改革后,一方面对语文、英语的要求更高,单是要求中小学生背诵的诗文,就有200多篇;另一方面对语文运用能力也变得灵活,并且触及到所有考试科目。

学生只有重视早读,在不断朗读文章过程中积累词汇量,提升认识和感悟,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熟能生巧的效果。

最后,早读课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提高作文水平和英语听说能力。

早读,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有别于一般意义上阅读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早读课的同学,能够日积月累许多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经典美文。不管对于语文还是英语,在写作水平方面,都是大有裨益。

只在学生们集中在教室里完成,才能更有助于培养专注力、力争上游的上进心、提高学习效率等。

个人观点:

教育改革这么多年,好的一面确实数不胜数,比如素质教育从刚开始的被抵触,到如今已经深入人心,每个孩子除了考试分数外,都有“两把刷子”在身。

不过在某些方面,倒是学校教育在一步一步向家庭教育妥协。比如:家长抱怨孩子的作业太多陪写作业太难,那么学校教育就不让作业带出校门。

再比如:个别“体罚”过度现象,引起所有家长不适,如今孩子少个个都是宝贝疙瘩,这都能理解。但剥夺老师的“惩戒权”就不理解了,跪着的老师永远教不出站着的学生。

再比如:“缩短中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还没有执行多久,家长又抱怨“上班、接孩子”有冲突,现又急吼吼地推出“课后延时服务”。

如此一味的迁就家长,也未必能迎合所有家长。学校教育,应该有自己的坚持和态度。学习文化知识,首先要有吃苦精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若是轻轻松松就能学有所成,这就不叫成长、蜕变。

家校共育被提出日程上来,不少家长仰仗着自己略懂教育,对老师的教学水平指指点点,不是这里做得不对,就是哪里做得不够好,对老师一派颐指气使的态度,这哪有尊师重道的样子?

就连孩子在学校与同学起冲突,有些家长都会命令甚至威胁老师必须给个交代。

这种不懂得界限的家庭教育,不仅干扰了学校教育,而且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正确三观形成。

孩子的教育,虽然家庭教育摆在第一位,在树德育人这方面,家庭教育是骨干;但在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应对竞争激烈的升学考试,家长还是放心交给学校教育。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孩子在学校发生的事,还是得把握分寸,懂得界限,放手交给老师去管好了。至于品质、德育方面,家长就得多花了心思,重视正确引导了。

像“早读”、“家庭作业”类的,学校方面更有决定权,不必事事都考虑家长方便与否以及体验感受。只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站稳自己的立场,然后共同寻找平衡点,不以妥协、越界为前提,才能真正做到家校共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