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皮醒思录(一百一十九)
转:家长百事答
山有高度,则登者少;
人有高度,则扰者稀;
往往炫耀观众者,非己有能,是高度低。
能行动,眼前的荆棘会逐渐清晰成为路;
不能行动,那幻想的路只能止于摇摆最后成为踌躇;
生活,总是问题不断;
感受,总是瞬息万变;
如何将生活变容易?
能敛的,行于内敛;能柔的,待以温柔。
用力过猛的事往往都不会成,因为其行为的属性就是虎头蛇尾;
沉着冷静的事往往都能做好,因为其行为的属性就是按部就班;
大部分的性格问题,都是能力缺乏问题。一直不能改变性格,只是一直不肯死磕自己。so,莫怪老天偏颇,只是自甘逃避。
让别人欢天喜地的去做对的事,就是布施;让自己开心愉悦的去做对的事,就是修行。
商业的秘密是上有价值下有结构;
人生的秘密是上有信仰下有规则;
没有结构之外的价值;
也没有规则之外的信仰;
遇事追求“即刻痛快”是七情在做主,是匹夫之欲;
遇事追求“减少阻力”是性理在做主,是智者之思。
何为开智?极目清透,无迷惘,无昏沉。时时知当为,遇事知不当为。
一生用来拼,会疼但有机会赢;
一生用来逃,会输但不那么疼;
选哪个?
估计大多数人会选前者,但真实的人生里,更多人选的都是:逃一会,歇歇,再接着逃。为何人的所思所行反差极大呢?
一、不知未来则重当下利弊,于是逃;二、无理性建设则败于情绪,于是逃。综合一个字:迷。
如果仅仅把充实当标准,那么人只能是个不得闲的工具,那过程叫使用;
能将收获和认同当标准,人才是个有分辨和成长的生命,那过程叫人生。
若说“慈母多败儿”,那么也可以说“严母多病儿”,严酷打压下有几个孩子不自卑不病态呢?脱离规律谈育子,怎么做都是错的;依托规律育子,则严慈有度,皆大欢喜。就育子而言,任何非左即右的言论对人都是误导,唯有“有同有和、有肯定有规则”的中道才是正道。
智慧的作用不是让人扎刺不疼,而是让人不扎刺。于行为,是知止;于育子,是前置引导和仪式感规则;于价值,是正。
世间总会有与正念相悖的事,避不开的要努力求同,避得开的要决心闪避。而这两者的核心都是个“勇”字。
对的事频扰乱,就叫匹夫之义;
错的事乱可怜,就叫妇人之仁;
用眼前看未来,依据的是现象,看到的也是现象,于是高了就因幻想而浮躁,低了就因沮丧而繁乱,都靠不住;
用未来看眼前,依据的是本质,看到的也是本质,于是高处就因愿力而欣喜,低处就因认同而踏实,都能心安。
人的行为触发有两个阀门,一个是即刻感受,即是七情,是念;一个是思考分析,即是性理,是觉。前者是先天配发的,于是迅速;后者是后天培养的,于是缓慢。所以大部分人做很多行为都没道理可言,因为只是一瞬的感受定的。真正能够思考决定、筹划安排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佛法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就像“人们都知道有钱好,却不知道钱从哪来”一样;人们都知道心如止水好,却不知如何做到;人们也都知道争分夺秒好,却不知从哪入手。因为想做只是念头,而怎么做、做什么却是智慧。这智慧从哪里来呢?行为。念头积聚到一定程度生成行为,行为投入到一定程度生成智慧,智慧再去认同和调整念头。如此,便是知行合一。
在人的自律能力建立起来之前,放纵经验是对自律的削弱,自控经验是对自律的提升。奖罚制度让人体会到“放纵会被罚、纠结很痛苦”,却不能阻止人放纵。而许可制度既能让人体会到“心不乱”,又能让人体会到“可控的安定”。所以育子时,尽量给孩子明理的许可,而不是浑噩的奖罚。
当找到了喜滋滋的不想睡觉的人生,才知道活法有多种,也才知道原来还有那么多有意思的世界在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