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阅读的窍门

主题阅读是近些年来比较热的一种阅读方式。在一段时间里,就某一主题选择系列书籍进行研读,以求对这一领域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是主题阅读的要义所在。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该如何去做,才能让主题阅读有更好的成效呢?

最近阅读《秒懂力》,作者唐文对书的局限性作了一番分析。他认为,书存在着先天性的不足,对于绝大多数书来说,其主体部分都是文字,如果书不是有排版的限制需要转行,把一本书的文字拉开,就是一条长长的线。阅读的过程,就是沿着这样的一条长线前行的过程,这就决定了书表述信息的方式是线性的。但人的思维是立体化,网络化,结构化的。因此书传递信息的方式与人的思维结构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如果你要想把书上的知识转变为能影响行为的动力,就需要跨越这条鸿沟。

跨越鸿沟的方式,就是要让书本呈现给我们的知识结构化,通过结构化让其符合人的思维习惯。那么具体该如何去做呢?

唐文认为,主题阅读就是让所学领域知识结构化、立体化、网络化的有效途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着力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了解所要研究主题的架构。

如果你准备用一段时间来了解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你应该先看一本权威的百科全书的相关词条,这个词条里,会有几千字就浓缩住这个领域的精华,最重要的是,权威的专家会为你呈现一个清晰的大架构,让你能看出这些概念,要害问题,命题等等彼此之间的联系。一但大的架构建立起来的,哪些具体的知识在架构中的什么位置上,就能很方便地知晓。这就如盖房子,一旦主要的架构确定,再有新的细节,你可以非常容易地快速定位这个细节在整个架构中的哪一个位置,应该怎样合理地纳入到主架构中去。

在此基础上,你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就这一领域的某一个专题,梳理出一个子架构,以及理清子架构在母架构中的位置。

其次,通过时间轴了解该主题的纵向大图景。

每一个主题都有非常多的书籍可以读,而且那些专业的书籍不仅写得厚重,而且晦涩难懂,就连其中一些名家的传记,往往一些也有好几百页,如果你一本本读下去,能否读完另当别论,即使读完了,可能最后依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得到了很多细枝末节的信息,但却未能抓住所要研究的主题的关键。

在建立了所要讨论主题的架构之后,你不要急着找书来读,而是要找寻有关这一主题历史演变的时间轴,从这种时间轴上去阅读丰富的信息。作者以苹果公司为例对此作了说明。

路透社曾对苹果公司做过详细研究,把公司从最初成立到现在的整个演变用了一张图表呈现了出来。从这张图上你可以看出,1997年乔布重新回到苹果之后,短期内他无法马上改变苹果的技术,于是采用新瓶装老酒的方式,把MAC重新做了包装推向市场。真正拯救苹果的是iPod,但是把股价推向巅峰的是互联网在苹果产品的渗入,All-in-one和互联网生态建设让苹果从一个本来濒临倒闭的企业焕发生机,一举成为全球商圈耀眼的明星。有了这张时间轴,苹果发展的重要大节点、苹果发展和乔布斯本人的重大问题等都能看得非常清晰,在此基础上,你再去读如《乔布斯传》等书籍,就能很快知道脉络和重点在哪里,快速地吸收其中的内容了。

第三,通过截面图看该主题的横向图景。

在同一个时刻,有很多人分别从不同的各方向从事某一领域的研究,他们的切入点不同、研究所依据的理论不一样、研究的路径、采取的方法也存在差异,但却都在某些层面上取得了成功。就像当下的人工智能,就有多重理论模型和探索的方向。

如果我们选取一个较小的时段,将这一时段该主题相应的研究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和分析,然后对不同时间段的变化进行跟踪研究,你就会很容易发现,在这一主题下,某些研究的声音越来越红亮,研究的方向和成果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可,而另外一些研究,更开始的时候声势浩大,没过多久就逐渐消退甚至销声匿迹了。这对我们从横向的层面来把握所研究主题的大图景是非常有益的。

先建立所研究主题的架构,然后在从纵向、横向两个维度进行大图景的分析,在整体把握了该领域的基本状况后,在根据需要选择相关的书籍进行针对性的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快速获取相关的知识和信息,还很容易将所学的这些纳进你自己的思想体系,变成真正能改变你的行为的能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