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抄一部经书能赚多少钱?
社会局势的改变,往往会催生一些新的行业,形成一种新的就业模式。
比如古代的职业抄经人——经生。
在印刷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以替人抄写文字为谋生手段的佣书人很常见,但专职抄经者是从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时出现的。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人们将一切理想和希望寄托于宗教,对佛经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抄经已不仅限于和尚,经生应运而生。
唐代盛行抄经风,官方有专门的楷书手抄经,遇到重大项目时,还会临时招募大量擅长书法的抄经生。
职业抄经生的工作繁忙而枯燥,一部经书要按照固定的形式、纸张抄写数十本,书写完毕,由官府的校对人员校对三遍,接着由佛寺的高僧校阅三遍,再由监管官员签名,最后才由官方的装潢手装裱,藏于内府或发放给各大寺院作为民间抄写的范本。
▲ 唐《佛说大药善巧方便经·卷上》
▲ 唐《佛说大药善巧方便经·卷上》
▲ 唐《金刚经》
▲ 唐《金刚经》
专职经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抄经时用的小楷字体,被称为“抄经体”。抄经体一度被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嗤之以鼻,但这并不能掩盖它的艺术光芒。
▲ 钟绍京《灵飞经》
▲ 钟绍京《灵飞经》
▲ (传)钟绍京《转轮王经》
▲ (传)钟绍京《转轮王经》
▲ 赵孟頫《高上大洞玉经》
▲ 赵孟頫《高上大洞玉经》
▲ 文徵明《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 文徵明《心经》
吐蕃占领敦煌后,大量的吐蕃移民来到敦煌,吐蕃人在抄写藏文经文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吐蕃人成为敦煌抄经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抄经的收入看似颇丰,抄经的过程却有诸多约束。
抄经生不仅要具备熟练的书写能力,更要有一颗对佛祖虔诚的心,在抄经之前不能喝酒、不可杀生,不得有任何对佛祖不敬的行为。
抄经的底本,先由抄经负责人从寺院借出,经书底本出寺前要写下借据,作为抄经工作完成后归还底本的凭据。
抄经负责人会根据抄经任务的总量,考量抄经生人数、抄经生个人的抄写速度来分配抄经工作量,并将抄经生工作量等级造册,以作为支付抄经生报酬的依据。
▲ 唐《法华经陀罗尼品》
官方组织的抄经,费用通常由官方支付,事先根据抄经的工作量进行费用预算,主要包括抄经生的口粮、酬劳、笔墨纸砚等费用。
在抄经纸张分配上也有严格的规定,先由相关人员将每卷佛经所需纸张数目登记造册,抄经生按照簿册上的清单一次性全部领取。要求抄经生妥善保管领取的纸张,避免浪费,禁止私下出售,如发现以高价出售纸张,会逮捕抄经生的亲属陪他一起坐牢。
在抄写经文的过程中,如出现错字、漏字、衍字、错行等情况,需要拿出错的纸到纸张领取处重新兑换新纸,纸张管理人员会在佛经页面上写上“兑”字,以表示该页经文报废,同时会在领纸人的姓名下方用小字注明新领取纸张或者兑换纸张的数目,以备核查。
为了保障抄经进度和质量,官府和寺院在选派抄经生抄写经卷期间,要求抄经生抵押部分家产,这不仅是为防止抄经生因个人原因导致写经工作无法如期完成,也是防范抄经生贪污写经纸张的一种措施。
抄经工作严肃而缜密,对抄经纸张要求严格,纸张不但要规整,同时还要纸面干净无破损,如纸张质量差、沾了鸟粪、书写墨汁颜色较淡、字体不工整、经文错误重复缺失等原因都会导致纸张报废,因此在实际抄写经文过程中,纸张的损耗是很大的。
▲ 唐《法华经·卷三》
每卷经文抄写完毕后,经卷后有抄写人署名,一校、二校、甚至三校、四校者署名。
随着抄经事业的兴盛,抄经工作量越来越大,使得一些职业抄经人为了获得报酬而追求数量不顾质量,这就形成了抄经生与校经生之间的矛盾,敦煌文献中的经文题记中还留下了抄经生咒骂校经生校对苛刻的记载。
即便如此苛刻,却仍有很多人加入到职业抄经的队伍中。除了信仰,更关系到生存大计。
这里有一份出自敦煌的文书,记录了敦煌大富商粟特人康秀华向为其抄写《大般若经》的张炫和尚付的报酬,包括银盘子、麦子、粟米和胡粉(出自西域的一种高级化妆品,也是绘制石窟壁画用的珍贵颜料)按照当时的物价换算,差不多等于3000斤粮食。
按照文字计算,《大般若经》共六百卷,有480万字,如果日书万字,那么480万字的经书,一个人一年零四个月就写完了,根据古人用毛笔的纯熟程度,熟练的抄经手一小时写一千甚至更多字也没问题,如果豁出去,昼夜抄写两万字也并非不可能。
但从实际来说,休息和生病等因素也不可避免,刨除这些因素,减去20天,按照日抄一万字计算,每天的工资是7斤粮食,当时的人均粮食年据有量为1000斤,至少能抵三个农民的收入。
这是付给普通抄经手的报酬,如果是名气大的抄经手,一年的收入远不止这些。
比如《魏书·刘芳传》记载的北魏人刘芳,“常为诸僧佣写经、论,笔迹称善,卷直以一缣,岁中能入百余匹,则侔于谷四百余斛。如此数十年,赖以颇振”。
刘芳抄一卷经值一匹绢,一年能收入一百多匹绢,相当于四千多斤粮食。刘芳的收入肯定是抄经人群中拔高的,但靠专职抄经养活一家人也是没有问题的。
专职经生收入不少,一般水平的经生收入相当于两户人家的收入,刘芳级别的又可相当于三个普通经生的收入。
这些经卷上的字迹,一笔一划,纤毫不乱,倾注了抄经人的虔诚与崇拜,传播佛教的同时更有所获得,也算是来自信仰的馈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