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是对愚昧与狂妄的惩罚

现代人越来越焦虑,焦虑的原因当然很多,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理由和无奈,但归根到底,是源于人类无知愚昧而又执迷狂妄的灵魂。

所有的焦虑,都是人自己的愚昧选择,有什么可抱怨的呢?愚昧跟知识水平无关,而是处事不明,缺乏智慧。很多人的理想是成为“人上人”,想成为“人上人”,那就不可避免的要吃“苦中苦”。内心放不下,执着于那些虚幻的自以为是的逻辑,结果是“人吓人”,人人争先而恐后,互相制造精神的紧张和心灵的压抑。

人类社会的弊病,总的根源是轻视他人。有人要做“人上人”,就难免有人会成为“人下人”,那么多人在做着贵族的迷梦,都想当贵族,“贱族”怎么办?

历史上,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焦虑多来自于社会的动荡,担心朝不保夕。在如今这样空前繁荣和平的年代,焦虑情绪大肆蔓延,真可以说是旷古所无,莫名其妙。

有些人大肆鼓吹什么人生“必须死磕,必须硬扛,必须压抑自我,必须放弃快乐”,“苦口婆心”地奉劝大家不要成为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人,这是何居心?有人把“底层”和“精英”对立起来,构筑起一个焦虑执念,以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想,刻意夸大和制造阶层对立,贩卖焦虑,想达到什么目的呢?不但不能解决世道人心的各种困惑和问题,也让极端情绪肆意蔓延。

有人说,“所有的快乐学习,都是需要资本的,快乐自由和崇尚个性的教育,是需要金钱和资源加持的。”这话有什么依据呢?人生绝不只是附丽于物质的存在,人的尊严,不是来自身份地位,而是来自内心的认识。用所谓阶层对立的“真相”,鼓吹人格的不平等,不过是为了一己之私,制造精神的压迫。

人所有的痛苦,都是自己加给自己的。难道只有家境优渥,资源丰厚,才有资格和资本拥抱快乐?难道只有贵族才有价值?人所有的成就,只能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获得。一个人无论贫富,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努力拼搏。吃苦不是穷人独有的标签,要想获得“奋斗的馈赠,拼搏的喜悦”,无论何人都必须过关斩将,历经角逐和考验。人的尊严是拥有一颗良善之心,自立自强,张扬生命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对于生命的体验来说,苦就是甜。有人说“错一次就错过了一生”,“对于有些人来说,一步错,就是一生错”,问题是,人生哪有什么对错?人生没有失败,也没有错误。所谓的成功或者失败,正确或者错误,都是一种体验,彼此之间无法替代,也就不存在苦与甜的对立,它们都是生命意义的共同组成部分。有人喜欢喜剧,但悲剧同样有不可替代的美学价值,我们既不能说喜剧高于悲剧,也不能说悲剧更胜喜剧。

无论酸甜苦辣,都是组成生命的独一无二的色彩。生命是一场艰苦的跋涉,人的经历各有不同,但绝无高低贵贱之分。一个人拥有尊严和梦想,一个人本性良善,不是做给别人看的,首先是自我精神境界的完善,是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

当今社会,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如果把“底层盘剥”鼓吹为社会问题的总根源,毫无底线的夸大“阶层的战争”、“寒门再无贵子”、“赢在起跑线”,不仅失之偏颇,也会让社会价值观更加扭曲和异化。每个人都是赤条条的来,赤条条的去,所有人拥有的是相同的起跑线和终点线,人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各自的生命味道,哪来的场内和场外呢?

魏晋时期的名士嵇康说:“外不殊俗,内不失正”,既不与世俗世界格格不入,也要坚持独立人格。缺少了高雅的、高尚的、高贵的追求,失去了闲散的情趣与精神的逍遥,生活必将流于粗鄙。

每个人都幻想着成为“人中龙凤”,梦想成为“名人名家”,“出大名、成大家、当大官、挣大钱”成为很多人心目中成功的标准,讲排场、重名利,把攀比演绎到极致。这已经不是价值观念功利化倾向的问题,而是严重的病态,是无情的精神鸦片,对人的意志造成极大的摧残。

曾几何时,在大众的认知中产生了对一般劳动和普通劳动者的轻视、蔑视甚至敌视的不健康心理。某小学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三年级以上的学生竟然没有一个人想成为工人、农民等“普通劳动者”,主要原因是“工作太苦”、“挣钱太少”、“别人看不起”。孩子的这种观念怎么来的?值得警惕。为什么宁愿做抑郁的“人上人”,也不做一个快乐的“正常人”呢?

很多人能力不强,欲望不小;眼高手低,不屑于做一般性的劳动。满怀“天才梦”,实则是“空心人”,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极差。妒忌心强,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把“非凡”当作成功和幸福的唯一源泉,“平凡”成为平庸、无用、落后和不幸的代名词,为了“天才”的迷梦,不惜一切。“高人一等”的意识变成了强烈的驱动力,使人忘了事物还有另一面,形成沉重的精神压力,超出心理承受能力,人最后成为欲望的奴隶。心理脆弱、敏感、狂妄而不堪一击,却又不断地自我制造压力,远离了快乐,迷失了自我。

人生一世,不只是物质的占有,更要思考“为何而生”,探寻生命的意义。生命没有了灵魂,现实中才会有那么多焦虑,彷徨、失落、无奈和郁闷。一个人自我不觉醒,外界的力量很难将他从精神的痛苦中解放出来。整天心事重重,动辄唉声叹气,缺乏生机和活力。让各种无名的欲求牵着鼻子走,而做出本末倒置的抉择,越来越极端,有的抑郁,有的自杀,为什么?每个人都是普通人,却少有人认可普通,这不是心病,是心魔。

最难安顿的是人心,人心不定,心无根基,风一吹就要起波澜。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人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完成人生的使命。有多大劲儿使多大劲儿,能创造多少条件就创造多少条件,实事求是,摆正心态,走好人生之路,真正地突破功利欲望的束缚。

“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怨”。心底无私天地宽,淡定从容的人,从不执着于极端的追求,偏执自我的人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为什么一定要到城市里喝咖啡?一杯清茶,不是同样足慰平生吗?清醒、智慧、豁达,即便困居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仍能不失平等心、清净心,理解一切内在和外在的事物,不觉得自己高于、低于或等同于别人,就是最大的幸福。

人类最大的痛苦源于人格的分裂与自身的不和谐,一方面狂妄自大,骄傲自满;另一方面又妄自菲薄、自暴自弃。一千多年前,中国的禅宗就提出了众生平等的主张,可惜到了21世纪,依然没有消除众生狂妄的心,依然没有破除众生的心中之贼。脆弱的心理容易导致心态的扭曲,不能够正确地“自我接纳”。须知努力自我完善的过程,就是要学会对自己不放纵,也不苛求,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充分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人下人,更不是人外人。要解决中国人的心灵世界问题,必须树立独立人格,收拾精神,打破主奴关系的文化枷锁,将平等的观念根植于我们的内心。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不要自吹自擂,不要胡言乱语,更不应该狂妄骄横、满心是非。心中有了无量众生,自然不会忧虑于个人的得失。人们希望能成“大器”无可厚非,但是,一个健康的社会不需要“人上人”,平凡也绝不可耻。在努力成长、积极进取的同时,保持一颗“平凡的心”,才是最重要的。

社会发展的终极意义是实现人的生命价值,让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的关系更加和谐。一个人真正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所有的努力无不是体味生命的丰富、美好,追求完美的人格、高尚的心灵。人不可自命不凡,也不必忧戚于生命中的无常与困顿,要看到生命的光明,建立一个心灵安顿的家园。学会尊重、关爱、宽容,既肯定自我,又能够接纳、欣赏、成全他人。

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像孔子、耶稣、释迦牟尼、苏格拉底这些人,他们最伟大的贡献,是构筑了心灵的准则。在他们活着的时候,从常人的角度来讲,可以说都很不幸福:苏格拉底无罪被判死刑,而且是以民主的形式;孔子为匡扶社会,暮年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如丧家之犬;佛陀放弃王子名位,舍身求法;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但是,他们都有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对人类崇高的爱,故能上下求索,死而后已。

人的一生之中,无论在何种境遇,都该拿出一些精力,去关注永恒的东西,以让一成不变的生活变得丰富,填补人生意义的虚空。目之所及的那些眼花缭乱变幻着的东西,多是转瞬即逝的过眼烟云,能给予人的滋养是有限的。生命过处,若只是了无痕迹,一切的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便难有安顿的归宿。能够真正滋养人们心灵的,是沧海桑田的自然,是真诚的艺术,是净化灵魂的思想。眼前的大山,或许曾是一片汪洋,登高临远,不禁让人感慨大山背后,发生过多少故事,孕育了多少新生和永恒。千百万年的生成,令人敬畏,与这样一座大山比较起来,一切存在和变化都是渺小的,一个人的坎坷伤痛更是轻如尘埃。有了这样的思索与觉醒,生命的洞达便随之而来。

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将自己置身于风景之中,照见自己的内心世界,从容、智慧、勇敢地面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和不如意,在拥抱平凡中享受生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