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二娘药翻头陀,为何留下他的度牒?千万别小看了宋代的度牒!
十字坡的孙二娘用药麻翻了一个头陀,把他的肉用来做馒头的馅儿,而留下他身上的那道度牒。度牒,就是僧尼道士等出家人的证书。
它始于唐代天宝年间。《唐会要》云:“程天宝六年(747),制僧尼道士令祠部给牒。”《唐书·食货志》载:“安禄山反,杨国忠遣崔众至太原纳钱度僧尼道士,旬日得钱百万。”可见,度牒由官方制作,发给僧尼道士。僧尼道士得到了度牒,就取得僧尼道士的资格,可以享受他们应得的诸如免交赋税、免服兵役等的待遇。云游四方,通行无阻。度牒对僧尼道士来说,无疑是个护身符。它不仅起着身份证的作用,而且也是一种特权保证书。
孙二娘杀了头陀,按理说,不应该保留那道头陀的度牒,因为那样,就等于留下了一个杀人的罪证。可是,她不怕冒险,硬把它留下。这固然出于她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同时,也因为度牒是个有用的东西,要用很大的一笔钱才能买到。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开始公开出卖度牒,而且把它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方面。据《宋会要稿》记载,宋神宗时每道度牒的官价为一百三十千钱,黑市价自然比这个高得多。地区不同,价钱也相差很大。比如夔州路的每道度牒卖钱三百千,广西路则要六百五十千。按当时的米价每斗八十至一百文钱,每道度牒折合米在百石以上。这样高的价钱,一般的平民百姓很难买得起,只有送鲁达上五台山当和尚的那个赵员外才能买。他也不过只买了一道。
度牒为什么要买卖呢?
从宋王朝来说,是为了解救财政上的枯竭。由于机构越来越庞大,官员日益增多。因而官府也可以公开拍卖。有的州县的官吏成倍成倍地增加。宋真宗咸平四年,有人向朝廷建议,可裁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人”。所减的人员就这么多,在职人员的俸禄更多了。到了宋徽宗时,官吏就更是多如牛毛了。加上皇帝后妃、王公大臣们穷奢极侈,以及向辽金赔款逐年加码,宋王朝在财政上的赤字连连出现。于是他们只有卖官,卖度牒之类的收入,以弥补越来越大的亏空。
不过,有的时候,碰到皇帝高兴或遇上特殊情况,也可能得到赐给的度牒。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载:“徽宗南幸还,至泅州僧伽塔下,问主僧曰:‘僧伽傍白衣持锡枚者何人?’对曰:‘是名木义,盖僧伽行者。’上曰:‘可赐度牒与披剃’,”这种情形是很少的,也是个别的。
度牒到底有什么用?
对于一般人来说,得到一道度牒,可以逃避不少的徭役,甚至犯了罪的,也可以减轻处理或免受刑罚。宋代的法律规定:“僧尼道士女冠,文武官七品以下者,有罪许减赎。”僧尼道士女冠,与七品以下的文武官员享有同等的特权。手里有一道度牒,可以防身,好比在法律上买了保险,也可以在必要时救人于危难之中。
鲁智深杀了人,从渭州逃到代州,就是靠着赵员外早年买到的那道“五花度牒”,顺利地上了五台山,取得了和尚的身份,以后又靠着它,转到东京相国寺。这道度牒还真是作用不小!孙二娘深知其中的妙用,所以留着它。及至武松在鸳鸯楼杀了人,来投奔她时,她便用这道度牒,作为武松的护身符。武松在前往二龙山落草的路上,尽管不少地方绘影图形在追捕他,但他有了度牒,扮成了行者的模样,“于路却没人盘诘他”,避免了杀身之祸。
《水浒传》的这些描写,真实地反映出宋代现实生活的历史面貌,加强了作品的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