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社工的价值感?以亲子互动成长小组为例 | 社工课

自入职以来,似乎总能听到各界社工的“抱怨”,比如工作太辛苦、工资低等等,似乎有很多人都是怀抱着社工情怀,也哭也笑地坚持着,怨声多了,反而让人觉得麻木。但就我个人而言,如果真的有一个坎儿,那应该是“价值感”的问题,刚走出象牙塔的我,总会有些理想化,价值感低也就成了我最大的问题,但随着最近小组的开展,情况似乎有所好转。

“豌豆成长日记”祖孙/亲子互动成长小组是社工针对社区隔代教育家庭开展的小组,目的是通过引导组员培育豌豆的过程,提高祖孙/亲子的互动能力,促进家庭关系和谐,同时引导孩子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感恩生命。如何在种植豌豆的过程中找到社工的价值感呢?

1、 提高自己的专业性与目的性

迫于评估指标的压力,很多时候我们的服务并不是完全地具有专业性,但是评估方只能通过文档材料评估社工的工作成果,想要提高价值感,唯有社工自身提高服务的专业性和目的性。在“豌豆成长日记”小组中,我制定了小组目标及每一节的小目标,除了增强祖孙/亲子之间的沟通,更重要的是引导小孩子尊重生命、感恩生命,以及改善家长的教育方式。本小组的第一节是种植豌豆,第二节是为豌豆制作铭牌,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观察及记录孩子的情绪、变化等等。在小组过程中,社工发现,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帮助”过多,比如帮忙种植、起名等等,尤其是祖辈,似乎是习惯了包办一切。在这个过程中,社工引导家长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及“责任感”,试着放手,并绝对相信孩子。在第一次小组中,有一位小朋友由于有事未能参加小组,由爷爷代为领取材料并种植,到第三次小组时,该组员的豌豆仍然只长了一颗,并由于自卑而不愿意参加小组,社工为该组员重新分发种子,并说明这盆豌豆完全由孩子负责浇水、照料,家长只需鼓励,后来在社工及家长的鼓励下,豌豆重新开始成长。

在后期的小组中,针对孩子,社工的目的是培养其“尊重生命、感恩生命”的意识,针对家长,社工的目的是“尊重孩子的差异性,相信孩子自身的能量,逐步转变错误观念”。如在第三次小组中,社工鼓励孩子讲述自己照顾豌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小孩子表示,刚开始的两天豌豆没有发芽,处于心急和好奇,他将豌豆拔起,发现根已有四、五厘米。社工及时引用“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提醒孩子要尊重每一个小生命,同时对事物要有耐心。之后社工引导家长反思,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似乎也有类似“拔苗助长”的行为?结果怎么样?同时引导家长思考孩子的优点与天赋所在,日后是否愿意从天赋方面培养孩子等等。在这个过程中,社工尽量结合豌豆的成长引导组员思考生命的成长,以期达到小组目的。

(图片来源:成都市新都区金东公益服务中心)△

在小组的最后,社工引导孩子从自身照顾豌豆的不易来体会服务养育自己的不易,并亲手为家长制作一份礼物,学会感恩父母给自己的生命。同时社工通过设计游戏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想法,同时反思自己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升华小组的主题,并鼓励小组结束后在家庭生活中组员也能时时尊重彼此并学会反思。

2、 用心、用脑,提供实在的服务

在小组过程中,哪怕只是一个小细节,都需要社工用心用脑去做。在“豌豆成长日记”的小组中,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在游戏中体现自己的用心,以“123木头人”游戏为例,我在游戏中为每位家长脚上分别绑上一个气球,孩子和家长必须手牵手,孩子需要在过程中踩别人家长的气球,同时保护自己家长的气球。在游戏过程中社工发现,有的孩子只顾着踩气球,不知不觉就松开了自己家长的手。

社工在后面游戏分享的过程中引出,本游戏是想让家长和孩子身份互换,由孩子来担任“小骑士”角色,保护家长,同时体会父母平时是如何处处保护自己的。在小组最后“我想对你说”的游戏中,社工为每位组员分发一张白纸,孩子在纸上写下给家长的话,家长写下给孩子的话,打乱顺序再分发下去,每个人念出自己手上字条上写的字。有些话当面说不出口,那就让别人来说,好在每位组员都知道那一张纸上写的话是给自己的,之后有家长分享“我一直觉得很爱孩子,但没想到我偶尔的急脾气会对孩子有这么大的伤害······”,也有孩子分享“妈妈每天让我学很多东西,我一直不敢确定妈妈是否爱我······”等等,一个小小的用心,也许就能达到不一样的效果,社工的能量就在于能将普通的游戏升华,达到服务目的。

社工价值感也许会是长期困扰很多社工的一个问题,但归根结底,社工能做的不过是用心对待每一次服务,同时注重提升自己,并对行业和自己充满信心,扎根下去,终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社工是一个以价值观导向的职业,你会在什么场景下感受到社工的价值观?欢迎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