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消逝的上饶中秋习俗——烧瓦窑

中秋节快乐

上饶民间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有的得到保留,如过年“滚龙灯”、端午“划龙船”,有的则已消失,如中秋“烧瓦窑”。

中秋烧瓦窑是上饶民间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习俗,每到中秋节就有人特别是些小青年和大男孩,基本上以住地为界或七八人或十来人结成一伙,他们在节前几日便到处去捡破瓦、挨家挨户去“化缘”要木柴。一般人家会拿出两三块劈柴,家境较好的人家会给一小捆劈柴,家里有破瓦的也会拿几片出来,有的还会给点钱供买煤油和白酒。

中秋节当天,他们便把这些东西一起搬到信江北岸,抗建路上下游较宽的河滩上搭瓦窑。搭瓦窑需要一定的技术,一般一伙中都会由一个技术较好的人进行搭建。他会先在一块比较平整的河滩上画个圆圈,然后蹲在圈中由同伙将破瓦递给他,他便一圈一圈交错着往上搭。同一圈每两块瓦头之间要留有适当间隔作为进风孔。因为捡来的破瓦大小不一,为了基础牢固,他总会叫同伙先挑大块的破瓦递给他。窑身近似圆锥形,下大上小,搭到一定高度就要在窑内放置劈柴。劈柴要沿窑壁架空摆放,中间放刨花干树枝等引火材料,放了柴火之后人就要站到窑外来搭。一般说来窑身越高、顶上留的口子越小、火焰会喷得越高。来根据现有材料确定窑身大小和高度,靠的就是技术和经验。

瓦窑搭好以后,大家便在边上守候,也会互相观摩,看看谁的瓦窑搭的又高大又端正。一路看过去,大大小小的瓦窑依岸布列绵延百余米,河滩宽处还会有两三座瓦窑挨近搭建,大有打擂台的气氛。

待到金乌西坠,玉兔东升,附近岸边几乎站满了来观看烧瓦窑的人。大家便不约而同地一齐点燃瓦窑中的柴火,顿时一座座瓦窑火光升起,放眼望去,熊熊火光连成一串,蔚为壮观。

等瓦窑的瓦片烧红了,胆大的青年人便会向火红的瓦窑上泼洒煤油和白酒,每泼一次便有一阵火光冲天,引来岸边一阵阵叫好声和热烈的掌声。地上的火光和天上的月光交相辉映,其热闹欢庆的景象真可与正月“滚龙灯”和端午“划龙船”相媲美。

(当窑体烧透之后,大人小孩会不断向瓦窑上泼煤油和白酒)

关于中秋烧瓦窑的原由传说不一:有说是反抗元朝统治,有说是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但我偏信是秋收之后人们选择中秋夜以烧瓦窑的方式来欢庆丰收和祈求来年收成更好,生活更加红红火火。

解放初,为了解决信江一涨水城区就受淹的重大民生问题,市政府在实施信江桥(现步行桥)和沿河路的建设时,专门在信江北岸的南门口到信江桥一段修建了可抵御特大洪水的红石河堤。

河堤建成后,信江北岸这一段的河滩就几乎完全消失了,加上后来房屋的结构和建筑材料的改变,瓦片也难以找到,中秋烧瓦窑的习俗也就慢慢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了。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