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谁人创造的:谈谈教员先生的史观
什么样的历史观才是正确的?我们应该持何种历史观?应该如何解读教员先生思想中的史观?
这是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本文就此深入地讨论一下。
其实这些问题原本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都是教员先生闹的,把人给弄糊涂了。
之所以出现这个状况,原因就在于我一再强调的,他身份的特殊性。如果他只是个思想家,那么他就可以直话直说了;但他还是领袖,那就不能有什么说什么了。
对于有些人来说,认同教员先生的思想,就得认同人民史观,因为他就是那么说的。很多时候,英雄史观被当做唯心主义加以批判,人民史观才是唯物主义的。
要展开讨论,就得摆脱这些教条的羁绊,回到问题的本质,回到文本。
本篇要讨论的是,教员先生本人对这些问题是怎么看的,他的思考都有哪些,哪些是他的真实看法。基于此,答案自然就浮现出来了。
英雄创造历史,还是人民大众创造历史?这首先是个哲学问题。哲学问题就得以哲学的方式来讨论。
我们先来看看鲁迅是怎么思考这个问题的。《呐喊·自序》我们都在课本上学过,都熟悉,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
哲学的讨论一般都要假设一个理想状态,作为讨论的出发点。自由主义就假设一个自然状态。
在这里,鲁迅做了一个“铁屋假设”。鲁迅所假设的这个铁屋,是当时中国真实状态的反应:国运凋零,列强环伺,人民麻木,亡国亡种的危机近在眉睫。这就好比,一群人困在铁屋里,就要全部被闷死了。
那一代的有志国人,都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鲁迅也是。那么,最重要的问题自然是:如何救亡。谁都知道需要改变,但改变如何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