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麒 | 在晴隆支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上)
在晴隆支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上)
(原标题:晴隆支教碎语)
作者 章麒
一
我们从宁海出发坐大巴到宁波机场,再飞往贵州贵阳,气流颠簸的特别厉害,蛮吓人,还好天上各路神佛保佑。到了贵阳机场拿了行李又坐上大巴奔赴晴隆县。
晚上七点多才到晴隆县城,当地教委干部跟支教的各校园长已经在等待了,简单的欢迎座谈后,各位支教老师认领了自己需要支教的学校,未知的支教时光缓缓拉开序幕。
安顿好吃完晚饭,我们在阿妹戚托小镇散步,别具少数民族特色的小镇里,我们拍照留念,一天之间,穿越2000余公里,恍惚间我们充满忐忑。
二
我是分配在晴隆三小支教,走进晴隆三小,小而整洁的校园,亲切和蔼的校长老师。同样来自宁海的支教教师童老师和汤老师,成了我在这里的亲人。
放学后,跟着汤老师买菜做饭,在同样来自宁海的支教老师家吃了第一顿宁海菜。年轻的汤老师义无反顾参加支教,将在这里工作一年,而本来不会做饭做菜的他现在已经可以独立做一桌子的可口饭菜,别提有多能干了,想必这也是支教带给大家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抽时间去二十四道拐抗战军事教育馆接受红色教育,那个年代的艰苦岁月,和现在平和安宁的生活,二十四年的宁海扶贫之路,不久前晴隆被成功摘除贫困帽子,这里有宁海人民无私的付出和奉献。如同这二十四拐一样,迎难而上,战胜困境。
三
一起支教的童老师借了辆电瓶车给我在晴隆使用。
开电瓶车跑两天,汤老师给我传授了许多注意事项,小小的晴隆县城,电瓶车是不能逆行的,许多小路都是单行道,路边是不能随便停车的,人行道也不能随便停,必须停到指定位置。不然可能就是扣车,不是罚款是扣车。
而且,我发现在人行横道线礼让行人,也非常自觉,没有自动抓拍,晴隆人却可以非常自觉的自动停车让行。
也打了一次出租车,女司机听说我是支教十分热情,车费五块钱。文具店里老板热情,一定要泡茶给我们喝,知道我们是宁海支教老师,更是不断感谢我们。
这就是宁海与晴隆二十四年里不断增进的情意,是支教的前辈老师们积累下的情感财富。
四
晴隆县城有好几个特点,比较有特色的是道路陡坡非常多,上坡下坡拐弯,每次开电瓶车就一直拉着两个刹车,难得很,小心翼翼,生怕摔倒。
路上从来没见过流浪狗,作为著名怕野狗人士,倒是幸事。据说是因为当地人是要吃狗肉的,不知真伪没有仔细考证。
我支教的晴隆三小的老师们,非常辛苦,一个班多的学生有七八十,少的也有四五十,大部分班级都只有语数两个老师,上完所有课,几乎是没有小学科的专职老师。物质和精神上,所以更多是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支持。特别是教育教学以外的工作占用更多他们的业余时间,因为老师数量少,每个人都是有繁冗的任务。
想想晴隆的老师教学任务这么重,还有额外的大量时间精力付出在扶贫事业上,真的令我们心生敬佩。
我想说是扶贫支教,也可以换一个说话,是互相学习,学习一种精神,学习一种态度,享受一份不同的幸福。
五
太阳很晚才告别晴隆的大地,大约六点还有夕阳余晖。
当黑夜彻底笼罩,晴隆才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光,远处有山,山上有寨,寨里有辛劳的人们,卸下疲惫享受家庭的惬意。
东街到南街,很像宁海当年的桃源路,城关医院到小北门的距离,百货公司,饭店餐馆,宾馆旅店,超市水果店,理发服装店……应有尽有。
灯牌在夜色中透着一种暖心的安全感,没有狗吠,没有野狗出没,夜行成了不必担忧的事。
一些行人步履匆匆,白天聚集在路边编制的少民妇人早已不在街角。
偶有汽车路过,尾灯在遥远地朦胧地消失拐角。白天有风,太阳猛烈不觉冷,夜晚的风吹进衣服缝隙,倒有凉意。没有城市的喧闹,也没有乡村的寂静,晴隆县城的夜,更多是一种有人气的安静,怎么形容好呢,它的声音不吵闹,偶然出现,可能是一辆汽车驶过,可能是店家拉门歇业,也可能是一两声本地人交谈的欢乐。总之,它属于这烟火气的世界里不同类型的一群人,善良,勤劳,踏实,质朴的晴隆人,他们土生土长的故乡。
而晴隆的夜里,也有无私,坚持,奉献,吃苦的宁海支教人,宁海扶贫人们的声息。他们背井离乡,前仆后继的二十四年,在晴隆的夜里静静随着灯火流淌,整夜在叙述着两地二十四年的情意,它,无价。
六
上午跑去童老师那里洗衣服,这三个大男人住,衣服都晒干了也不收,汤老师说他是穿一件收一件的,于是我刚好也怕湿漉漉晒上去弄湿他们衣服,一次性给收下来。
借了洗衣机后,顺便跟汤老师去两位支教的女老师住的地方蹭炒年糕,又解决了一顿。
晚上与这次同时来晴隆,同样支教一个月的老师们一起吃饭。你主厨,他切配,我刷碗。大家齐心协力,如同一大家子的亲人一般,分外和谐。
接着,我们叽里呱啦讨论好了接下去采买,烧菜,洗碗的分工。下面三周的晚饭有着落了。
来了一周晴隆,太阳猛烈,被晒黑了不少。据说我们来之前晴隆是天天冷嗖嗖,雾蒙蒙,我们一来就阳光普照了一星期,是不是我们的来临让老天都热情起来了。
人在千里之外的晴隆,但是身边是熟悉的宁海人,吃着碗里的宁海菜,听着亲切的宁海话,不觉就默默感动起来,温暖花开萦绕心头,久久不败。
七
在李老师一声号召下,大家一起奔赴沙子镇看望在那里支教的三姐妹。
司机小哥是晴隆本地人,本来夫妻两个在广东打工,疫情工厂效益不行,妻子一个人坚守,自己回晴隆再谋生计,开小面包。实在人一个,非常淳朴厚道。
沙子镇二小是宁波对口援建,优美的校园环境,齐全的配套硬件,是教育扶贫的一张光鲜的名片。
饭后,大家在大操场上讨论短期支教,各自的计划安排。有展示课,讲座,组建兴趣小组,听课……等等一系列的计划。大家踌躇满志,第一周我们来自技校的陈老师已经组建了支教学校的排球队,并捐献了排球架,动作十分迅速。
接下去大家都要认真工作,希冀着各献所能,为晴隆的教育带来一丝丝新风。
八
今天上班,晴隆起雾了。在这之前已经多次被这里支教的前辈老师提醒,大雾才是晴隆的常态,今天是初次见到。穿行迷雾,灰蒙的整个世界,我开着电瓶车小心翼翼,大车通行慢悠悠。
你看不见我,我也看不见你。眼前漂动着一片朦胧,大树奋力挣脱迷雾的束缚,整个晴隆县城,仿佛被一个特写的摄影镜头,虚化了。
今天安排了四年级和六年级,各两节美术展示课。
提前跟学校老师了解,学校没有专职美术老师,也没有系统的专业美术课教学,他们平时美术课一般就是自己画一些自己想画的,不想画画就自修。
针对这样的基本学情,我提前调整原来的课件。特意选择相对而言,比较贴近他们生活和成长的课来教,和作业难度上进行降低。
即使这里的孩子没有系统的持续的美术课教学,但是聪明认真的他们在美术,这样直观感受的课上,接收能力非常不错。
跟宁海来比,同样是美术课,这里的课堂纪律需要花时间去整理,随时调整上课的进度,适时的恩威并施。
不过,整体来说还是很有收获的。跟以前宁海学生是不同的,这里校外培训美术的小学生几乎没有,但是作为人类基本技能,绘画的乐趣却更浓厚,更深邃。
孩子们很害羞,展评的时候,不是红着脸趴着,就是捂着脸。我是不断鼓励他们胆子大,要懂得表现自己,自己的作品被展示是开心的事情。
评价以鼓励肯定为主,适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提出建议,并且是每一张都进行讲评。毕竟,我预想,也许这些孩子小学唯一一次标准化的美术课,就在此时,所以分外值得我们师生一起珍惜。
和教务主任商量好,明天成立美术兴趣小组喜欢可以出一些作品,领略不一样的美术境界。
听说,这里高中上本科院校大多数还是考音乐,体育,美术的孩子。说明美术对升学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愿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们,美美与共,美美同行。
九
到了晴隆发现认识了新机器,一种饮水机。以前我没见过,可能是比较孤陋寡闻。学校办公室,或者支教老师的出租屋,或者本地人都家里,到处都是这种饮水机。
纯净水桶放在下面,上面是出水口,可以加热保温,水壶直接放在上面。跟我们常见的净水桶倒扣在机器上面,出水口在中部的完全不同。
每天在学校吃中饭,借用了孩子们的碗,碗是不锈钢,很大,两菜一汤,跟白饭打在一起,微微辣,比较油,很下饭。
中午的饭菜都是各班孩子自己去食堂拎来的,两个人一起拎白米饭,两个人一起拎装满碗的塑料箱,还有装菜的桶。吃完大家又把碗放回箱子,专门有同学会搬回食堂。
这里的孩子自理能力强,饭菜都是排队自己打,也不需要老师帮忙。
我在三楼办公室每天蹭吃他们孩子的午餐,吃完想洗碗洗筷子,总是发现三楼走廊自来水龙头没水。有时候等一小时晚点去洗,又有了。今天等好几次跑去开水龙头都没有一滴水。
索性拿到一楼装满一碗直饮水里的温水,再在水槽洗,反而油腻腻的碗洗得比冷水洗的干净。
经常跑好几次三楼或者去二楼都遇到没水,好像是供水还是比较有压力。
关于碗也有小故事,原来每个教室的碗是数好的,我中午不能直接拿学生的碗,不然会少一个,就怕影响同学吃饭。所以自己去食堂借了一个,平时洗干净,用餐厅纸擦干放着。
昨天想着好几天都是自己冷水洗不干净就给放进教室的碗箱里,学生抬回食堂,跟其他碗一起,阿姨用洗洁精洗洗干净。
所以今天在办公室找了一个其他老师的碗用,也没敢拿学生的碗来。
吃完饭要到二楼通过与旁边幼儿园相连的铁门去借厕所。小学是比较简易的旱厕,幼儿园新修了一个厕所相对来说还可以,还专门在小朋友蹲位边上隔了一个隔间,大人可以上厕所。
但是厕所也经常没有水,没办法冲。不过老师们想办法,用水桶攒水放在旁边,以备不时之需。
这就是在学校支教坐班时的吃喝拉撒,感觉与自己以前生活经历颇不同,记之。
十
晴隆六小是我们西店小学的结队学校,今天抽空到六小来走访。一到学校被校园环境惊呆了,硬件设施一流,学生1800多人,都非常有礼貌,看到我这样陌生的客人,一路上都是打招呼的孩子。
带着我们西小王校长的嘱托,带了一些美术用品,交给六小的校长。
既然来了就也上了两堂美术课。第一个课讲《西湖十景》,带孩子们认识我们杭州西湖。第二课讲民族纹样,并完成作业,学生都很厉害,作业都出乎意料的好,于是特意用实物展示器,一幅一幅都进行了展评,并请同学们互相点评。
气氛活跃,非常有意义。听课的四位老师也都是师范类美术专业毕业,只是学校扶贫工作比较重,抽调了30多个老师,所以美术老师暂时都在教主课。
今天,结束后,赶去接李老师,然后一起去买菜,再一起去另一位李老师租房处庆祝他们“乔迁之喜”。陈老师是主厨,王老师和李老师打下手,厨房油烟机是不抽烟的,于是油烟遍布,也是辛苦他们了。经过努力一大桌子的宁海菜都被吃精光了。饭后,我和聪老师两个负责洗碗。下水道是堵塞的,我们用脸盆接着洗,洗好再把脸盆倒掉,再冲干净。小心翼翼也没有让厨房下水道漏水。分工合作,支教饭团第二次开火,特别顺利。
人在晴隆,宁海人“拉帮结派”仿佛自己还在家乡,心也安定了。
未完待续……
作者:章麒,热爱本土文化,喜爱写作与绘画的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