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阳经脉

1.经脉循行

【原文】

《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 1 ,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䪼,下加颊车 2 ,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 3 ,横入髀厌 4 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 5 ,出膝外廉,下外辅骨 6 之前,直下抵绝骨 7 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 8 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9 。

【注释】

[1]头角: 当额结节处。

[2]下加颊车: 指经脉向下经过颊车部位。

[3]毛际: 指耻骨阴毛部。

[4]髀厌: 即髀枢,指股骨大转子部,环跳穴在其旁。

[5]髀阳: 指大腿外侧。

[6]外辅骨: 即腓骨。

[7]绝骨: 腓骨下段低凹处。

[8]大指歧骨: 指第1、2跖骨。

[9]三毛: 指足大趾背部短毛。

【语译】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上头角,下耳后再返折上行到额,沿颈旁,行手少阳三焦经之前,至肩上再向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向下进入锁骨上窝。

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达目外眦后方。

外眦部支脉,从目外眦处分出,下走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到达目眶下,下行经颊车,于颈部向下会合前脉于锁骨上窝,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联络肝,属于胆,沿着胁肋内,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绕阴部毛际,横行进入髋关节部。

缺盆部直行脉,从缺盆下行腋下,沿胸侧,经过季胁,下行会合前脉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外侧,出膝外侧,下行经腓骨前面,直下到达腓骨下段,下出外踝前面,沿足背部,进入第4趾外侧端。

足背部支脉,从足背分出,沿第1、2跖骨之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端,回过来到趾甲后的毫毛部。

2.经脉病候

【原文】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 1 ,体无膏泽 2 ,足外 3 反热,是为阳厥 4 。

是主骨所生病者 5 ,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 6 ,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注释】

[1]面微有尘: 形容面色灰暗,好像蒙有尘土一样。

[2]膏泽: 即脂滑润泽之意。

[3]足外: 指下肢外侧,经脉所过部位。

[4]阳厥: 此指足少阳经气阻逆为病。杨上善说:“少阳厥也。”

[5]主骨所生病者: 张介宾说:“胆味苦,苦走骨,故胆主骨所生病。又骨为干,其质刚,胆为中正之官,其气亦刚,胆病则失其刚,故病及于骨,凡惊伤胆者,骨必软,即其明证。”

[6]马刀侠瘿: 此指瘰疬生在颈项或腋下等部位。

【语译】

本经异常变化表现为下列病症:嘴里发苦,善叹气,胸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部如蒙有微薄的灰尘,身体没有脂润光泽,小腿外侧热,这就是足少阳经脉气血阻逆所导致的阳厥病。

本经主治“骨”方面的病症:如头痛,颞痛,目外眦痛,锁骨上窝肿痛,腋下肿,如“马刀侠瘿”等;自汗出,战栗发冷,疟疾;胸部、胁肋、大腿及膝部外侧以至小腿腓骨下段、外踝前,以及骨节酸痛,足无名趾不灵活。

3.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胸胁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症。

(二)足少阳络脉

【原文】

《灵枢·经脉》: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

实则厥;虚则痿躄 1 ,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注释】

[1]痿躄: 下肢软弱无力,跛行或仆倒。

【语译】

足少阳络脉,名光明。在距离外踝上五寸处分出,走向足厥阴经脉,向下联络足背。

实证,见足部厥冷;虚证,见下肢软弱无力、跛行或仆倒,不能起立。可取足少阳络穴治疗。

(三)足少阳经别

【原文】

《灵枢·经别》: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 1 ,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

【注释】

[1]散之上肝,贯心: 《灵枢评文》拟改为“散之肝,上贯心”,以与足阳明条“散之脾”和与足太阳条“散之肾”句法相合。如是,则足三阳经别分别散于脾、肾、肝而皆通于心。

【语译】

足少阳经别,从足少阳胆经分出,绕过大腿前侧,进入外阴部,同足厥阴经别会合;分支进入浮肋之间。沿着胸腔里,归属于胆,散布于肝脏,贯心中,夹着食道与咽,浅出于颐颔,散布在面部,联系眼后的目系,当目外眦部与足少阳经脉会合。

(四)足少阳经筋

【原文】

《灵枢·经筋》: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䏚 1 、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支者,结于目外眦 2 ,为外维 3 。

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䏚,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 4 ,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 5 。

【注释】

[1]䏚(miǎo): 腹部季胁之下空软处。

[2]结于目外眦: 目后原无“外”字,据《甲乙经》《太素》补。

[3]外维: 指维系目外眦之筋,此筋收缩即可左右盼视。

[4]从左之右,右目不开: 《太素》杨注:“此筋本起于足,至项上而交至左右目,故左箱有病,引右箱,目不得开;右箱有病,引左箱,目不得开也。”

[5]维筋相交: 《太素》杨注:“蹻脉至于目眦,故此筋交颠左右,下于目眦,与之并行也。筋既交于左右,故伤左额角,右足不用;伤右额角,左足不用,以此维筋相交故也。”

【语译】

足少阳经筋,起于第4趾,上结于外踝,再向上沿胫外侧结于膝外侧。其分支另起于腓骨部,上走大腿外侧,前边结于股四头肌部,后边结于骶部。直行的经侧腹季胁,上走腋前方,联系于胸膺和乳房,结于锁骨上窝。直行的上出腋部,通过锁骨上窝,走向手太阳小肠经的前方,沿耳后上绕到额角,交会于头顶,向下走向下颔,上方结于鼻旁。分支结于目外眦,成“外维”。

其病症:足第4趾掣强,转筋,并牵连膝外侧转筋,膝部不能随意屈伸,腘部的经筋拘急,前面牵连髀部,后面牵引尻部,向上牵及胁下空软处及胁部作痛,向上牵引缺盆、膺乳,颈部所维系的筋发生拘急。如果从左侧向右侧维络的筋拘急时,则右眼不能张开。因为此筋上过右额角与蹻脉并行,阴阳蹻脉在此互相交叉,左右之筋也相交叉,左侧的维络右侧,所以左侧的额角受伤会引起右足不能活动,这叫“维筋相交”。

本经小结

1.经络小结

(1)经脉走向: 从头走足。

(2)循行分布: 胆经分布于侧头、胁肋侧腹、下肢外侧中间、第4与第5趾间、足背,其分支在足大趾毫毛处交接于足厥阴肝经。本经有1条主干,3条分支。

(3)联系脏腑器官: 胆、肝、目、耳;心、咽、目系(经别)。

(4)衔接经脉: 上接手少阳三焦经,下接足厥阴肝经。

2.取穴要点

主要应掌握目外眦、耳、乳突、颧弓、发际、乳头、肋间、第11浮肋端、第12浮肋端、脐、股骨大转子、髂前上棘、腓骨、外踝、趾关节等解剖标志。

头面部: 目外眦旁取瞳子髎;耳屏间切迹前取听会;颧弓上缘取上关;乳突后上方取头窍阴,后下方陷中取完骨。

胸胁部: 腋中线上,第4肋间隙处取渊腋,前1寸取辄筋;乳头下3肋取日月;12肋端下取京门;11肋端直下平脐取带脉。

胯股部: 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高点连线中点取居髎;股骨大转子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处取环跳;风市、中渎都在大腿外侧面正中线上。

小腿部: 腓骨前缘取阳陵泉、外丘、光明、阳辅、悬钟;腓骨后缘取阳交。

足部: 外踝前下方四陷中取丘墟;第4跖趾关节前取侠溪,后取地五会;趾甲跟角旁取足窍阴。

3.腧穴主治要点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头面五官病、神志病、肝胆病及妇科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1)头面五官病: 头部诸穴多治头目疾患;听会、上关、阳白治面瘫;率谷、阳白、头临泣、风池治眩晕;风池治头面五官之疾;听会、上关、地五会、侠溪、足临泣均治耳聋、耳鸣;听会、上关、颌厌、悬颅、悬厘治牙痛。

(2)神志病: 上关、完骨、天冲、本神治癫狂痫;率谷、阳陵泉治惊风;头临泣治惊痫;脑空治痫、惊悸;风池治失眠、健忘;阳交治惊狂癫;外丘治癫;足窍阴治多梦。

(3)肝胆病: 日月、阳陵泉治黄疸。

(4)妇科病: 带脉、五枢、维道治阴挺、带下、月经不调等。

(5)经脉循行所过外经病症: 肩井治肩背痛;渊腋、辄筋、日月、京门、带脉、阳陵泉、阳交、外丘、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治胁痛;居髎、环跳、风市、中渎、阳陵泉、阳交、外丘、阳辅、悬钟、丘墟治下肢痿痹。

(6)其他病症: 肩井、足临泣、地五会治乳痈;光明治乳胀痛;肩井治擦痴;丘墟治疟疾;足临泣治热病;风市治遍身瘙痒。

4.刺灸注意事项

风池针刺不宜过深,以免刺伤椎动脉及延髓;肩井针刺时应注意角度和深度,过深易刺伤肺尖,导致气胸;渊腋、辄筋、日月等针刺不宜过深,以免伤及内脏;头面部诸穴一般不宜用直接灸。

足少阳胆经经穴歌

GB四四足少阳,头侧耳目鼻喉恙,起瞳子髎止窍阴,身侧神志热妇良,

外眦五分瞳子髎,听会屏间前陷乡,上关颧弓上缘取,以下五穴细推商,

头维胃经连颔厌,悬颅悬厘在下方,曲鬓发际平角孙,头维曲鬓串一行,

五穴间隔均相等,率谷入发寸半量,天冲率后距五分,浮白耳尖后寸乡,

头窍阴穴乳突上,完骨乳突后下方,本神神庭三寸旁,阳白眉上一寸量,

入发五分头临泣,庭维之间取之良,目窗正营及承灵,相距寸寸寸半量,

脑空池上平脑户,粗隆上缘外两旁,风池耳后平风府,颅底筋外有陷凹,

肩颈颈七肩峰间,渊腋胶下四肋现,辄筋腋前横一寸,日月乳下三肋现,

京门十二肋骨端,带脉章下平脐看,五枢髂前上棘前,略下五分维道见,

居髎髂前转子取,环跳髀枢陷中间,风市垂手中指尽,腘上七寸中渎陈,

阳关骨髁后上缘,小头前下阳陵泉,阳交外丘骨后前,外踝尖上七寸看,

光明踝五阳辅四,悬钟三寸骨前缘,外踝前下丘墟寻,临泣四趾本节扪,

侠溪穴与地五会,跖趾关节前后寻,四趾外端足窍阴,四十四穴仔细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