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风光:清末济南府的城墙和城楼
明府城,在济南是一个广为人知的热词。诸如“恢复明府城历史风貌”之类的说法屡屡见诸报端,曲水亭街、后宰门街一带的老街巷也被定义为“明府城历史街区”。人云亦云之际,明府城究竟啥模样,似乎并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楚。图为一张站在府城东城墙上由北往南拍摄的照片,几位长袍马褂打扮的人在宽阔的城墙顶上悠闲散步。城墙内侧可见小东湖,而不远处可见东门箭楼和城楼,再远处则是城南一抹柔美的远山。
早在1950年2月28日,济南市就渐次开始拆除原来的城墙和圩子墙。当时百废待兴,有许多失业人员需要解救,拆城墙工程最初采取了以工代赈的办法,动员大批失业人员参与拆除工作。在那个革故鼎新的年代,济南旧城墙的拆除并没有像北京旧城墙的拆除那样,引发文物保护专家与主政者之间的巨大争议。图是一张城墙马道的特写镜头,十米来高的府城墙,怎么才能上去呢?这张照片直观地给出了答案,原来,骑着马都能上到城墙顶上呀!
20世纪50年代,济南旧城墙之所以在无甚争议中被拆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历经“五三”惨案和济南战役的炮火,已经变得千疮百孔,和城楼巍峨的北京旧城墙难以同日而语。图是迄今发现的关于西门瓮城近景的惟一照片,自东向西拍摄,瓮城内陆方不大,中间还有个精致的小照壁。遥想明朝初年,朱棣率军进攻济南,镇守济南的铁铉以诈降方式诱骗朱棣进入西门瓮城,就是在这里,朱棣差一点被城楼上落下的铁板砸死,否则,中国历史将改写。
图是自南向北拍摄的南门箭楼,图片中进进出出的是留着大辫子的人,城楼上贴着的“仁丹”等数幅医药广告暗示出,清末时期,济南正走向开化。
从发黄的地方志文献中可以查到,济南的城防在明代之前的漫长岁月里,一直是板筑的土城。城墙中间黄土夯实,间打灰土。其大致走向,是今护城河内侧,由黑虎泉西路、黑虎泉北路、明湖北路和趵突泉北路围起的方形线路。图是迄今为止关于南门瓮城的惟一照片,自南向北拍摄,瓮城内景致较西门瓮城要凌乱一些。
府城墙上最初只设有四门,东为齐川门,南为舜田门(后称历山门),西为泺源门,北为汇波门(后称会波门)。或许是出于聚财藏气的风水考虑,南门居中,东门偏北,北门偏东,西门偏南,雅称“四门不对”。图是自北向南拍摄的济南北水门及门上的汇波楼。解放前夕,汇波楼被毁。今天大明湖内的汇波楼是1981年重建的。
图为济南府城墙西北角的空心楼,空心楼是一座类似碉堡的城头建筑,上面架有土炮。这里也是府城墙和圩子墙交界之处,照片中较低的带垛口的墙便是圩子墙。清咸丰十年(1860),为了防止“皖匪”北上,济南府开始在城墙外围兴建板筑的土圩子墙,同治四年至六年(1865—1867),又将土圩子墙改为石圩墙。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圩子墙上的永绥门和门外杆石桥。永绥门位于外城西南,外观宏伟,老照片上多有出现,但像这样能把完整的杆石桥和永绥门放进一个画面的照片却是绝无仅有。杆石桥为五孔石拱桥,位于济南通长清的大道上,始建年代不详,明中期曾重修过。今天的杆石桥仍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地名,不过,要看当年的石拱桥和永绥门,只能靠这张照片了。
图是站在圩子墙上拍摄的照片,图中可见,圩子的顶部较窄,仅能两三人错身,在高度上,圩子墙也比府城墙矮了一大截。从类似角度拍摄的济南圩子墙旧照,此前也未曾发现过。由于圩子墙和府城城墙北线重合,在光绪己丑年(1889)诞生的首幅《省城街巷全图》上,济南府圩子墙和城墙勾勒出一个两圆相切的元宝形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