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部分三国名人的经历,看诸葛亮为何选刘备,而不选曹操和孙权?

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卧龙”诸葛亮。

当时的诸葛亮27岁,以这个年纪出道,其实已经算很晚了。

比如,郭嘉也是快27岁才投奔曹操,但他早在21岁时,就出道了,在袁绍那混了六年。

再比如周瑜正式开始跟孙策打天下时,才20岁,司马懿首次被曹操征召时(被征召前已经在本郡当小官了),才22岁。

所以,诸葛亮是自己把自己耽误了好几年。

为什么?无非是志向高远,"每自比於管仲、乐毅",不愿意屈居人下耳,也不想从最底层干起。

之所以一直熬到刘备来请,除了政治理念或许类同,都想着“复兴汉室”,最主要还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傲气在作怪。

现在回顾历史,他的选择当然是对的,刚出道就直接成为刘备一方的“管仲、乐毅”。

有了这个基础,加上后来刘备的成功,也就奠定了诸葛亮在蜀汉集团的崇高地位。

假设诸葛亮要是提前出山,主动去选择曹魏、东吴,或其余阵营,一开始会有什么样的地位?

因为诸葛亮在历史上并没有做上述选择,所以只能猜测。

下面就以跟诸葛亮关系比较密切,以及跟诸葛亮名声差不多的三国名人的经历来做个参考,来推断一下。

在诸葛亮出山前,他主要有四个阵营可以选,刘表、刘璋、曹操、孙权(西凉太远,汉中张鲁的政权是宗教性质,估计他更不会去)。

诸葛亮在荆州生活了十几年,也通过联姻的方式,基本融进了荆州的士人圈子。

正常情况下,诸葛亮如果想走关系让刘表征召他,是很简单的事。

不过,看看跟诸葛亮齐名的庞统,刚出山在荆州本地为官时才是个功曹,就知道诸葛亮为什么不愿意为刘表效力了。

庞统家在荆州的影响力和关系网远远超过诸葛家,庞统本人也被称为是“南州士之冠冕”(司马徽说的),地位略超过诸葛亮。

他都只能在荆州辖下的某郡(或某县)当个功曹,诸葛亮能任个啥官?

所以,"每自比於管仲、乐毅"的诸葛亮没有选近在咫尺的刘表,干脆不出山。

至于荆州两边的孙权和刘璋,孙权这边还是以庞统为例,“赤壁之战”后,庞统选择过东吴阵营,在周瑜帐下为官,官职还是个功曹。

当时,周瑜只是孙权麾下的南郡太守,庞统只是南郡太守麾下的功曹,可见地位之低。

如此,在荆州声名和关系网低于庞统的诸葛亮,大概也不会被特别看重。

当然,诸葛家当时已经有了个诸葛瑾在孙权帐下为官,这是个利好。

但诸葛瑾在东吴的地位是低于周瑜的。

即使有诸葛瑾不避嫌的举荐,且诸葛亮愿意跟诸葛瑾同时为孙权效力,也当不了太大的官,不会有太大的权力。

所以,孙权也不在诸葛亮选择之列。

至于益州刘璋,就以后来在蜀汉跟诸葛亮同为辅政大臣的李严为参考。

曹操南下时,李严是逃离了荆州,他就是投靠的刘璋,最开始,刘璋也只让李严当了个成都县令。

李严当了五年县令后,因为刘备入川,刘璋需要李严帮自己去打刘备,才任命他为代理护军,“署严为护军,拒先主於绵竹。”

李严投奔刘璋之前,就已经在荆州有过数年的从官经历,有了相当的名声,他都只能慢慢熬资历,何况表面上毫无资历和经验的诸葛亮?

因此,诸葛亮要想在刘璋阵营混到如“管仲、乐毅”的地位,也得长时间苦熬。

再来说曹操一方,诸葛亮是有关系非常亲密的熟人在曹魏当官的,被称为“诸葛四友”的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全在曹魏混。

徐庶大家比较熟悉,但他在曹魏混到胡子都白了,到曹丕执政时期,也才做到御史中丞,连个外放的郡守都混不上。

再如石广元,他的官职比徐庶略高,但直到诸葛亮起兵北伐时,他才在曹魏做到典农校尉一职(按照汉制,徐庶的御史中丞俸禄是一千石,典农校尉是二千石)。

“诸葛四友”中,在曹魏混得最好的是孟公威,最后官至拜凉州刺史、征东将军(史书记载简略,不好分辨这两个官职是不是同时担任,曹魏的“征东将军”应该负责淮南地区)。

就以“诸葛四友”最后在曹魏阵营的官职推断,即使诸葛亮出山时,就去投靠曹操,也得先做长时间的“凤尾”,最后能不能混成“凤头”都还未可知。

诸葛亮去曹魏那边,混得再好,我想也不会混得比司马懿更好(他刚开始为曹操效力时,才是个文学掾,相当于某个郡管教育的官),司马氏的家族势力和关系网摆在那。

所以,如上述跟诸葛亮名声差不多的诸多历史名人的经历推断,诸葛亮要是在刘备找他之前就出山,或去曹魏,或去东吴,或去其余地方,他只能从最底层干起,然后慢慢往上爬,不太可能一开始就成为“管仲、乐毅”。

如此,哪是心高气傲的诸葛亮能忍受的。

虽然他后来选择刘备,带有一定的赌的性质(刘备当时毕竟太落魄),可起点就高太多,起步就直接是“管仲、乐毅”的地位。

因此,抛开那些“复兴汉室”、“知遇之恩”的大道理,从诸葛亮个人的心气和职业发展规划来说,到底还是选择刘备为好。

参考文献:《三国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