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么看待中国诗坛的?
浅谈当代中国诗坛
宏灯诗话
其实类似的问题已回答过几次。当面对当前诗坛种种怪状,也就是本问题所提到的,赵丽华的“梨花体”、乌青的“乌青体”、车延高的“羊羔体”、余秀华的“下半体”(又名荡妇体)等等。不禁让人追问,中国诗坛究竟怎样了?
中国诗坛究竟发生了什么呢?让我们重新来回顾一下中国新诗的发展史。一百年来,它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古典诗歌语言与体制的破坏阶段;二、现代诗歌形式和象征体系的建设阶段;三、美学分化和多元对话阶段。
也有人以时代背景进行划分,新诗作为对古典诗歌的革命而产生,表现了新时期新的文学取向,其最初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得到提倡,涌现出了许多诗歌流派,如“新月派”“九月派”“现代派”等等,代表的人物有徐志摩、戴望舒、林徽因等等。
第二阶段为抗日战争时期,这一阶段的新诗创作更贴合于社会现实,表现出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与奉献精神,具有更为强大的精神鼓舞力量。同时,新诗的创作也采集到了民间的种种传统要素,比如与民歌相结合等等。在这一阶段代表人物有艾青、穆旦等人。
第三个阶段为建国后十七年,新中国的成立,让新诗的发展迈入到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新时期,在摆脱了昨日的灰暗之后,新诗被赋予了更加激昂的情绪,更加积极的气魄,以及更加自信的期盼。这一阶段的代表诗人有流沙河、徐迟等等。
之后一个阶段也是新诗的再次鼎盛阶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思想的解放带来了诗歌更为丰富的创作,朦胧诗派在这一阶段崛起,他们将西方现代文论与中国的传统特色相结合,表现出了极为丰富的创造,让新诗表现出了新的辉煌与繁荣,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有北岛、顾城、海子等等。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由于中国社会与文化空前剧烈的转型,中国当代先锋诗的写作一度呈现出某种耐人寻味的“断裂”与转向。此时期,王家新、西川、陈东东、欧阳江河等一批在80年代显露锋芒的青年诗人开始在其创作中自觉追求知识分子精神向度,作为一种强调知识分子精神文化立场、注重修辞的典雅、追求复杂技艺、在美学趣味上有贵族化倾向的诗歌写作向度,“知识分子写作”浮出了历史地表。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社会多元文化格局的生成定型及环境的日益宽松,诗歌写作在语言风格、表现手法、题材取向、美学形态等方面呈现出新时期以来罕见的丰富性与驳杂性。从语言角度来看,“书面语写作”、“口语写作”以及“书面语”加“口语”的“复合型写作”并行不悖,且持各种语言写作向度的诗人人数众多,蔚为大观。
从上述诗歌脉络来看,任何时代的诗歌创作与其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息息相关的;任何作家或诗人都很难独善其身。正因为如此,面对经济发展迅猛的当代,诗人们也显得浮躁起来,创作风格和主题大胆起来;甚至行为也开始走行为艺术。“炒作”、追求快速成名,这些急功近利的思想随之产生。正因为如此,诗坛中潜心创作的诗人反而被诗坛遗忘和冷落。诗坛被当前少数的诗官们把握住了主方向,他们忙的不是诗歌的质量,忙的是“近利”。于是,《诗刊》等曾经令诗人向往的高地、圣地被人质疑、批判。
尽管如此,笔者认为,诗坛的乱象确实存在,但依然不排除,有相当一部分诗人依然保持着诗歌的初心。或许都有逐利(这是人性),但不急功近利;依然默默的潜心书写;也出现了一些好的诗歌作品(这里不列举,相信每个读者都有一本账)。
百花齐放也罢,杂草丛生也罢。诗坛终究只是时光的一瞬间的粉尘微粒,随着时间的沉淀,我们有理由相信,诗坛依然会绽放出闪亮的星光。
祝福中国诗人!祝福中国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