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法专讲——高难度“纵戈”技法要领(增补修订版)

在一些范字的讲解当中,都涉及到一个关键的笔画——纵戈。也有的称之为“戈钩”。不过,因为在前面已经讲解过这一笔的技法要领,因此,田蕴章老师在此一笔带过。

为便于大家学习,我们特将前面“哉”字、“武”字、“我”字中的相关笔法讲解,以及黄简老师的“笔势”讲解,汇编成此文。注意,关键要领为:起笔、粗细、弧度、出钩。

“哉”字主笔:纵戈技法

下面先把“哉”字的楷书写法介绍给大家。这个“哉”字,无疑的,主笔是最后的戈钩。

单写这个戈钩:起笔、收笔、挑笔。

注意,两头是稍粗的。中间是稍稍细的,这是腰部应该细一点。但是在腰部这里必须挺拔、有力,支撑得住。别看它细,它却有力量,有弹力。就像是竹竿一样,虽然被折弯了,但是它还有弹力。不能因为细就折了,那不行。

另外,粗细也有一个度。中间腰部虽然细一点,但也有一个适当的度。

起笔的切锋不能坡度太大,也要有一个度。(注:这里的坡度应是切锋入纸的斜度,不能太倾斜了,要稍微横向水平一点。)起笔下来之后,在最下端,是要稍稍拉一下。先把角度完成,然后再往上挑笔。

这个主笔戈钩的难度相当的大,大家要注意,在书法当中,特别在楷书当中,这一笔的难度非常大。需要加强练习。一定要注意最后钩尖部位是“内圆外方”的效果。

同时,行笔不能太慢,因为是宣纸,太慢就洇湿了。洇湿之后,这个钩的各个方面就不明显了。

大家要注意,在写这个“哉”字最后一笔戈钩的时候,一定要偏斜。要斜一点,而且要长一点。同时要注意的是,第八笔“点”,欧阳询在有的时候,偶尔也会写成一个小短撇,用打点的方法来写。

在这里,我们顺便来谈一谈“成”字——成功的这个“成”字。欧阳询在“九成宫”里一开始就写到的这个“成”字,大家也要注意。

——摘自第013集,“哉”字楷书技法讲解

“武”字主笔:纵戈技法

然后,用右边的纵戈这一笔,擎住笔,不要慌,一直到笔画末端。到了这里,好像略有停顿。也就是说,完成到这里,然后顺势往回敛锋,一个衄挫的过程在这里,然后再起来。

注意,最后一笔,欧阳询在这个地方做一撇来处理,但是一个点的意思。你说要点一个点儿,也无所谓。但是欧阳询是这样处理的。我们在这里也就“照方吃药”。

再来看看这个纵戈——黄自元把这一笔称为“纵戈”,意思就是让它很放纵地、斜式的走这一笔。

它不能没有弧度,它又不能过于的弯。

我屡次讲到这一笔,大家再来看一看这一笔。如果太弯曲、太直了,都不符合这一笔的正确的要求。

因此写这一笔的时候,第一点要斜,斜度要尽量大一点,弯度尽量小一点。

大家注意,钩尖的锋芒所向。不能在这个角度之内,这样的方向的话就不是欧楷了。

所以这个锋芒的去向,根据书体的不同、风格流派的不同而不同。欧字的锋芒向外扬。其他的颜体、柳体、赵体是向内走。所以,欧体这个字要向外张扬。

最后点一个点儿也可以。但是不管是点儿还是短撇,都必须有力量。因为它是最后的一笔,最后的一笔是绝对不可以轻泛的。如果轻了,整个字就没有份量。

所以,写好这个“武”字,真的是楷书当中非常过硬的一个基本功。往往就用这一个字,就能看出你的实际水平来。

所以我们在写好这个字的时候,一定要处理好最后这一笔。当然,它是主笔。

不妨我们最后再写一遍这个字。写慢一点,大家看一看。

大家要注意这些笔画,一定要有力量。而且纵戈在起笔的时候略粗一点,越到中间越细,细的程度也不能太细了,上次我说过,那就成“蜂腰”了。到最后要起笔之前又略粗了一点,然后顺势起钩。

这个“武”字写好了,是很漂亮的。而且,这个字对行书的影响非常之大。

——摘自第043集,“武”字楷书技法讲解

“武”字主笔:纵戈技法

这个“我”字,在写起来时候,当然基本功是最后这个戈钩这一笔,这一笔写的时候,我们再向大家介绍一下,写到这儿的时候,应该是一个段落。

所谓段落就是说,这个地方要写成功的要求是起笔是方笔,稍粗一点,行笔以后中间腰部出现稍稍细一点,到最后这个地方时候,又稍稍地粗壮了一点。

写到这儿的时候,这个笔稍做一点衂挫,然后从这个地方起笔,是这样起来的。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这样下来之后就这样挑,不是这样的,这样就太草率了,这个钩也不完美。但是关键是这一部分,这一部分要写出力量来,在行笔当中不能太慢,太慢了显得这一笔画就滞涩了,滞涩就显得墨太重而伤神。在行笔的时候要用惯力走这一笔,是这样,写到这儿。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之后,回锋往上挑,是这样。

当然我们演示是这样,写起来不能是分为两个阶段的,应该是是这样的。所以这钩挑出来之后,里边是圆的,外边是方的。

——摘自第137集,“我”字楷书技法讲解

黄简讲笔势——倚戈勢

4.1 捺向右鉤趯:倚戈勢

捺筆向右方鉤趯,這就是倚戈勢。整個“戈”字有五筆,書法中稱為戈法,有關整個戈法后面還會介紹,倚戈勢是“戈”字的中間兩筆。



《玉堂禁經》有“倚戈異勢”一節,把倚戈勢細分為四種:折芒、禿出、借勢、背。“背”字后面 漏了一個字,應該是“背拋”。這小節文字不止一處有錯,讀起來相當困難,而且所舉的字例和我們現在看到的也不同。

我來大致解釋一下:如果倚戈勢下沒有鉤趯,稱之為“禿出”。不踆鋒趯,往外收筆就是鉤,稱為“借勢”。踆鋒后趯出,這是“折芒”。如果倚戈寫得很彎曲,出現了一大塊空白,那可以用趯去補充這個空間,這就是“背拋”。

后來人們把“九”字、“風”字中的乙腳異勢也稱為背拋,意思是差不多,但《玉堂禁經》的“背拋”是屬於倚戈勢的。《玉堂禁經》中“乙腳異勢”只有蠆毒勢。

我們來看一些字例。

智永《真草千字文》常有倚戈禿出的寫法,如這兩個字,倚戈勢下面就沒有鉤趯。

要注意有些拓本,看起來好像也是倚戈禿出,但可能是石碑損傷,本來可能是有鉤趯的。

鐘繇《薦季直表》這個“殘”字,右旁有兩個 “戈”。兩個倚戈勢收筆不同,上面是縮鋒禿出,下面是向右出鋒,這就是近于隸書的寫法,類似於雁尾。

智永有時候也會這樣收,而且收筆很小。《玉堂禁經》稱之為倚戈“借勢”。

褚遂良《倪寬讚》“式”字倚戈勢,收筆也是雁尾,只不過非常含蓄。如果拉長一點,后來就變成了我們習慣的捺,如“艾”字的這一捺,就是“永”字八法中的磔。

至於倚戈折芒,好像折斷麥芒那樣,這是真正的趯,有踆鋒的。智永有時候踆鋒圈很長,上次講過的。右面的“民”字踆鋒就是比較長的那一種。

倚戈背拋,就是反手寫一趯,或者說這一趯向左補空白。

你看《陰符經》中這個“機”字,小圖,這一趯沒有補空的意圖,大的這一個就不同了,倚戈一趯是有意向左,這就是倚戈背拋。

書法史上有一個很著名的故事,說唐太宗跟虞世南學書法,這個倚戈勢老是寫不好。有一次寫“戩”字,右旁的“戈”他叫虞世南代寫,然后拿給魏徵看,魏徵說:“皇上今天這個戈法寫得很像虞世南了。”

倚戈勢要寫得好,有兩點要注意:一是中間有個暗節點,手腕動作是左-右,二是趯出前有個明節點,要頓筆收、踆鋒。這兩個節點的動作,我懷疑當年虞世南沒有告訴唐太宗。

你看唐太宗寫的這兩個倚戈勢,就是太直,沒動手腕,趯出前的踆鋒也沒搞清楚,明暗節點都不對。唐太宗《筆法訣》說:“為戈必潤,貴遲疑而右顧。”他的經驗就是說,慢慢地向右寫,這話沒說到點子上,想像唐太宗寫戈的情景,就是遲疑地向右出鋒。

虞世南自己寫的倚戈勢,如《孔子廟堂碑》“夷”字,就這么漂亮,這里的原因你們自己想像吧,我覺得唐太宗很可憐。

相关内容:

“哉”字楷行草技法 013

“武”字楷行草技法 043

“义”字楷行草技法 088

黄简老师笔势讲解:依戈勢

(回复红色数字,即可阅读当集详文。)

【歡迎轉載,转载请注明来源】

文字编辑/彭澎

动图制作/彬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