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浅谈|读帖古义与新法
读帖在初学入门者中,是不受重视的。原因简单,笔下尚且无知,读来亦是无觉。
我们于昨日发出的一道小考题(点击链接查看投票),就是考验“读”的功夫。读其书法之味,与谁家相契合;辨其细微笔法,源自古贤何宗。
大家的研判留言,我们也全部都公布出来了。从读者留言可见,很多的书友视野宽阔,观察入微。从一笔一画中,可以研判出书家的处理之妙。这是很赞的读字功夫。
拨开云雾见青天,其书法底子是以柳体为基础,结论是大致无疑的。
|古义|
小测验引来书法学习中的“读”字功。
历代书家也反复告诫:读帖!读帖!读帖!——千百年来,如此重要的事情说了何止三遍、三百遍。
如北宋黄庭坚在《论书》中说:
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
南宋时期的姜夔在《续书谱》中指出“观”要在临摹之前:
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
一直到清代,周星莲更强调了“看”的重要性:
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
|新法|
古人讲明白了道理,剩下的就是今人去实践。
现代印刷术的发展,带来质优价廉的古碑帖,我们可以不必像古人那样拘束了——因为碑帖难得,一纸要用一辈子。同时,当代互联网的普及,也带来了很多新的数字化方法。大体而言,读帖可以如下:
一、整阅。整本整册的重复翻阅赏读,翻烂了再换一本。碑帖买来除收藏之外,只有翻烂了才真正体现它的价值。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读帖也要有这种精神。
二、拆阅。有的印刷本开版很大,装订很厚,不便于携带。那就拆开了,分成单页。配合临帖的进度,一页一页的读,也可以放在随身行包中,随走随读,不亦快哉。
上世纪过来的人,一般都在书桌上压一块玻璃。很多书法爱好者就将单幅书法作品压在玻璃下,时时阅读,蔚为风尚。
但是,读帖一般都讲读名家之作,这是“读他”之意;事实上,还有重要的一层,是要“读己”。
三、对读。将自己的临摹作品与原帖并列摆在一起,逐字逐句的对比,关键是找出与原帖不一致的地方,并分析原因,再改正,再对比读帖。
现在借助于互联网的资源分享,又利用手中的移动电子产品,更可与时俱进,掌握新的读帖方法。
四、精读。下载高清、甚至超高清的碑帖文件,一般建议下载图片,或者PDF文件,保证帖子在放大的情况下不模糊、不变形,这样就可以阅读到精细入微的笔法了。这是古人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
五、广读。如今学习书法也不要再闭门造车了。进入一些网络社群,结交更多的同道书友。相互阅读、点评各自的临摹作品,指出问题,采纳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学习书法,都知道要“取法乎上”,即使你也创新突破为己任,也需要先从古人处打探消息。读帖,古人只能在昏黄的灯下看花老眼,你现在却可以轻松自由缩放,何乐不为。
当然,方法还有很多,可以自己选择方便之法门。但万法归宗,读帖乃是要读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书法精髓,目染心仪,与临结合,方可期书法更上层楼也。
“入門淺談”系列
文/彭澎
【歡迎轉載,請联系管理员获取转载授权】
系统讲述,正统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