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偷走了孩子的聪明才智?

最近同事们常常说,书教得越来越费劲了,学生也学得一届比一届累。教书明明是个经验型的工作,应该随着教龄的增长做得越来越得心应手才对。为什么自己当了十几年、二十几年老师,反而会越教越累呢?难道是学生越来越笨了吗?还是自己老了跟不上时代而教不会学生了?


当下学生的学习困境

现在的学生非常辛苦,要同时学习语数外、理化生、史地政等很多门功课,在应付各种合格考、毕业考的负担之外,还要学习书法、乐器、体育项目等各种才艺。英语要考级,奥数要参赛,文化课要月考,连体育都成了中考、高考科目,而且还在不断提高分值和对体能的要求……

课下要做的作业也非常多,这么多学科,每科留一点点,加起来孩子就要做好几个小时。关键是,所有的作业都处于“完成任务”的状态,来不及细想老师上课是怎么讲的,应该如何做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老师期待的能力训练效果。几乎每一门课都学得很疲惫,感觉自己没入门,没有抓住这个学科的要领。虽然也花了很多时间做作业,但是总感觉学习效果不理想。

于是,家长开始焦虑,开始给孩子报课外班,期待通过课外老师再讲一遍,就能帮孩子找到学习的捷径了。这样一来,孩子的时间就更不够用了。除了上学校的课、做作业、学习才艺以外,还要再去课外辅导班,或者请1对1的老师巩固学校的课内知识。于是,就更没有时间完成学校作业了。

最终形成了“在学校学习吃力——去报课外辅导班——没有时间写作业——学习更吃力”的恶性循环。

当下老师的教学困境

老师们普遍感觉学生越来越依赖自己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明显没有20年前的学生好。即便是那些学习习惯好,积极向上的学生,对知识的消化、整合和吸收能力也比以前的学生差一些,遇到问题经常直接来问老师,很少自己潜心钻研。因此,老师感觉一届比一届的答疑任务重。

写作业遇到不会的题就打开作业答案查询app,直接抄答案的,大有人在。感觉不但那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灵气的学生越来越少了,连求知欲都大大下降了。极少见以前那种对考试以外的各种知识和技能都充满了兴趣和好奇心,抱着极大的热情痴迷于某种业余爱好的孩子。


原因—思维品质下降

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

学生感觉对某一学科没入门,其实是因为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认真读教材,没有认真整理老师的课堂笔记,没有认真回味、揣摩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也就很难建立起来整个学科的知识体系。没有清晰的、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当然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就很难一下子领悟到这项知识的本质,导致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系统性都差。而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又是建立在前四项的基础之上。所以,没有了最初的静心积累、静心思考,就无法真的把这个学科学会。

以语文学科为例。

老师在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会强调,比喻的手法是形容一个人或物像另一个人或物,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简化一下就是“白花像明珠,像星星,像美人”。而拟人的手法拟的是情态,不是由物到物的,而是把一个动态形容成了人的神态或者动作。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袅娜”和“羞涩”都是人的情态,却用来形容荷花开着的样子。

如果在老师讲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孩子没有用心听,没有认真记笔记,那么过不了几天就会忘。于是在作业中做识别修辞方法的题的时候就会出错。此时,如果不重新看教材、看笔记、查阅网上关于这个知识点的讲解,而仅仅通过某答案查询app搜一下这道题的答案,那么这个知识点就是一个漏洞。下次老师再讲到“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和“红杏枝头春意闹”时,孩子就很难区分出哪一句是比喻,哪一句是拟人。

这样单个知识点尚且有漏洞,孩子头脑中也就很难建立起比喻、拟人、借代、夸张、象征等几种修辞方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知识体系。如果需要运用这些知识写一篇小作文,题干要求一定要用比喻、拟人、借代的手法,那么孩子一定是糊里糊涂的,写出来的小作文达不到题干的要求。

站在老师的立场上看,就是学生基础差,或者没有用心学,教了半天也没教会。而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就是语文关于修辞这部分知识太难了,根本没学明白,没入门。


实质—过度辅导

让学生的脑子变懒了

为什么学生听讲的时候懒得用心琢磨老师说的话,懒得记笔记呢?因为有课外班做后盾——孩子会习惯性地认为,课上没听懂也不必执着地钻研,到课外班再听一遍就懂了。问题是,到了课外班孩子也同样认为,这里没听懂的内容,上课老师也许会再讲到,此刻完全没必要费劲去琢磨。

一来二去,孩子们脑子就越来越懒,只是在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而没有主动地跟着思考:“老师说得对不对啊?为什么是这样呀?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啊?”

而当老师发现学生不能自己领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时,出于分数的考虑,就会主动帮学生做知识梳理,让学生只要把老师梳理的知识体系记住就可以了。如果长时间没有对知识和信息的整合、梳理、反思的思维过程,孩子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系统性必然不会太好。

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文化课知识的学习上,连学习体育技能和生活技能时,孩子们都懒得去思考,懒得去揣摩,怎么才能把这项技能做好?最巧妙的切入点是什么……因为每一项技能的操作流程和关键技巧,教练都明确地总结出来,直接教给了孩子。他自己当然就没有提炼、总结的思维锻炼过程了。

比如,我们这一代人学游泳都是小时候跟着哥哥姐姐一起在游泳池、家门口的小河里“扑腾”会的。游泳的要领到底是什么?教的人只是简单说两句,也不见得说得很明白,很清晰。于是我们要自己观察别人怎么游,自己揣摩怎么用劲儿,怎么换气,逐渐就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游泳窍门。虽然姿势不一定规范,但却让我们学会了自己总结规律。现在的孩子学游泳,一上来教练就清晰地说出来,要领是“收翻蹬夹”。孩子只需要不折不扣地执行这四个步骤,就会游得又快又好,根本不用自己动脑子想,怎么才能浮起来,怎么才能游得快。

学游泳、学滑冰、学书法、学弹钢琴,都不必自己思考技术要领是什么,按照教练的指导直接做就行了。那么,孩子就逐渐养成了“自己不思考,直接按成人的指令做,而且也不用考虑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思维习惯。那么,学数学、学物理时,他也同样不会主动思考怎么做才能学好这个知识点、这门课,老师为什么要提某一项学习要求,自己怎么做才能达到这个能力训练目的。

这么被动的思维习惯,怎么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呢?

于是,在师生间也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学生不思考,学不会——老师替学生整理知识体系——学生更不用思考,更学不会了。


解决办法

PART-1

课外学习一定不能是课内学习的重复,也不是简单地提前学,而应该是跟课内学习内容完全不同的、一种差异性的补充。

比如,数学可以在课外学学用建模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语文可以学学小说创作、写诗填词、朗诵表演……总之,学一些在学校的课堂上几乎永远不会涉及到的内容,从而丰富自己。这样,孩子无论在学校课堂上还是在课外辅导的课堂上,都不会产生依赖心理,偷懒不思考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PART-2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无论学什么,都不要急于把方法和技巧直接告诉孩子。而应该让他先有一个自己摸索、尝试、归纳、总结的过程。当孩子自己思考到一定程度,遇到瓶颈的时候,再把前人总结出来的规律和方法告诉他。这样,一方面孩子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另一方面,也会比较、反思自己的提炼过程还有哪些不完善。这相当于在打磨孩子的思维品质。

PART-3

定期自己总结“知识树”

“学”和“习”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上课跟着老师接触新知识是“学”;而课下自己复习整理这些知识,把最近新学的知识建构到自己原有的知识树中去的过程是“习”。自学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正是在“习”的过程当中逐渐打磨、培养起来的。

建议孩子周末的时间不要都被课外班占满了,而是要留出固定的一天时间来,认真地把这一周各科所学内容重新复习整理一遍,把作业中的错题和自己还没有彻底明白的知识点,借助教材重新自学一遍。这个通过自己总结、提炼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本学科或某一块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的过程,就是在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PART-4

家长为孩子做勤于思考的好榜样

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思考:这件事的规律是什么?处理好这件事的要领是什么?通过哪些步骤可以落实这个要领?

比如,去饭馆吃饭,觉得某个菜味道不错,就可以和孩子一起猜一猜这道菜的制作方法和流程,设想一下有些口感是用什么样的制作工艺实现的。回家后可以根据猜测的制作方法试着做一下这道菜。如果跟在饭馆里吃得不一样,就再去饭馆吃一次,和自己在家里做的菜对比,找到差异,再推测改进的方案,回家再尝试着做。

如果看到家里日常生活的琐事父母都会反复琢磨,找到规律,找到方法。孩子潜移默化地就学会了这种思维方式,自然也就会带到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去了。

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推断和思考,每个人也都具备这样的能力。生活与学习只不过是换了一下场景,生活中的思考、推断有迹可循,语文学习也是一样。

定期总结,思考钻研,才能拥有良好的学习能力,掌握适性的学习方法!

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须注明出处。来源:亲子读写(公众号:qinziduxie)

(0)

相关推荐

  • 当老师不再催作业,家长反而辅导更忙了,你知道什么原因吗……

    网课阶段,针对家长们反映的作业问题,我也进行了深度的教学反思.觉得每天催作业,对于老师来说也是身心俱疲.作业本就是一个巩固知识点的学习方式,却成为了家长和学生的学习负担了,这肯定是违背了教育的初衷.而 ...

  • 找校外数学辅导,你应该最关注什么?

    找校外数学辅导,你应该最关注什么?

  • 期中考在即,这六类学生难以考出好成绩来

    十月已接近尾声,期中考即将到来,这对于初中生而言,至关重要. 双减政策下,学校统一考试的场次减少了,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期中考就显得弥足珍贵了,孩子学了半个学期,成绩究竟如何,我想,家长们一定很想知道, ...

  • 是谁偷走了孩子的童年?

    傍晚时分,在女儿的一再央求下,我决定领她去遥遥家玩.遥遥是我弟弟家的孩子,和女儿同龄.同班.十年前,我和弟弟在同一小区买的房子,两个孩子从小到大,经常在一起玩. 打开弟弟家门的那一刻,隐隐地,有一股& ...

  • 因材施教的教育,才能发挥孩子的聪明才智,获得好的发展

    风水命理刘老师/书 读者留言:刘老师您好!很偶然在腾讯网拜读到老师写的文章,对八字命理分析得很透彻.非常专业,老师德高望重,分析过程中还会多劝解当事人朝人生正确的方向前进,给人正能量,读者会很受鼓舞同 ...

  • 谁偷走了孩子们的“社交能力”?

    供稿:黄芳 / 托德老师 编辑:秋秋 原创文章欢迎转发朋友圈 引言 作为父母的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那样关于孩子的问题:因为抢玩具而打架.大哭:谁家孩子又被谁欺负了:遇到熟人就像是没看见一样,不打招呼或 ...

  • 是谁偷走了孩子们的“社交能力”2:我能解决问题!

    供稿:托德学院 编辑:秋秋 原创文章欢迎转发朋友圈 引言 我们先来看一段对话: 俊俊:佳佳不和我一起玩儿. 妈妈:佳佳现在正做家庭作业呢.你觉得她是抽出一些时间来陪你玩儿,还是将所有的时间都用来陪你玩 ...

  • 虹野:年级越高越笑不出来 谁偷走了孩子的笑脸?

    虹野:年级越高越笑不出来 谁偷走了孩子的笑脸? 文/虹野 杭州第十中学春节前发起了"收集学生在假期里的笑脸"的全校总动员,在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将做成笑脸墙迎接同学.据校方统计,目前已 ...

  • 中国式的“包办教育”,偷走了孩子的全能发展!

    先来自测一下,看看您家孩子是否有以下症状-- 1.注意力不集中: 2.活动时肢体不协调: 3.多动.爱做小动作,阅读串行,写作业丢字落字: 4.方向感差,视觉听觉前庭觉及本体觉异常: 5.没有秩序感, ...

  • 谁偷走了孩子的专注力?

    提到专注力,大家想到的一定是这个画面 这也是很多家长和学员头痛的事情,让我感到非常有必要分享一下这个方面的话题. 什么是专注力:一个人专注于某一事物的心理状态(注意力). 孩子一出生专注力是极强的.比 ...

  • 胡美云:被时光偷走的孩子

    被时光偷走的孩子 文/胡美云 午后接到母亲的电话,在江南阴湿的天气里感冒了许久不见好的母亲,嗓音有些暗哑,重重的鼻音,偶尔还有忍不住的咳嗽声.照例的寒暄问候聊了几句后,我问她有什么事吗?这时候打来电话 ...

  • 是谁偷走了孩子的快乐

    (1294) 是谁偷走了孩子的快乐 上午,几个同事也来到了校园,轻松地侃聊着暑假里的见闻.三句话不离本行,大家很快聊到了教育,聊到了学生,也聊到了假期里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大家有一个共识:虽然现在人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