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这三步,学好经济学
经济学的魅力,只有步入大厦之内,再向外看,才能体会深切。学好经济学并非那么高不可攀,一定要弄懂复杂的数学公式。做好以下这三步,相信我也请相信自己,你也能够学好经济学。
简单讲就是:
选对书;
掌握概念;
弄清事实和逻辑关系。
第一,选对书
市面上经济学类书籍琳琅满目,热销程度绝不亚于励志鸡汤类书籍,比如畅销书《货币战争》,真是误导一大片不明真相的非朝阳群众。假如想成为严肃认真的思考者,选错了书,就等于一不留神练错了武功,会多走很多弯路。
我一直推荐张五常教授的《经济解释》,当然对他的书有很多批评,有认真的批评也有肤浅的标签,书中的确也有很多观点值得商榷,不过这并不影响这套书的价值。
除了在《经济解释》在内容和结构上设置的合理性之外,我极力推荐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不光可以从中学习其中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学习教授的写作文笔。翻译的书,体系性尚可,但是如果想练习写作,读起来还是不如国内作者写的流畅优美。
语言精练、逻辑清晰,集教授毕生之功力的再修订版,也许萨缪尔森、曼昆等其他畅销教科书能够给你足够的理论知识,但传授知识和理论的同时,还可以在文笔上影响你的,只有这套《经济解释》。
当然这套书是作为起点的选择,读透之后,对经济学的框架有个整体的认识之后,再去攻克其他著作,是一个不错的路线选择,不至于望而生畏,不敢攻城。
第二,掌握概念
上大学时有门课程是大学物理,记得当时老师告诉我们:概念比解题更重要。这句话记住了,但用了很多年的时间,才慢慢理解他的话。
概念,是我们人类对外在世界认知的一个起点,也是许多前辈大师们不断地思考、讨论才在一套体系中确定下来。
概念是基础,也是方向。概念理解错了,前进的基础和方向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对概念的清晰掌握,要逐字逐句地去思考和理解,直至全部想透,想明白。
另外,读书过程中,要学会先把书读厚,再将其读薄。读厚,就是要向外延伸,遇到不懂的概念或术语,以及书中介绍的其他观点、其他人的著作和论文,应当尽可能的找来阅读,融会贯通。读薄,就是把整座经济学大厦充实起来之后,再重新梳理大厦的整体结构,对其知识体系、分析思路,了然于胸。
第三,弄清事实和逻辑关系
这其实是和很大的题目,但作为经济学的基础,可以简单理解为,经济学就是在寻找人的行动之间的因果关系,对不同的有目的的行动提出合理的解释。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把相关性误以为是因果性,比如公鸡天亮就打鸣,在时间上每天都有重合,这就是有相关性,但我们知道公鸡打鸣并非天亮的原因,也就是说,这个不是因果关系,仅仅是时间上的重合。记住,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
假如与别人进行讨论或者辩论,无非也就是在概念、事实和逻辑关系这三块上展开,除此之外恐怕也就是道德审判和感情用事了,如果出现这种辩论对手,最好的办法是置之不理,别浪费时间。同样,自己在阐述观点时要紧扣概念、事实和逻辑关系这三个要点,不要犯错。
知道真相很难,知道全部真相更难,所以要通过不断的思考锻炼,通过书本学习前辈已经给我们总结好的逻辑规律,再透过书本去发现真实世界的精彩,这才是经济学的迷人之处。
最后一点,想写出好文章,就要不断地进行高质量的输入,没有捷径可言。国内张五常、周其仁、张维迎、薛兆丰等学者的著作我几乎看遍,他们不光在分析视角和思路上出众,而且从文笔上来讲也是值得学习的,还有很多优秀订阅号的文章,也值得细读。如果时间允许,在学习《经济解释》的同时,不妨多读些好文,也是一个把书读厚的方法。
经典好书,不怕多读,每一次阅读都有每一次的收获,这次跟经济学研习小组的成员重新学习一次,也是对我自己的一次提高和锻炼。
2016年7月13日周三,年度第34篇原创。
如果你也对经济学感兴趣,也想自学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具备一般人不具备的思辨能力,可以参加我正在组建「经济学研习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