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有意思,人更有意思
课有意思,人更有意思
作者:李广生
本学期,我调整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由对课的研究转向对人的研究。以前我挂在嘴边的是“生命课堂”,而现在是“教育人生”。这一研究的转型带给我很多乐趣,课有意思,人更有意思。很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其实并不是理念、方法、模式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解决了,其他很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简直是不成问题的问题。而人的问题不解决,很多问题便会陷入僵局,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收效往往是微乎其微。
我把以前积累的听课笔记拿出来重新阅读,发现自己忽视了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老师。我记录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语言、教学特点,我记录了教学的不足、改进的建议。虽然我的眼睛一刻不停地盯着他们,像摄像机一样捕捉他们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但是我看到的并不是他们的全部。我把他们作为“教”的存在而进行审视,用“教”的标准进行评判,心里想的是“教”的好不好、对不对、成功不成功。虽然我一直反对把教师视为“教”的工具,因为教师一旦沦为“教”的工具,那学生毫无疑问将成为学的机器,但在课堂观察中还是会不由自主地聚焦于“教”。事实上我只看到的教师“教”的表现,并不了解这背后的可能的原因,就像只看到了冰山的一角一样。
教师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课堂上,他们是一个完整的人。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不仅用课程、用方法、用知识进行教学,更重要的是他们用自己进行教学,教的也是自己。教师是用生命工作的人。他们讲授的知识中包含着他们对真理的追求,他们设计的教学中蕴藏着他们对人生的体悟,他们的教育就是他们的人生,而他们的人生就是他们的教育。把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进行理解,才有可能真正的理解他们的教学。
换一个视角再来观察课堂,让我有很多惊奇的发现。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教师,每个教师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同样一种特征,在这个老师身上表现为优点,但在另一个老师身上则表现为缺点。优点和缺点居然因人而异,比如不拘小节,既可以是某位教师备受欢迎的风格,又可以是某位教师遭到反对的不足。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时候效果差异还会很大,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模仿,既能够让教师很快胜任工作,也能够让教师很快厌烦工作。有些教师是天才,天生适合做教师,你相信吗,教书居然和音乐绘画一样需要天赋?有些教师通过努力也能够成为优秀教师,但他们的努力是别人无法复制的。也许你想不到,热爱生活对一个教师来说多么重要,乐观的心态要比丰富的知识重要100倍,对于中小学老师来说。同样道理,对一个学科的喜爱,将直接影响他对这门学科的教学。也许并不需要他在这门学科上有多深的造诣,但他要有足够的喜爱。走进教师的内心世界,你会发现那些在教学中长久得不到解决的问题,根源原来在生活中,是心结没有打开。
“应然”与“实然”之间一直存在着差距,人们更希望“实然”向“应然”靠拢,或是缩小这一差距而接近理想状态。为此人们做了很多努力。教师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教师的“实然”进行改造,力求使他们到达“应然”的状态。但很多工作是低效的,对教师的影响和帮助很小,甚至会给教师带来负担,更有甚者引起教师的反感,产生副作用。我想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大家忽视了“使然”——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教师为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教师应该成为什么样子,这不是一个难题,许多人都给出了正确答案。教师如何成为他应该成为的样子,也不是一个难题,现实中有很多的范例可以借鉴。那些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一方面回答了教师应该是什么样子,另一方面回答了教师如何成为他应该成为的样子。但是,他们的成功几乎不可复制。所以,我们真正需要做的工作是理解教师,并唤起他们对自己的理解。理解他们的渴望和无奈,理解他们的勇敢和逃避,理解他们的理想和迷茫,理解他们的过去和现在。
坐在教室里,看着前面讲课的教师,我这样对自己说:他不仅是一名教师,还是一个人;他讲的不仅是课,还是自己的一段人生。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