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回顾专题 | 邓春华:2020年男科学领域的重要进展
男科学临床诊疗方面的进展
1. 男性不育症:2020年9月,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发布了《男性生殖相关基因检测专家共识》。不孕不育已经成为困扰育龄夫妇的常见疾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不育症的发病率达到10%~15%。在已知的病因中遗传因素占相当大的比例,尤其对无精子症患者,遗传筛查已成为诊断的重要一部分,并可能影响后续治疗方式的选择。然而,针对男性不育的遗传因素筛查和诊断缺乏统一标准。该共识对基因检测在男性不育临床诊疗中的适应证(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和重度少精子症、梗阻性无精子症、畸形精子症、性发育异常和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检测范围、检测意义和检测方法等进行了总结和建议,有力推动了男性不育症诊疗的规范化。
2020年9月,欧洲男科学会发布了《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管理指南》,是欧洲男科学界第一部关于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诊治的指南。该指南关注了克氏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并发症以及对男性发育和生育的影响。主要针对克氏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提出了基于分级证据的建议和推荐,包括不同发育阶段(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克氏综合征男性的管理。
2.精索静脉曲张:2020年9月,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泌尿学组发布了《青少年精索静脉曲张诊治中国小儿泌尿外科专家共识》。青少年精索静脉曲张发病率为14%~20%,与成年人接近,被认为是成年精索静脉曲张的最初起源。青少年精索静脉曲张有损害睾丸功能的风险,并与成年不育症相关。青少年精索静脉曲张的临床诊治,包括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及保守治疗存在一定的争议,该指南的发布为我国青少年精索静脉曲张临床诊治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依据。
3.早泄和勃起功能障碍:2020年10月,意大利男科和性医学学会发布了《早泄管理指南》。该指南强调了对器质性因素导致的继发早泄的关注,提出33条关于早泄的定义、病理生理学、治疗和管理的建议,旨在改善早泄患者的护理。指南认为临床工作者应当基于循证医学证据为继发于器质性和精神性疾病的早泄提供必要的指导,包括前列腺疾病、内分泌紊乱相关早泄,并将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疗效。
2020年6月,亚太性医学学会发布了《低强度体外冲击波和低强度脉冲超声冲击波治疗勃起功能障碍指南》。指南主要针对低强度体外冲击波和低强度脉冲超声冲击波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应用提出了指导建议,这两种治疗方式可能通过诱导新生血管和促进组织再生,改善勃起功能障碍和阴茎血流动力学。
4.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症:2020年2月,欧洲男科学会发布了新版《男性性功能减退的调查、治疗和监测指南》。男性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在过去10年中显著增加。该指南提出了功能性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症的管理建议,并明确提出改变生活方式和减轻体重应该是所有超重和肥胖男性的首选方法。睾酮替代治疗中年男性应关注前列腺癌筛查,同时促性腺激素可应用于有生育需求的男性。
5.阴茎癌:2020年3月,欧洲泌尿外科学会更新《阴茎癌诊疗指南》,该指南在2018年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有限更新。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也在2020年发布了两版《阴茎癌指南》,对阴茎癌的分期以及治疗手段提供了建议。
男科学基础研究方面的进展
1. 睾丸相关干细胞研究进展:2020年9月,PNAS杂志发表美国研究人员题为“Donorderived spermatogenesis following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sterile NANOS2 knockout males”的研究文章。早在20世纪90年代,Brinster将小鼠精原干细胞注射到白消安不育症受体小鼠模型建立了精原干细胞移植体系。而该文章首次报道了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NANOS2敲除雄性作为受体,通过同种异体精原干细胞移植实现精子发生过程,有望为物种保存、男性生育力保存提供新的途径。国内夏凯、邓春华、项鹏团队从非人猿长类动物食蟹猴睾丸成功分离睾丸间质干细胞,为治疗男性睾酮缺乏的临床转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该研究发表于Theranostics杂志。同时该团队还鉴定了新的人睾丸间质干细胞标志物Endosialin,发表于Human Reproduciton杂志。
2.男性生殖医学研究进展:2020年3月12日,Cell杂志发表题为“Initiation of Parental Genome Reprogramming in Fertilized Oocyte by Splicing Kinase SRPK1-Catalyzed Protamine Phosphorylation”的研究文章,阐述了精卵结合后,精子鱼精蛋白的去除以及基因组的重编程启动。2020年5月,PNAS杂志报道了一种影响受精过程的精子膜蛋白FIMP。2020年8月5日,墨西哥研究团队通过三维显微镜以及数字重建技术首次观测到精子尾部运动模式,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杂志。2020年10月,生殖医学著名杂志Human Reproduction发表题为“Sperm mitochondrial DNA biomarkers and couple fecundity”的研究文章。该研究发现精子线粒体DNA拷贝数可能作为一种反映男性生育力的新型生物学标志物,用来预测男性精子健康和妊娠成功率。2020年9月,谢云、刘贵华等通过比较不同精液质量男性精液胞外囊泡RNA组学,发现长链非编码RNA组合可用于预测无精子症患者睾丸精子有无,该研究同样发表于Human Reproduction杂志。2020年11月,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国内李铮、周智团队睾丸单细胞测序研究文章“Singlecell analysisi of developing and azoospermia human testicles reveals central role of Sertoli cells”,研究发现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睾丸支持细胞处于未发育成熟状态。该团队还发现了新的无精子症基因SHOC1,发表于遗传学杂志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3.新冠病毒对男性生殖影响的争议: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范围蔓延,新冠病毒是否影响男性生育力引发了广泛关注。多项研究提示睾丸存在新冠病毒受体蛋白ACE2高表达。笔者团队在疫情期间以特别报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对男性生育力的关注和思考》对该话题进行了客观评论。2020年12月14日,廖爱华、袁水桥以及刘良团队等在Cellular&Molecular Immunology杂志发表研究成果“Pathological and molecular examinations of postmortem testis biopsies reveal SARS-Cov-2 infection in the testis and spermatogenesis damage in COVID-19 patient”,首次提供了新冠病毒感染睾丸并损害生精的组织学证据。尽管睾丸感染相关的临床表现极少报道,但由于新冠肺炎累及人群广,该研究进一步吸引了新冠肺炎疫情下对男性生育力的关注。
男科学其他方面的进展
2020年7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电生理技术真实世界研究和推广应用男科学科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研讨会”召开。该项目旨在探索电生理技术在男科慢性疾病中的应用,同时推动中国男科疾病防治网络的建设和男科学规范化诊疗体系的建立。
2020年10月,姜辉、李卫团队研究发现Sirt1通过调控自噬促进睾丸间质细胞睾酮合成,发表于Protein&cell杂志。2020年1月2日,Gut在线发表题为“Impairment of spermatogenesis and motility by the high-fat diet-induced dysbiosis of gut microbes”的国内学者研究成果,报道了肠道菌群调控精子发生。该研究提示高脂饮食诱导的肠道菌群紊乱可以损害精子发生,并且该效应可以通过粪便移植试验传递,该研究促进了男科学和肠道微生物组学的交叉发展。
小结
2020年度,男科学的飞速发展与国内外男科临床专家和科研工作者的贡献密不可分,同时只有紧跟男科学前沿才能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上取得长足的进步。这一年中,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情况下,国内男科团队依然陆续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了众多优秀研究成果,期待更多的研究团队在男科学领域有新的重大发现。
编辑:孙阳鹏
排版:高 冀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0年24期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