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里开花墙外香
墙里开花墙外香
作者:李广生
雷夫,这个大胡子美国人,在国内的知名度估计远高于在他自己的国家。墙里开花墙外香,很多领域存在这种现象。
他和他创造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感动了无数国内教师,正当众多教师处于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带来的困顿和迷茫之时。《第56号教室》这本书在国内的销量应该是个巨大的数字。我到过的所有学校都有这本书,很多学校的教师人手一本,虽然未必都读过。那些年,也就是前两年,雷夫很忙,频繁出现在国内的各种论坛、研讨、培训活动中,跟国内同行分享他的“第56号教室”的故事。当时我曾为他担忧,这样飞来飞去的,精力都消耗在传经布道上了,会不会冷落了“56号教室”和生活在教室里的孩子?还有,随着名气的增大,他会不会离开教室,踏上官员或学者之路?毕竟教室和讲台太小了,难以承载某些人的野心或雄心,可能仅仅是他们的跳板而已。一位教师曾对我直言,他之所以如此热衷研究课堂、展示课堂,目的是早点离开课堂。说实话,听她这样说,心里很不是滋味。但雷夫多次在讲座中表示,他不会离开“第56号教室”。
“一定要想一想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才能保持快乐和激情。”这是他在一次讲座中的原话。在教室里,和学生们一起演绎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他喜欢的事情、想做的事情。他乐此不疲,所以不离不弃——就这么简单。
“我们这一生其实很短暂,许多人还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匆匆走完了这一生;有些人甚至是在别人安排下的命运里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始终不知道何为自己;有些人虽然有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心中定下了想要的生活道路,却又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无法走自己选择的道路,或者遭遇不可抗力的干扰,不得不中途抛弃自己的欢喜;只有很少的人知道自己想的是什么、要的是什么,还能够很好地去努力,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成长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来自网络)一位教师读了这本书写下这些感受。评价一部教育著作是否成功和评价一节课一样,关键不在于它传播了什么理论或方法,而是是否唤起读者的生命意识。课堂是探索知识的地方,但更是唤醒生命的地方。对于后者,我们不是更应该抱以更大的热忱吗?因此,对教师而言,首要的任务是教育自己而不是教育别人,是唤醒自己而不是唤醒别人。
站在讲台上,试图带领一群孩子走向某个地方的那个人,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自己想要去向何方。课堂真的能够承载自己的野心或雄心吗,是心灵的栖息之地,还是一块跳板,或是暂时的无奈的选择?这些问题很多教师面临过,遗憾的是还没有等他们想明白,激情便消退了,想都不愿意想了。
科学的繁荣和技术的进步对教育的影响微乎其微,著名的“乔布斯之问”为此提供佐证。课堂革命“静悄悄地发生”,让人几乎看不到变化。任何一种理论,哪怕是科学家最新的、最权威的研究成果,想要进入课堂,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发挥作用,必须要借助于教师的信念。这并不说明理论不重要,而是说明教师的觉醒,特别是生命意识的觉醒,更加重要。让喜欢课堂的人站在讲台上,让站在讲台上的人喜欢课堂,是两项同样艰巨的任务。
那次雷夫的演讲结束,我争取到提问的机会。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在中国,你被称为伟大的教师,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他的回答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每个教师都有可能也有责任让自己伟大。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在中国,你成为大家学习的楷模,对于我们这些希望打造中国的第56号教室的同行,您有什么建议或忠告。他想了想说:困难很多,但如果你足够喜欢,快乐和成就感同样多。